APP下载

论时尚

2014-04-08陈海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时尚传统艺术

陈海燕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时尚,看似是当下才流行的术语。事实上,在西方,早在14、15世纪,时尚就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17世纪,则是关于优雅、风格和奢侈品的重要时期。从18世纪开始,时尚也不再只是权贵或上层的专宠,而日渐民主化。到了当下,时尚更是与大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暂且不论时尚是如何从小众走向普遍与日常,从古到今,关于时尚的专著,则为数不多,而上升到哲学层面做深层次论述的更是屈指可数。至于原因,有论者曾分析说,也许是时尚被认为是所有现象中最肤浅的一种,相对于像哲学这样“深刻”的学科而言,时尚几乎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但也正如该论者所指出的:“如果哲学是一种能增进我们自我理解的学科,而时尚一直那么有影响力(事实上它就是那么有影响力),那么时尚理应被视为一种严肃的哲学研究对象。”[1]

时尚,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字眼。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性符号,时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查阅中国期刊网,关于时尚的论文与报道,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近六年以来,相关的论文与报道每年都超过一万篇,可见其热。褪去当下时尚研究表面的繁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时尚的内涵与定位等问题,都没能够说得清楚,更别说对时尚进行深层次的解析了。用者未能解其义,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就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误读”,甚至于会导致对时尚的整体评价。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时尚,从其内涵和特性入手,可能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一、时尚的内涵

2013年伊始,就有一个关键词呼之欲出,那就是“时尚”。刚刚迈进2013年,CCTV-2就以“时尚中国”为栏目名,制作并播放了一系列节目。这一系列节目都紧扣时尚,分别从服装(设计)、化妆、首饰设计、舞蹈、模特、魔术等方面,来展示各个领域内比较前沿或新颖的成果与理念。其实CCTV-2早就有一个固定在每周日晚上播出的专题节目,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年,名叫《购时尚》,取的就是“够”时尚之意。但是,若要问:什么叫时尚?怎样才叫够时尚?恐怕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时尚”一语,尤其是英文fashion,现在可以说是很流行了,不仅是当下的年轻人经常使用的口头用语,也会频繁出现在网络、电视或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上。似乎追求与参与时尚,已经蔚然成风。可是时尚到底是什么?又如何理解与解读时尚呢?

“时尚”一词,是个舶来品,源自英语“fashion”。“fashion”的英文翻译有很多种:fad时尚、一时流行狂热、一时的爱好;mode方式、模式、时尚;style风格、时尚、范、文体、风度、类型、字体;vogue时尚、时髦、风气、流行、风行;fashion样式、方式、流行、风尚、时样;trend趁势、倾向等等。“fashion”一词的丰富多义,导致很多人对时尚的理解也不一样。比如有人认为时尚就是简单、朴素或节俭,与奢华浪费相反;也有人认为时尚就是新奇、新颖或前卫,与传统相对;还有人认为时尚就是大众文化,以新奇、庸俗、无理性为荣,是一种没有独立价值判断的、从众的生活方式。[2]青年学者、知性作家刘瑜,则认为时尚是“对各种不假思索的挑战”,是“在一切随波逐流面前逆行”[3]259。

上述看法,不仅互不相同,有的甚至相互对立。可见时尚的复杂多面性。但仔细推究可以发现,时尚既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尤其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态度和个性气质等。从某种角度来看,时尚就是融合时代的流行元素,再经过自我独特的设计和搭配,呈现出独属自我的个性,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与趣味。所以,时尚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态度、情绪、个性、思想和观念,最终传达的是一种比较自我、比较小众的生活方式。要言之,时尚绝对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外在),更多的倒是体现和折射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正如有学者所说的,早在17世纪90年代的法国,那些刚刚兴起的、以女性服装为表现对象的时装版画就“更加注重传达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情绪,而不是某件衣服”[4]45。环顾当下,无论是时装大片还是时装照片,都更为明显地传达出时尚的上述特点。

总之,尽管在当下时尚几乎已经成为影响所有消费领域的一种现象,也几乎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似乎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持久的关注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迄今还没有人能够为“时尚”下一个无可争议的定义。连专论《时尚的哲学》的作者,都发出如此感叹:“时尚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词。”[1]4而另一位关注时尚与女性特征的学者萨拉贝里,也作出近似断语:“时尚是一个极难定义和分析的对象。”[5]380

时尚在学术领域的被忽视和缺乏理论的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此话题比较复杂,另外,可能也是由于时尚涉及的面很广,与许多领域相关,比如服装、身体、语言、文化、消费、品味、艺术和美等。上述这些领域都需要探讨,如此方能够对时尚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其中,时尚与传统、时尚与流行、时尚与媒介等方面,前人论述不详,下文就这些方面试作细致论说。

二、时尚与传统

拉斯·史文德森在《时尚的哲学》中曾指出,“时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与现代性有一个相同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割裂以及不断逐‘新’的努力[1]3”。言下之意,似乎时尚与传统之间,只存在背离与断裂的关系。事实上,时尚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要复杂的多。

当下,一些年轻人认为时尚就是要标新立异。而现实中那些与时尚不同步的人,则被评价为落伍或老土(你out了!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句评价某人与时代潮流落伍的流行语)。更有甚者,有些1980末1990初的年轻人,盲目地追求时尚,对传统则嗤之以鼻。此种态度,很明显没有搞清楚时尚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没有准确理解传统的真正含义。

如果说传统只是对前代或前辈的盲目追随或简单复制,那此传统还真是没太大价值。创新总比重复要好。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并不是保守或守旧。“真正的传统,是已经积淀在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中的文化心理结构。”[6]40所以,传统不是随便可以继承的,需要付出巨大心力,在真正领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握与得到。

另外,新与旧的关系从来都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对的。所以,“时尚与传统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的,有时候反而是密切联系、彼此呼应的”[7]。“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的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我并非指易接受影响的青年时期,乃指完全成熟的时期。”[8]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继承的关系。

国人对于传统的贬低并不鲜见。早在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就曾出现激烈批判传统、主张西化的学者,比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显然,即使是上述这些有识之士,也并没有读出传统里的历史意识和价值因素。事实上,传统绝非是单一的,它常常是集好坏、优劣于一身,一味否定或盲目坚守都未必可行;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或改造,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事实上,传统不是你想丢弃就能丢弃的。传统无处不在。传统就是活的现实存在。而时尚与传统之间,更是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很多的时尚,可能就是从传统而来,甚至于,就是传统”[7],那么惟有理性看待时尚与传统的关系,才有可能让传统孕育出更多的时尚。

三、时尚与流行

当下,时尚与流行、名牌等词,密切联系在一起。于是乎,有人便想当然地认为:时尚就是流行。不可否认,流行与时尚之间,确有一致性。

流行,是会复古的。曾经的流行事物或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若干年之后,曾经被人忘却的经典,可能会再次卷土重来。而时尚,有时也会有复古的现象。尤其是在时装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刮起一阵复古风潮。这里,涉及的正是流行、时尚与传统的关系。而这一点,已在上文“时尚与传统”标题下作了详细解读。但需明确的是,复古并不是简单的沿袭传统,“它建立在取消过去的基础上:这是形式的死亡和形式幽灵般的复活”[9]116。这可视为是人们的怀旧心理或怀旧情结引发的怀旧风尚。比如旗袍、流苏等曾经的流行服饰与流行元素,穿过时间的河,翩然而来,演绎着各种的怀旧风情。当然,当下的设计师们,在缅怀传统的同时,在样式风格、材料质地与制作方式等方面,又加以变革与创新,以更好地迎合当代人的审美与心理。

流行与时尚,相较于一致性,区别更加明显。首先,就受众而言,一个大众,一个小众。何为流行?简单地说,当一种事物由小众渐渐变得为许多人认同与追随,即转为大众化,便是流行。因此,流行,常常是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连的。而时尚,相对而言是比较小众化的、前卫的、另类的。事实上,一旦一个事物由小众转为大众,则不再可能是时尚的了。这时就是流行了。比如黑色超短裙或蕾丝衣裙。

其次,从时间上来看,时尚持续时间较短,流行持续的时间较长。时尚的小众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因为一旦停驻时间延续到一定长度,受众的量就会增加,小众变为大众,时尚也就逐渐演变成流行。而流行的时间,明显是远远长于时尚的。

另外,还有时尚与流行对应的群体,或说阶层,也有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认为当时社会的上层影响或决定了当时的时尚,而后逐渐在大众群体中流行。到了今天,谈及时尚,已经不存在特权阶层与平民之间的明确区分。但参与或从事时尚工作的人,可以视为是时尚的核心,而广大民众,相对而言,则处于时尚的外围。这么说吧,如果把时尚比喻为一个圈,等到圈外的大众了解并想要追求某种时尚的时候,可能圈内的时尚人士早已经在树立新的时尚了。

流行不等于时尚。比如,流行团购不代表团购时尚,流行玩微博不代表玩微博时尚。时尚终究要比流行来得新颖前卫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时尚与潮流、风尚,也不是一回事。时尚就是前沿、先锋、革命;潮流、风尚则是风气、推崇、拥戴。时尚讲求的是新锐与个性,潮流则与大众的认可、广泛的人气相联系。所以,某种潮流的兴起,往往需要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常常被视为时尚人物。

总之,时尚与流行、潮流、风尚都不同。流行是大众化的,持续时间较长,而时尚是相对小众、另类的,延续时间比较短。潮流、风尚,也具有群体性、相对稳定性,而时尚,则一贯是求变、求新的。

四、时尚与传媒

20世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的四要素被概括为:作品、读者、作家和世界[10]5-6。文学的核心要素也从作家、社会,转向读者。文学的功能也是在“文本—读者”之间才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文本完成后,只有读者参与了,他动用自身的学识进一步加工了文本中留有的空白,文学的创作过程才算真正完成。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媒介,无可争议地被视为文学的另一大要素。就时尚而言,相较于文学,媒介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许多的时尚资讯或最新设计成果,都是借助于新的传播媒介来传播与发布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介对于时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下,不论是时尚资讯的发布,还是时尚成果的展示与推广,都有赖于大家熟知的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等。就时间上来看,时尚总是超前的。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时装设计师,常常还在冬天的时候,就会发布来年春天最新服装。这些服装,从颜色到款式,从质地到价位,都会影响并引领下一季的潮流与风气。所以,这既要求设计师对当下的时尚有敏感的感受力与捕捉能力,还要对未来的时尚有准确的预测和概括能力。而正是借助于电视或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让时尚资讯或成果在短暂的时间里达到广泛的宣传效果。这是之前的包括纸质媒介在内的传统媒介无法实现和企及的。

传媒往往于有意无意间引领一个时期的时尚。比如电影对大众的影响。奥黛丽·赫本在其电影处女作《罗马假日》中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表演天赋。剧中,身为公主的她与派克饰演的美国记者,非常默契地演绎了一场让人捧腹又感动的爱情故事。但在银幕下,广大女性观众津津乐道的却是她在剧中的服饰与装扮。而她的短发造型,更是掀起了一阵短发狂潮。世界各地的女性蜂拥模仿之。殊不知,模仿的只是外在,赫本内在的高贵、优雅、脱俗与纯真却永难模仿。不论怎样,年仅23岁的赫本,以其天赋成就了自己在大银幕的辉煌,也于无意间引领了那个年代的时尚。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香港一代天王郭富城,也早以其刚出道时的造型,尤其是其颇具个性色彩的发型,吸引了香港与内地无数青少年的效仿。还有周润发饰演的《英雄本色》中的那个有些玩世不恭,有些匪气侠义,又有些酷的小马哥,他的风衣,他的发型,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他嘴里叼着火柴的样子,都成为年轻人模仿的偶像。

五、时尚与艺术

时尚与艺术之间,关系复杂。挪威学者拉斯·史文德森在其专著《时尚的哲学》中,列出专节来谈论时尚与艺术的关系。他指出,时装设计师从来也没有成功地获得完全的认同——被认可为艺术家,但是他们却一直孜孜以求;正因为此,他们设计出的服装,更适合用来放在画廊和博物馆中展出,而不是用来实际穿着。史文德森还指出,时尚没有得到像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的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视觉艺术、音乐、文学和电影领域都有严肃的批判传统,但是在时尚领域,批判几乎是完全不存在的。另外,尽管时尚总是渴望得到艺术的爱,但艺术对时尚却是矛盾的:有时是拥抱时尚,有时则敌视时尚,有时又将之抛弃。[1]92-97

其实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学者就已经发现并研讨时尚与艺术、时尚与现代性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比如阿多诺在其著述《美学理论》中就曾明确谈及艺术与时尚之间矛盾又纠结的关系。阿多诺指出,资产阶级的艺术宗教想把艺术与时尚明确区别开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时尚被证明是合理的,也是艺术需要的。继波德莱尔之后,伟大的艺术家一直与时尚结成联盟。他们可能公开斥责时尚,但其实际作品言行不一,与这种否定的言论不符。即便艺术家抵制时尚,试图从外部将其消除,但他们依然通过本能地注明其产品日期的方式称颂时尚。原因在于,时尚貌似是十分讨厌的东西,但其确实具有真实的内核,并再现出艺术中历史时间维度之无意识的意识。[11]330正是因为时尚能使艺术与它欠缺或遭其否认的东西相互为安,从而使艺术充满活力,使艺术免于萎缩。

艺术与时尚之间看似矛盾又复杂的关系,一如威廉·莫里斯谈论大艺术与小艺术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造型艺术)和小艺术(设计),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得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失去了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也就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12]如果说艺术作为幻象如同披挂在无形躯体上的一件衣服,那么时尚则是那块布料的实体化结果。所以,“时尚是艺术的一种永久性表白,表白自各达不到摆在它面前的理想高度”。[11]530

当下,随着视觉艺术的崛起,时尚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更多的被学界关注。尽管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无细致论说。但毋庸置疑,时尚与视觉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时尚是特别注重视觉效果的。这种视觉效果,涉及许多方面,比如从图案到颜色、从款式到造型,甚至包括材料和质地等。其次,许多的视觉艺术家都曾亲自设计服装。这也进一步加快了时尚向艺术靠拢的步伐。既然有人断言“服装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可见的自我作为媒介来创造图像”[1]104,那么是不是可以把时尚,视为视觉艺术或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呢?

如果说近代到现代的艺术家们对时尚持欲拒还迎的态度,比较矛盾暧昧,让人有些困惑;那么,到了当下,时尚艺术化和艺术时尚化的发展趋势,就比较清晰与明朗了。阿多诺的解说恰好可以解释这种变化。不管怎样,我们都期待艺术与时尚的双向运动,能够带来双赢的效果。

六、时尚与美

时尚与艺术的关系,是复杂又矛盾的,二者“有时相互拍肩问好,有时又彼此不容”[1]97。而时尚与美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关于时尚与美,不少人都存在想当然的看法,那就是认为时尚通常是美的。可事实却是,时尚,不一定是美的。

时尚的一大特性是“新”,就是新奇、新颖。所以时尚的事物,多半会有标新立异之嫌疑,与美则无必然的关系。如美国知名女星Lady Gaga。几乎她的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但她的装扮,尤其是她的一头醒目的白发与脚上千变万化的“恨天高”,与其说是美的,不如说是另类的,甚至是怪异。但她正是以如此夸张的造型来彰显独属她的个性。包括上文提到的视觉艺术注重的视觉效果,也非单一指的是美,更多的可能凸现的是独特、另类与个性等。

至于说到普通人的日常的穿衣打扮,包括比较讲究仪表、愿意花费时间与金钱来精心装扮自己的男女,不否认他们的行为与心理是带有几分审美诉求的。但一味追求美,并不一定就是时尚。因为变化才是时尚的一大特征,而不是美。事实上,日常男女的穿衣打扮,相当程度上也是借助衣物传达出自身的一种情绪、心态、个性与品位,而不仅仅为了美。

时尚与美,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点从注重身体的模特行业也可以看出来。“时装业以及时装媒体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时装业的基本律条:要穿最高档的时装,人就需要苗条。”[4]55所以,T 台上的模特们竭尽所能让自己变得苗条、纤细,以至于发展到一味追求骨感,也就是瘦。但老实说,从灯光绚丽的T台上下来,大众也很难欣赏模特们那种皮包骨头的美。就比如国内某著名访谈节目的女主持人,多年如一日的发型与装扮已经成为她的个人标记了,但她的身材,也早已经成为为了追求美而走向误区的反面典型了。

女性时尚,与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T台上的模特们展示的是时装,但吸引观众的,可能恰恰是模特们身上被时装隐藏的部分。如拉弗尔所说:“女性的时尚变化被男人对女人身体不容易看见的那部分的兴趣所驱动。”[5]386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与其说模特们展示的是服装,不如说是身体;而看客们想要实现的,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快感,而是欲望的满足。这在当下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尤为明显。但也正如波德里亚所说的:“当时尚成为身体的表演时,当身体成为时尚的中介时,时尚就得到了深化。”[9]129

如果说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那么时尚,也同样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或隐或显地折射出了人们内在的心理、情绪与欲望。

七、结语

如前所述,人们关注时尚的历史已有数百年,关于时尚的话题也一直与现代文明相伴相随,但是关于时尚的专论却实在是屈指可数。直至今日,关于时尚的界定尚没有一个确定的论点。可能有人会质疑:类似时尚等一般性的文化现象,有必要上升到哲学层面去探讨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当下,时尚已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无论是在T台上,还是在现实生活里,佩戴各种饰品的时尚男性都随处可见。手镯(手环)、项链、帽子、围巾(方巾)、皮带、提包、雨伞等,都是年轻男性大量购买的饰品。其中,手镯销售火爆,被认为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男性的首选。而西装、领带与方巾,依然是男性白领们必备的行头。事实上,无论男女,穿戴的衣服,佩带的饰品,其意义都远远超越了衣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为外在显示的是审美、情趣与喜好,内在表明的是个性、态度与品位,从中透露出的却是某种观念、思想与理念等。

全民娱乐,是当下社会的典型特征。正如齐奥尔格·西美尔所说:“个体的轻浮放荡只是深刻严峻的社会背景的外部体现。”[13]119与之类似的,现代社会充斥的时尚信息与时尚现象,体现的也不仅仅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寄托,还有社会文化特征。所以,透过时尚,或许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我与他人,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时尚,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时尚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不是明星大腕,但我们依然可以关注时尚资讯,把握时尚脉搏。即使只是普通人,了解与关注时尚,对自身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不奢望成为时尚达人,但通过时尚,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更透彻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冷静地审视自身的行为方式。甚至,借助时尚,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时代。

[1]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李曼,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http://baike.baidu.com/view/5519.htm.

[3] 刘瑜.观念的水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 [美]若昂·德让.时尚的精髓[M].杨翼,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5] [美]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M].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

[7] 陈海燕.时尚与传统[J].怀化学院学报,2013,(2).

[8] [英]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卞之琳,李赋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9]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0]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1]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2] [英]孙尔.现代纤维艺术风格形成的动因及其特征[J].文艺研究,2013,(10).

[13]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时尚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