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认知建构过程
2014-04-08李力维
李力维
(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认知建构过程
李力维
(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系统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者热衷探讨的问题。拟以教师的语码转换策略为切入点,将语码转换发生的语域作为分类标准,阐释在语篇以及一般交际情况下的语码转换所蕴含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过程,旨在为创建诗意和谐的英语课堂提供语用认知学科的理论基础。
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整合理论;建构
一、语码转换是和谐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系统的一重要形式
大学英语课堂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平台,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除了搞好词汇、语法教学外,还兼带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学习困难等工作,所以说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语言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自己的教学方式发挥最大的价值,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关注全体和关注差异的和谐课堂?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寻求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英语教师的话语行为毫无疑问成为了此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作为执行教学计划工具与学生获得语言输入来源的教师话语,在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为顺应发展要不时发生着新的调整与变化。英语教师在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势必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交际活动中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交流信息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达到促进语言习得的目的。①王英男,许炜:《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话语》,《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事实上,英语教师在试图实现这一功能的同时,一直要遵循教师的话语要适度和适量的基本原则。其中所谓的适度,即教师的话语应处于简约与诗意中圆润共生;②徐志兰:《“适度缩水”:让教师话语在简约与诗意中圆润共生——对语文教师课堂话语过度的对策性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9期。而教师的话语要适量,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教学模式之中,教师话语量一般占15%~35%,③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l期,第59-66页。而上述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交际过程话语的积极实效。我们均知,语码转换是英语教师话语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语言交际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中这个特殊语境下的转换更是有着深刻的语用意义,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此进行教师话语权的相关研究具有全新的价值。
二、语码转换是教师话语权的重构过程
一般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一次语言交流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变体。④Carol Myers-Scotton&William Ury,Bilingual strategies: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Vol.13,1977,pp.5-20.也即,语码转换不仅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语言之间,亦可在同一语言的变体之间,或者在不同的语体、语域之间进行。我们此处研究的是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语法层面上看,通常有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即句内语码转换、句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而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从语码转换交际的内容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语篇基础上的语码转换,一是用于纯师生交际的语码转换。无论语码转换的哪个方面,它作为一种寻常的语言策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师生之间的交际更加顺畅有序地进行下去。其实质就等于打破师生浸入式语言教学的边界,创设师生交往的新对话场域,在此我们大胆地使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诠释语码转换的内在心智加工过程。
现在我们先回忆一下F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一般而论,概念整合一般涉及四个空间,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①曾健:《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南昌: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第12页。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3-217页。其中类属空间包括的是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信息成分或轮廓结构;认知主体有选择地从两个输入空间中各提取一定的信息进行组配,将其映射到整合空间中。而整合空间衔接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的相应部分,并融合为具有创新性、更富有想象力的新结构,产生新的知识体系。我们把这四个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或者说组合匹配扩展的关联过程连接起来的结构,视作为一个概念整合的网络。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我们在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怎么样去获取一些概念和理解相应的意义。
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教师使用的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形成各自的语言输入空间,而类属空间可看作为教师自己在进行语言输入时,试图让学生所接受的英语和汉语中共有的知识点;整合空间指的是学生在理解吸收英语教师输入的语言点时,将英语教师同时使用两种语码时所各自承载的信息,进行心智加工,不仅领悟了教师所传递的知识,而且有了自己的创新认识,推动了新时代语言的新发展。
三、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
我们所分析的课堂语言的语料来自于安徽省的部分高校,这里存在的一个现实就是,在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普遍缺乏目标语即英语的实用语境,又因为师生比例失调的原因,对学生实行分级教学或不得不进行合班教学,在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无法从总体上对学生分类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总结我们自身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开辟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路子。在使用全新教材并辅以多模态教学辅助工具的前提下,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所使用话语的强弱变化和语体的灵活调变,以便于师生教与学的和谐一致。语码转换策略就需要教师更多的灵活应变,并被赋予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新涵义。如下我们以语码转换发生的语域作为分类,阐释在语篇以及一般交际情况下的语码转换所蕴含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过程,诗意和谐的英语课堂因为潜在的语言认知学知识,而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一)建立在语篇基础上的课堂语码转换所包含的认知机制
课堂语篇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的、承载语言文化的一种特殊语篇,它的目的在于合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与我们在其他交际场合中的语篇不同的是,课堂语篇具有突出的话题、教师在交际中具有更多的话语主动权、所使用的语体也更正式。而课堂语篇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为研究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的生成机制和运行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信息,打开了其丰富的解释学视角。因此说,基于语篇上的课堂语码转换以教师为导向,教师在该交际事件中完成一定的交际行为,是语篇手段的一种表现。②Marilyn Martin-Jones,Code-switching in the classroom:two decades of research,in Lesley Milroy and Pieter Muysken(eds.),One speaker,two languages.cross discip 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de-swit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p.344-355.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该语码转换承担着诸多的语篇层面上的功能,如英语教师交际场合和交际态度的改变,不同语篇模式的切换,叙事学意义上不同角色的话语模仿以及论题的变更等等。要真正了解该种语码转换的功能作用,还必须考虑到英语教师当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因素,才能解读其语码转换成因和运作机制。但基于语篇的语码转换毕竟是师生在课堂上构建的话语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它更是具有一定的有序连贯性和整体性,我们应建立起微观的事件分析和宏观语篇解读的二维模式。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读写译第二册教材里,第四单元的text A题目是“My Father’s Shadow”,描写的是中国的父辈尽管早已移民美国,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与在美国长大的女儿在很多方面表现的格格不入,而且由于女儿的叛逆导致父女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思想隔阂,最终血浓于水的亲情占了上风,两辈人的亲情通过第三代得以整合。下面我们分析一位英语教师在解释hapa haole这个词时,和学生之间开展的对话:
T:Ok,let’s look at the word“haole”,which means“Caucasian”,and it is mainly used to the British or American people.“hapa haole”is“half or part Caucasian”,now manymixed Asians are calling themselves“hapa”and many have changed the Hawaiian cultural term“hapa”to mean“mixed Asian or Pacific Islander.”Are you clear?
S:Yes,Isee.You mean,haole指的就是(在夏威夷的)外族人(尤指白种人),而hapa haole指的就是有部分白人血统的,又有亚裔血统的人。
T:Good.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daughter’s rebellion,the father became very angry.Late the daughter moved to New York,she did not return to Hawaiian to visit her parents,and the father and the daughter never spoke to each other.但是后来呢,正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女儿由于孩子的降生,又回来了,“Now the prodigal daughter was returning…”引起了我们对亲情的无限感慨。
S:Yes,teacher,now we know the implied meaning of“My father’s shadow”.
…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这次交际中,两个输入空间指的是英语教师对学生同时灌输的中西方观念,类属空间所含的知识点为“hapa haole”,而整合空间里则包含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新的认识。正是由于学生的心智加工,我们不仅对haole及hapa haole有了概念上的认识,而且因为作者的丈夫和儿子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产生了认知上的新飞跃。
再如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的第一单元,the icy defender.“For the Russian people,the winter was an icy defender.”在二战期间的1941年德国军队对苏联发动了侵略。因为这次军事进攻大大忽略了俄罗斯自然因素的作用,严酷的冬季注定了这次进攻是一场军事灾难。遍地的冰雪和超低的温度使德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损失,直接导致了德国在二战中的最终败北。而对俄罗斯人民而言,寒冬就是他们的守护神,是他们的冰雪卫士。
在课堂交际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搜索俄罗斯的气候情况和德国军队当时的状况,这样学生就对课文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和学生交流时,课文的英文输入和老师的讲解组合成了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的成分是课文的主体the icy defender,通由语码转换的语言策略,再通过师生的心智加工,就可以领会defender的隐喻意义和再生新意义。不仅俄罗斯人们是战争的defender,而且俄罗斯的冬季,亦是实质意义上的icy defender。
由此可看出,基于语篇的语码转换承担着很多语篇层面上的功能,师生交际的前提是非常清楚语篇的背景知识,再经过教师的不同途径的空间输入,学生对这些输入进行再整合,形成自己的认识。而语言研究者务必考虑该语码转换过程中伴随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等诸多因素,才能正确解读该语码转换中所包含的认知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基于师生交际的课堂语码转换所运行的认知过程
通常认为,基于语篇的课堂语码转换是以教师即说话人为导向的,而基于交际的语码转换是以学生为导向的,它关注的是学生即听话者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这种语码转换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的内容,教师要达到一定的授课效果,不得不使用双语授课。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做出判断,随时都可能发生语码的转换,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最大化的理解输入。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影响教师语码转换的一重要变量,建构课堂语码转换与学生语言水平的作用机制具有普遍意义。
例举如下:
1)T:I find Wang Hai looks a little sleepy,now Mr.Wang Hai,stand up.Could you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is sentence,“I’m no chicken.”
S:I’m sorry,Idon’t know.
T:be no chicken是一种俚语化用法,意为“不再是胆小鬼,不再幼稚”。
S:Isee.
…
2)T:I was once told“one reaps what one sows”,which means,“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说,只要你努力去做事情,你付出的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S:Thanks,Iwill try.
在这个例子中,转换后的汉语语码,本意仍是引语对前面的直接引语起解释作用,而接下来的便是强调了。
我们认为,如上的两个例子无疑是起师生感情上融通的作用。亦可以用英国社会心理学家H· Giles的言语调节理论学说(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受趋同(或求异)心理的影响,英语教师会不自觉地做出不同的语码转换。①Howard Giles,Nikolas Coupland&Justine Coup land,Accommodation theory:Communication,Context and consequence.In H.Giles,J.Coupland,&N.Coup land(Eds.),Contexts of accommodation:Development in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p.1-68.其实,在上面两例中,教师都提供了英语和汉语的输入空间,其类属空间是同样的信息点,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再加工整合,变化为自己的再生信息,这也是一个理论整合的心智认知过程。
四、用整合理论分析大学课堂上语码转换现象时存在的问题
我们均知,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理论(markednessmode theory)一直被语言研究者用来说明语码转换问题。而语码转换中也明显存在着无选择标记(unmarked choice)和有选择标记(marked choice)的语码转换。这是一个时常研究却又不倦的理论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下意识地使用有选择标记或无选择标记的语码转换,不仅顺应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也顺应了学生语言水平的现实。在课堂教学话语系统中,师生进行教学会话交际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知识输出和输入再建构的过程。
从英语教师的角度而言,他们肩负着将文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责任,而文本知识显然是课程教材编纂者的教学文字符号的依托形式,教师在对这个语言知识进行输出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动态感性的内容。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输入的时候,因为语言现实的因素他介入了英汉两种语言,而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又因各自具体文化的差异,生成了各属的空间。类属空间则传递了该语言点的共同部分。学生在这个交际过程中,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再加工者,他们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自主建构,形成了新的整合空间。我们认为,这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生们累计的知识与经验,借助于课堂上教师话语的启发,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感悟把握了教师话语系统中隐含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话语系统进行整合加工,把其理性还原为和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事实。在以语篇为基础的课堂语码转换中,英语教师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对语篇进行解读,学生作为语言输入的对象,在纯交际的话语系统中,教师进行有标记的语码转换,更是起到提醒和预示学生的目的。
不知用《礼记·乐记》的名言“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来描述是否恰当?该言语本是论述音乐的创作,音乐的形式随着情感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着。其实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传递更多的语言信息,英语教师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语言的形式何尝不是因为具体的语境而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呢?在此时,使用语码转换更是一种下意识的语言策略,教师竭力地想通由无意识的心智加工,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到好的极致。但是整合理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牵涉到具体的英语语篇,教师和学生进行言语交际的同时,涉入了各自不同的认知空间,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心智加工过程,或许不是粗略的描述就可以阐释清楚的。所以说,前文的论述只是浅尝,需要借助复杂精细的相关图式理论进行脉络清晰的探讨。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在学生的语言现实和教师教学输入的期望值之间,构建的一座认知桥梁。我们从语码转换所涉及的构建理论着手,分析了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策略,主要从建立在语篇基础的语码转换和以纯交际为目的的语码转换出发,详细论述了在具体情况下的语码转换所包含的概念整合过程,是个抽象隐喻的心智加工过程。我们之所以研究这种语码转换的双语教学模式,是针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考量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思路。这种语码转换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新思路,旨在为创立合理高效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提供一些纲性建议。
Cognitiv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teacher's code switch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LI Liwei
Th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ers are alway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In the follow ing the teachers'code sw itching strategy will be inten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S register as the criterion of classification,the concepts integration process contained in code sw itching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discourse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This pragmatic cognitive approach can b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reating a poetic and harmonious English classroom.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code sw itching;integration theory;construction
G64
A
1009-9530(2014)06-0124-05
2014-04-0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高校英语语码转换的认知研究”(AHSK11-12D296)
李力维(1975-),女,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