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戏灯艺术的价值及其传承
2014-04-08李世军
李世军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淮河流域孕育了多种民间艺术,如花鼓灯、马戏灯、采莲灯、谢郢锣鼓、旱船、舞龙舞狮等,它们是淮河两岸人民欢度节日、祈求福祉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形式。马戏灯是安徽省民间舞蹈中流传最为广泛,参与活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为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之一,凭借着自身独特魅力,经久不衰,在淮河流域唱了几百年、跳了几百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淮河儿女。
一、马戏灯的历史价值
历史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淮河流域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们在这里繁衍,生生不息,同时,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种类繁多,丰富多彩。马戏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一种表现古代军事题材的汉民族歌舞,其歌舞热烈奔放,刚柔相济,舞蹈语汇十分丰富,锣鼓、音乐高亢激昂,振奋人心,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组成部分,与花鼓灯并称为淮河流域的“舞蹈双壁”。
马戏灯原名小马灯,又称竹马灯、马灯舞,以鼓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据商代甲骨文卜辞记载,当时不同的祭祀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巫乐,求雨时跳《雩舞》,出征时跳《伐舞》,祈求上天边唱边跳:“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之乐》。相传竹马灯最早可能就是源于殷商时期的《伐舞》。《伐舞》 是一种武舞,“商朝在军队出征之前或祭祀时,很可能常常举行如上一种或数种武舞表演。这种表演,无疑表现了商朝人的尚武精神,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舞蹈形式宜扬尚武精神,正说明商统治者意识到了舞蹈这种文艺形式具有渲染气氛、激荡人心、鼓舞士气的感染作用”①徐正英:《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 期,第35 页。。这充分说明当时以文艺弘扬尚武精神,后来周代的乐舞《大武》也有着同样的历史意义。《大武》从内容上看,描写了周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艺术处理上看,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舞蹈结构比较严谨,队形、动作、情绪有起伏和变化,乐曲的曲式结构相当完整,并且采用了“乱”的手法,歌、舞、乐并举,用来表现激烈战斗场面,把舞蹈推向高潮。同时以整齐、规范、平稳的舞蹈队势来表示取得胜利后,国家得到统一、安定。虽然现今我们没有详细资料来说明《伐舞》的演出状况,但我们可以从对《大武》的描写领略到当时演出的场景和风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汉代,人无论尊卑贵贱都在乐舞面前表现得如痴如醉。然而最为震撼的是秦汉乐舞那种浑厚、苍凉、高亢、雄壮的旋律,其中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许多歌舞都是以鼓为名,如《建鼓舞》、《鞶鼓舞》、《鼙鼓舞》等。受汉代百戏的影响,南北朝末年出现了著名的“歌舞戏”《大面》,这部歌舞戏是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是军事题材的,表现了北齐兰陵王虽性刚胆勇,但面目清秀,自嫌不能威震敌人,故刻假面具,临上战场戴之,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公元220-280年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用兵“摆阵”与敌军交战,鼓声振聋发聩,鼓舞士气。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唐代,沿淮百姓每到春节后,为纪念昭君出塞,同时也为了避邪恶,御蛊灾,祝愿国富民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就仿效古时马队征战的情形进行即兴表演。
公元960-980年,由于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推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同时狮子灯、花灯、小马灯等民间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北宋赵匡胤戎马一生,进行了多次征伐,如站寿州、灭后蜀、南汉、等战争,留下“赵匡胤困南塘”、“火烧于洪”等千古佳话。在累次的战争中,涌现出众多武艺高强的英雄,刘金定就是 “赵匡胤困南塘”、“火烧于洪”中的一位巾帼英雄。为了纪念这位武功高强、善于领兵布阵的女英雄,当地老百姓运用马戏灯的表演形式来表达对刘金定的怀念与敬仰。明清时期,民间歌舞越发丰富多彩,花鼓、采茶、秧歌、花鼓、跑旱船等汉族歌舞流行,因各地文化背景不同,马戏灯逐渐发展成为多种阵法和不同数量的演员。现代马戏灯复兴于明代,承传于清代,繁盛于清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王庭秀师从江苏高淳定埠祥屋村马灯,经历代演绎,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文艺政策指导下,马戏灯艺术得到很大发展。虽然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四人帮”的干扰,采取了一套“左”的文艺政策,使得马戏灯曾经被一度禁演,上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年轻一代审美心理的转变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衰落,但是经过政府及各方的努力,现今马戏灯艺术已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很多马戏灯班社。作为一种成熟的民间艺术,马戏灯先后参加了许多重大的节日庆典演出,如淮南市第十八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安徽省花鼓灯艺术节,淮南市“大地欢歌”社区文化展示活动“千班锣鼓万班灯”。尤其是,2010年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走进毛集,花家湖的马戏灯表演作为品牌节目受到了特邀参演,节目一经播出,受到全国观众的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马戏灯的文化艺术价值
民间艺术的 “实用性功能使它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交融、搅拌在一起;它以口传形式凝聚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的集体创作方式使它历经无数次磨研后成为艺术的晶体,并获得了‘不可企及’的美质”①乔建中:《作为文化现象的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 期,第134 页。。马戏灯作为民间的一种文化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真实记录了当地各民族历史、生活、文化的变迁,在诸如人类发展历史、社会文化、生活风俗、审美倾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多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它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舞蹈、歌唱、器乐伴奏外,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歌舞的本身,对马戏灯流传的当地文化历史环境加以综合的呈现。马戏灯来源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淮河流域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工具。马戏灯艺术虽然是民间艺人的即兴创造,看起来是“瞎唱唱”、“瞎跳跳”,实际上,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创造,使其舞蹈技巧不断完善,动作语汇越加精炼,呈现严格的程式性。锣鼓等乐器伴奏也日渐完善,成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精品。正是在严格的程式性与即兴性之间,马戏灯得到发展。马戏灯艺术传说共有七十二阵式,每一阵式都有严格的程式。一般由48 人组成,24 人高举12 生肖旗前面领路,24 人用纸或布与竹篾扎成的小马在后面紧跟,锣鼓伴奏按“摆阵”套数进行。女元帅骑在马上、手持宝剑,男元帅骑在马上、手持拂尘,先行官骑在黑驴上、手持羽毛扇,副先行官骑在黑驴上、手持一根长羽毛,依次出场。正、副先行官骑在黑驴上,前后左右,穿插串跑,尥蹶子,绕弯子,或蹦或跳,吸引观众。元帅骑在马上与骑黑驴的正、副先行官单唱、对唱,以顺口溜的即兴形式评说实事和其它新鲜事,以吸引观众。锣鼓班子在鼓手的带领下,紧随舞者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马戏灯艺术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时代性,反映了淮河流域人民健壮、诙谐、开朗、粗犷、幽默的个性。
马戏灯艺术将军事题材与舞蹈融合在一起,其艺术成就有三个方面。一是刚劲中不失优美。表演中,女元帅手持宝剑骑在马上,显示出女性的飒爽英姿,英豪中透露出女性的柔美。而男元帅手持拂尘骑在马上,拂尘既是道士常用的器具,也是一种兵器,显现出男性的阳刚中不失洒脱。二是严肃中不乏幽默的美。虽然说马戏灯是描写战争场面的,但在表演中,正、副先行官骑在黑驴上,穿插逗乐,表现出人们超凡脱俗的气质。三是和谐统一的图画、音响美。虽然马戏灯主要伴奏乐器锣鼓是一种很响的打击乐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噪的感觉,但由于在歌唱、乐队的紧密配合下,与舞蹈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协和的音乐中错落有致。
在美丽如画的焦岗湖畔,经常传来阵阵锣鼓声和歌声,“手举灯笼放豪光,送你红马归南方;手持灯杆颠一颠,送你青马归东边;手捧烛台四方方,送你黄马归中央;手拿蜡烛沉甸甸,送你黑马归北边;神马归去再降幅,家家户户大有年……”。这鼓声、歌声飘荡在城镇、山村,吸引了众人的参与。凤台大兴集乡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品种繁多。现今,从事马戏灯艺术的队伍逐渐扩大,在民众心中有着强烈的认同意识。当地政府为了繁荣地方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们对古老民间艺术进行挖掘与整理,形成以苗圩花鼓灯、武集“马戏灯”为主的艺术形式。在政府的支持和艺人们的努力下,马戏灯作为一种综合的文化艺术,越发呈现出其时代内涵。它不仅延续了和整合了淮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并且在时代的感召下,为了切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审美要求,对其进行现代的形式包装,在原生态的环境基础上展示。马戏灯的演出,使更多年轻人了解了马戏灯艺术,了解了当地民间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发挥了重要影响。
三、马戏灯的经济价值
政治、经济、传统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清明,经济能得到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得到发展与繁荣。因此,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很亲密的互动关系,但是,这种互动必须是良好循环的互动,或者会互相牵制,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富有活力的机制和不懈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两者结合过程中,要引入市场机制,牢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针,“搭台”是形式,“唱戏”是内容;“搭台”是条件,“唱戏”是目的。搭的是文化台,唱的是经济戏。经济发展了,同样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支持。同样也可以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发展了,会给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马戏灯艺术在自身繁荣和演出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不仅艺人们获得了很好的收益,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淮河流域的凤台,向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又推出了旅游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地区产业的调整。马戏灯等文化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人们从过去一到晚上便蜗居在家休息,到如今从家里走出来,城镇和乡间一下子活跃起来,热闹非凡,并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随着游客的与日俱增和逗留时间的增长,开发了焦岗湖影视城、焦岗湖风景区、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推出了民居旅游、焦岗湖一日游、农家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旅游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凤台游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宾馆、餐饮业的红火,在当地有多家特色餐馆,最为特色的是在船上也设有餐馆,使游客在就餐的同时也浏览了湖光景色。焦岗湖影视城是毛集实验区重点招商项目之一,占地570 亩,以弘扬淮河文化、汉风明韵为重点,建成后将有影视文化生态园、影视摄制活动基地、影视旅游、休闲广场四大区域,是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在马戏灯演出期间,周围乡镇以及外地的人们都会开车、打车前来观看,很好地宣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美好景色,成为当地的一个名片,有效带动了当地的各行各业,来焦岗湖游玩的人数超过了非演出时期,这样也带动了当地的交通、宾馆、饮食行业营业额的持续增长。
安徽马戏灯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不仅真实反映了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而且抒发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尤其是,马戏灯艺术是将古代军事题材与舞蹈融合在一起,显露出刚劲中不失优美、严肃中不乏幽默美与和谐统一的图画、音响美,这些艺术特点是其它民间艺术所不能替代的。马戏灯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马戏灯自身的繁荣,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