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2014-04-08吴从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活态皖北

吴从瑞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论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吴从瑞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

一、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概述及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归根结底,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模式,并形成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皖北地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鲜明,内涵广泛,基本分为工艺美术类(如界首彩陶、阜阳剪纸等)和绘画类(如萧县农民画、灵璧钟馗画等)两大类别,大多数属于民间美术范畴。

近年来,活态传承的理念已经渗透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式①百度百科:“活态传承”,http://baike.baidu.com/view/10626008.htm?fr=aladdin.。

安徽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坚持活态传承原则的基础上,贯彻我国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近年来,已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成果丰硕,已初步建立并在积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

目前,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结合等。

(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现状

首先,政府加大投入和支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并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以扶持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派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非遗保护工作。自2008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除了专门负责的普查人员之外,更有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者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全面普查和真实采录,记录、整理和征集了大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并在普查基础上,全面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相应的资料档案系统,组织各市县编辑非遗资料图书,出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手册》、《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等一批著作。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区,博物馆、保护传承人和传承技艺。①《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安徽人民政府网,http://www.ahfzb.gov.cn/content/ news_view.php?id=34332.2011年,界首市政府建设了界首彩陶博物馆,收藏了自古以来的界首彩陶艺术品,保护界首彩陶文化。政府建立省文化示范基地,用以保护和传承较好的非遗项目,如扶持安徽开源阜阳剪纸艺术有限公司等,示以楷模。同时,也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资金支持,政府的扶持是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核心力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现状

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创新的保护模式,主要分为产业化开发、旅游开发和审美元素开发三种模式。2011年,我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生产性保护,既可促进非遗项目获得经济效益,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于民间。②《活态传承,活在当下》,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wh/whjs/201206/t20120611_163279.htm.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非遗可以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从国际经验看,单靠政府投入保护非遗是不可能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市场机制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开发,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市场操作模式,日、韩、英、瑞士等国家利用非遗的独特魅力催生新的行业和产业,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快速发展,给皖北美术类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模式。和皖南地区富有旅游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同,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方面还非常薄弱,尽管有人尝试把阜阳剪纸元素融入一些旅游商品中,萧县农民画也在尝试整体性、组织性的开发,但由于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弱势而未形成一定规模。这些适合作为旅游资源的皖北美术类非物质遗产,还有待整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来带动。

创新是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必由之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强行保存已经过时的风俗习惯或传统技艺,而是尊重历史,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并从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与力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审美元素,大多富有民族情趣,尽管题材源于民间,但平面和装饰的形式以及大胆而独特的色彩,充满现代感和时尚感,是现代民族化设计不可缺少的借鉴元素。与现代绘画、设计的碰撞、融合,为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反之,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元素的吸收和转化,将加快现代绘画和设计艺术的本土化进程。遵循艺术规律,创作适应时代的作品,融入现实生活,凸显其实用性,才能保持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皖北丰富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阜阳剪纸是被保护和传承的较好的一项。尤其是在对剪纸元素的开发和再设计方面,阜阳剪纸结合高校的设计力量,设计出一批既富有阜阳剪纸特色,又符合现代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家居、办公及日用品,在弘扬阜阳剪纸文化的同时,也使相关的阜阳剪纸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在国外的剪纸艺术方面,学者们较重视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纸塑艺术相融合,用于插图、挂历和服装设计等方面,使传统艺术更具现代感。如癔平二郎以剪纸作为日译本《红楼梦》的插图,更凸显中国韵味。国外跨学科交融研究趋势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模式。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以及我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的研究,必须以区域文化特色为研究基础。对我国皖北地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模式的研究必须立足地方,寻求符合自身特色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结合的现状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是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模式。一方面是民众教育,主要通过社区活动,文化活动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非遗走进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可有效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课程内容;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主要是与《手工》、《民间美术》、《设计基础》等课程的结合,以及美术学专业研究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等。目前,这种与教育结合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与界首工艺彩陶厂、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阜阳开源剪纸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地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教学的产、学、研互动和良性发展。

二、皖北地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皖北地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虽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总体来说尚缺乏系统化的模式和实际考量的标准。目前,皖北美术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当下语境一一应对与解决。

(一)保护及传播模式单一性问题及对策

当前,博物馆保护模式大多以传统的橱窗展示、文献记录为主,科技化的含量还远远不够。二十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打破了单一的视觉接受方式,代之以视觉、听觉、触觉统一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日、法等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较早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并实现了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网络共享。如日本奥兹大学对日本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丹·塞弗等学者的网络交互设计研究对非遗的数字媒体传播的价值等。这些目前较先进的保护手段,给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把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田野考察、数据整理、实证研究中,展开整体性调研,包括地方志、民俗、相关信仰、传承人口述史、工艺流程及行业创新等,运用视频、图像或专题网站表现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手机、网络、移动电视等数字新媒体,将使文化遗产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二)旅游资源开发适度性问题及对策

在非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还缺乏“适度”的标准和规则,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手工之美。就阜阳剪纸而言,大规模产业化批量生产其实不适合剪纸本身,批量生产使剪纸失去了其“本来的面貌”和当初剪纸的意义,剪纸还是应该作为手工艺术而非机器制造。但是它的审美元素的开发利用很值得实践,如剪纸时装、剪纸生活用品和装饰等。

(三)产学研结合规章引导性问题及对策

在非遗引入大学课堂的问题上,虽成就颇丰,但目前基本上是教师在做有关课程资源开发,尚缺乏规范、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也很局限,总体来说还处于尝试性的初级阶段。地方学校应加大对这些课程的投入,一方面,关注传承人的再教育和传承人对非遗课堂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关注教学改革,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完善奖惩机制,以提高教师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积极性,更快地确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加快相关的课程建设。

(四)传承人培养机制问题及对策

在传承人的保护模式方面,基本是以政府补贴的模式来保护的,但补贴较少,传承人积极性不高,他们坚持此项技艺的基本目的还是为了谋生,所创作的作品缺少市场性、创造性。这种传承模式没有更好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使传承人被动“传承”。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不完善,比如,每年是否要求传承人有一定量的作品?是否要求他们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另外,也缺乏相应的传承人培养机制,传承人相对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深造的机会。可以说,这是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大缺憾。

三、结语

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多样,保护和传承工作颇有成效,但大部分尚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应的考量标准和系统化的规则,资源开发、以文养文的市场化之路、与美术教育的结合等都是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模式,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去实践、去完善,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大众生活,源之于民、归之于民,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orthern Anhui

WU Congr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treasure of human culture.Peop le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their models i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In the context of living protection,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gradually brought into the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dustry track.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tributed to more diverse protection model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od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rt as an example,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ode,exp lored th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promoting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ly.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odel

J528

A

1009-9530(2014)06-0111-03

2014-08-26

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以阜阳为例(2013WBZX04);美术学省级特色专业(2013tszy023)

吴从瑞(1980-),女,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间美术、中国工笔画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活态皖北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论网络游戏著作权的保护模式及其侵权判定标准
CBD体系下传统知识保护模式研究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