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政治美学视野下的治理理论研究
——从福柯的政治治理到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

2014-04-08周海玲张志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托尼福柯现代性

周海玲,张志强

(1.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汕头 515078;2.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广东汕头 515041)

文化政治美学视野下的治理理论研究
——从福柯的政治治理到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

周海玲1,张志强2

(1.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汕头 515078;2.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广东汕头 515041)

米歇尔·福柯的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显学,其理论旨趣为探讨新自由主义政府如何运用知识技术塑造现代主体、实现主体自我管治。但福柯的治理理论与美学、文化研究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联系福柯后期的生存美学观点,可以推论福柯治理理论是一个趋向美学分析的文化政治概念。托尼·本尼特在考察了美学学科诞生、美学知识型的出现与政府治理需求之间的时间上同步和内涵上的协同关系之后,提出从治理实践的角度来研究治理理论,将治理理论延伸到文化机构、文化政策、文化代理人等文化实践运用中,这种物质化研究美学的方法迥异于超然批判性立场的审美现代性。

治理理论;文化治理;美学;福柯;托尼·本尼特

一、趋向美学分析的治理理论

自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非洲的经济危机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概念之后,治理理论成为阐释政治问题、经济危机、安全合作和全球化问题的热词。学界开始积极整理出版治理理论的著作,福柯(Michel Fou⁃cault)身前未出版的“法兰西学院系列讲座”被重提并引起重视。

如果我们围绕着“治理”的问题域,用词源学的方法对福柯治理理论的几个关键词进行梳理,就会发现福柯治理理论的初衷并不是政治哲学,治理理论旨归于美学。首先,我们来看福柯前期“生命政治”(bio-politics)这个关键词。福柯发现16世纪西方国家进入人类历史上的“现代”时期,普遍奉行自由主义国家管理理念,现代国家管理中心是生命、人口,其政治目标是发展民主,知识在这个时期的国家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型塑民众、生产出国家所需要的公民的作用。但是人口和民主这个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管理目标如何实现呢?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去实现人口的社会生产和人的主体世界的塑造呢?随着思考的具体化,福柯的“生命政治”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人口的“管理的艺术”,这就出现了“治理术”。这个关键词表达的政治理念是,政府的管理越来越趋向于去引导和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生产出符合现代国家需要的公民。政府需要发展出一套知识技术、程序来实现治理的效果,让政治理性目标内化成为公民的自我诉求,内化为公民自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套治理所需的知识技术就是福柯后期“生存美学”中屡屡提到的“自我的技术”。生存美学不同于传统艺术哲学的美学范畴,它不是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和文学等艺术形式,而是需要运用一套技术和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以达到生存的美学化和诗意化,它不是外在的律令和规则对个体的身体、生命、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的引导,而是个体自我按照审美内在需求对自我的治理。自我审美的治理同样需要知识、技术,同样是政府管辖之下的治理,只不过这种知识不再表现为生理学和人口学知识,而是伦理和美学。

最后,福柯提出了代表他比较成熟观点的政府治理性(governmentality)关键词。这个福柯首创的词由两部分组成:govern意指政府对属民的管理、治理、规训、引导,mentality意指心理、灵魂、精神。这样看来,复合词governmen⁃tality意指政府采取知识技术策略引导其属民的心态和精神从而实现政府管理。其理论核心是“把自我管理技术和通过技术、主体的构成和国家的形成联系在一起。”[1]

福柯的治理理论作为福柯权力理论,构思肇始于政治哲学诉求,但最后趋向于美学目标。“政府治理为我们提出了制度、程序、分析、计算的方式,特定的政府机器构建出个体自我反射行为和伦理能力的知识。”[2]78在此,政府或多或少充当了对这些部门和机构与自治性的“生活的技术”之间冲突的协调关联。政府治理性强调社会管理过程同时对个体行为、伦理能力和社会运动构建自我反射模式的监管。“依据福柯和托尼的观点,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需要放在治理的视域下来理解,因为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表征和社会意识,而是有关机制实践、管理程序和空间知识组织安排。”[2]78福柯治理性理论最后指向的是政府管治——美学知识——主体生产之间的关系,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以内在伦理和自我美学化的方式,去契合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的生产主体的方式以及生产自由、民主的过程。

二、治理理论与美学学科的诞生

福柯的系列著述说明了现代性过程也是“人”的发明的过程,医学、精神病学、性学、犯罪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的建构与现代性主体之间是建构关系。但他并没有深入研究作为“审美”的“人”在现代知识学科中是如何被构造出来的,且有关美学学科与现代化、与主体生产、与现代国家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福柯的政府治理性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就是在这个起点上完成了福柯尚未完成的工作,他演绎了“美学的诞生”与现代意义上“人”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首先,托尼发现了美学学科的诞生与国家治理需求之间在时间上的同步内应关系。托尼考察英国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美学在英国1688年政体改革中作用,认为英国美学学科的成立是出于国家的治理需要而确立起的个体自我管理的内在机制,“关于美的礼貌话语就是为政治的权威与社会的秩序提供一个基础。这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既不依赖于神权,也不依赖于霍布斯式的权力,而毋宁说是一种期望被统治者成为‘他们自己的政府内的全部持股人’的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通过沙夫茨伯里引起的对自我的外科手术式分裂,有关趣味和判断力的礼貌话语将被转化成一种自我管理的内在机制”[3]55。

为什么英国国家治理需要的学科知识是美学而不是其他呢?这与美学学科本身的特征有关:一是因为审美的感性学科具有理性无法达到的感受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它能使审美主体在自我情感中萌发,而不是依靠外在力量的强制注入而产生对道德的认知,只有感性学科才能让“主体被置于世界的管理之下,理性的利益于是就得到了确保”[3]52。这非常符合政府治理性的需要。二是因为当时的美学家鲍姆嘉通等人认为,比理性判断低下的审美活动,需要纳入治理性国家管理和监护,“既然审美是作为并不会自动地从属于较高级的理性法庭的独立判断的一个领域而操作(‘我对事物的完满与不完满的鉴别就是判断。因此,我拥有判断的力量’),那么,审美就作为存在于仍处于判断(人民/公民)对理性(国家)的监护性关系的背景中的自我活动的一个领域而被敞开了”[4]103-104。三是审美感性能连接实践理性和自然理性两大领域的分离状态,“在诸种能力自由的相互作用中,想象力与理解力被带入了一种自由的、未及确定的相互和谐之中。于是,作为情感能力的较高级形式,审美判断力就规定了诸种能力之间自由的主体性和谐”[3]53。

其次,托尼发现美学学科的诞生与现代自由国家的自由、审美、民主观念启蒙在时间上的同步,说明美学学科诞生与现代审美启蒙理论的共鸣共振关系。托尼对康德1790年《判断力批判》的出版与德国1806年改革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力的论述是为了解决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无法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1806年的改革标志着德国正从强权型的国家过渡到自由的现代国家观念,强权型的国家概念正让渡于自由、审美、民主等社会治理性国家概念。“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的论述,出现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清楚地表明了将这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为自由的实践互相补充的部分而和谐地结合起来的逻辑,它本身补足了康德对沃尔夫以国家为中心就理性所作的论述的解决办法。”[3]52另外,“18世纪关注审美趣味与社会管理之间关系的整体背景是由后1688年重构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需要所规定的”[3]53。英国164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权机构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一套国家机器,但是接二连三遭遇了失败。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走出政体危机的历史性转折,这是因为1688年的政体改革重构了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权力不再是封建专制垄断的中心,它表现为权力中心下降和多元扩散,“英国的社会理论家不能够指望警察科学的官僚政治程序来提供一种社会管理的机制,反而指望趣味是一种可能从作为消费者的个体在他们的能力的自由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机制”[3]54。

第三,托尼认为审美无功利是通向审美治理的功利性的。“构成审美的原初决定性特质的无用性是如何被重新界定的,以便它能够被用作治理的工具。”[3]50具体说来,托尼研究了康德审美无功利与亚当·斯密(Adam Smith)反思的情感道德主体是如何纳入到国家对个人的自我管理的关系中的。康德认为,审美的无功利性和审美功利性是辩证统一的,审美判断的最终指向是道德和自由,这就是审美判断无功利的功利性。审美判断如何实现无功利的功利性呢?这是审美判断的优越性,它是发生在主体自身自由自觉状态下的审美体验,并在其中伴随着主体的反思活动,这种反思活动最终使主体走向道德伦理满足和进入自由境界。所以托尼说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在自我之内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一个自我检查和自我改良的空间——其不均衡的分配成为了划分自由治理的边界的重要手段”。[3]54审美判断力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力,非常类似福柯所讲的牧师权力规训主体的功能,它唤起主体对心灵的忏悔、灵魂的拯救、照看和保护等自我管制实践。自我反思能力能够带来自我管制的能力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1853)中同样得到研究,“斯密认为,美德的培养依赖于道德窥镜机制(The mechanisms of specular morality),凭借这种机制,个体学会怎样将中产阶级关于得体和高尚的道德凝视的标准内化,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5]253。这样,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在康德的自我管理概念中发挥作用,最后通向了自我管理的国家治理。所以托尼认为康德美学并不是自律性美学,而是一种实用型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充当了处于净化过程和社会过程的中心的被否定的社会关系的象征。通过净化过程,优雅的(refined)趣味与粗俗和野蛮区分开来;通过社会过程,资产阶级象征性地与工人阶级区分开来,并使这种区分合法化。”[6]

第四,托尼从“现代文化事实”自我管制新知识的诞生与审美地塑造主体的技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析中,认为政府治理是一种审美地塑造主体的技术。“现代文化事实”是指主要产生于19世纪后期关于穷苦劳动阶级的新知识。“我用‘现代文化事实’指的是在统计学或人种学形式上对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群体的日常文化实践的表征。它根源于在那些新兴的自我管理美学实践中所生成的知识和管制关系。”[5]253新兴的城市工人阶级成为国家政治管理的对象,他们不同于封建制下的平民可以用君主权威管理,也不同于富有教养的贵族以及中产阶级,这给自由主义政府带来了新课题。为了使这些工人阶级能够具有自我管制的能力,促使了“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的产生。为了扩展新型的文化自我管制,“越来越依靠一种通过他们所征召的那些人的主体性而运转的新型自我管理方式,它取代了早期的目的在于以通过被君主权威所垄断的抽象的、非个人的计算方式来透视总体可知性的策略”[5]253。美学领域内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与主体感性相关的知识演变为塑造主体的技术,“这一需求首先得有新的美学话语,通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消费实践,来提供一种了解自我、培养自我、发展自我以及实施自我的方式”[5]253。同时,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被作为治理的工具而运用,“习惯作为重复并作为一种习得的、被社会地加以强化的形式而被人拥有,这种习惯作为专制机制铭刻在19世纪晚期自由主义的政府规划之中。它在这里作为一种补偿个人自主自我规训能力的方式而起作用”[5]261。

三、两种迥异的美学观:审美现代性与文化治理

托尼·本尼特从福柯的治理理论出发,“仿写”福柯知识考古学而阐释了“美学学科的诞生”,说明了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美学知识型的出现与现代国家治理需要的合作共振关系,将治理理论运用到美学、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文化美学特征的治理理论研究,并从文化美学实践层面说明了现代国家对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文化政策研究是文化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的新发展,先是由于福柯著作中的‘政府治理’,随后与名噪国际的托尼·本尼特的研究联系起来。”[7]

托尼认为美学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文化实践,治理理论与美学的关系在当下表现为“文化治理”:“适当地重新说明文化的内涵可更普遍化地说明备受关注的治理理论”,“文化进入治理性的视角中产生了一种‘文化复合体’,它是指通过文化机构的运转,特定的知识和技术分类、整理、展览和分配文化资源和其他文化实践材料,转换和组织成作用于社会的个体的行为方式”。[4]103-104进而托尼从治理性实践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理论和实践的作用,将治理性延伸到文化机构(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文化政策、知识分子(被托尼称为“文化代理人”)研究中。文化治理不同于传统美学和文化研究的特点在于他表现为一种文化实践,研究国家如何运用文化方式进行管理实践。文化治理性观点更关注审美(和表现为当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种知识如何通过文化政策、文化机构和文化代理人实现国家的治理,所以,托尼具体化了这种审美技术与治理型政府对审美的人的生产,关注文化实践的运作与政府治理的关系,关注美学知识如何作为权力分配、转移、运作、生效。托尼认为文化是由不同知识体系和技能构成的范畴,并用来管理人们的行为,而这种管理的具体途径不能简化为某种统一的国家概念或者经济活动的要求。

一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自律论和审美救赎论的理论前提是美学学科的自治性,美学学科中普遍存在着以审美现代性对抗工具理性的观点。相比较之下,伊格尔顿(Terry Eagle⁃ ton)的审美意识形态观点是与审美现代性观点相左的。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梳理了美学这门学科从德国古典美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一直到阿多诺的后现代美学中审美话语的生成与现代性形成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发现,在现代性过程中,美学学科知识的建立与权威型国家机器中的政治、法律、政治领导权之间,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认知的对抗关系,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同构生产关系。伊格尔顿对于美学学科这门知识的诞生与审美的人的塑造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了理论上的推理,“个人自治形式是随着18世纪市场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自我调节的新形式是由于美学这门学科的出现,成为满足可辨析的自治政府的新形式”[8]。

托尼对审美与现代性关系之间的阐述,继承了伊格尔顿对美学学科产生与现代性形成之间的同构关系的观点。他从自由主义政府对国家治理功能的需要,重新考察鲍姆嘉通的美学学科的建立、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出版与19世纪初国家治理功能需要的密切关联,以及19世纪出现的“现代文化事实”作为新知识与自我管理的主体生产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把文学和审美作为塑造主体性的特殊技术进行建构。对审美作为一种形成个人特征的独特技术进行论述”[9]。托尼“把福柯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关于治理性复杂性的研究运用于文学、艺术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中来”[10],将国家治理与审美主体的自我生产联系起来,提出了“审美——塑造主体的技术”的美学治理性和文化治理性的观点,批评现代性审美话语中审美自律性的观点,即“审美本身经常被等同于自由的这样一种所在——作为治理术的外在物、一个纯粹自由的领域”[3]59。托尼将审美视为一种治理工具,审美与其他现代性理论诸如自由、民主等概念一样,它们在现代性过程中不是现代性的对抗因素,而是与现代性形成一种同构同步的合作关系。

我们一直习惯理解审美现代性为对抗现代性过程中的工具理性的一种张力,赋予审美以自律性的特征。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批判因素成为一种美学构想,文化领域成为抵抗经济效益原则和工具理性的审美救赎。韦伯通过宗教社会学的分析指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科层化世界和工具理性将人们带入一个难以抗拒的“铁笼”之中,对于现代性的内在不同领域冲突,马克思、弗洛伊德、哈贝马斯、齐美尔等人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资本主义矛盾的揭示也构成了整个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趋势,应运而生的是各种审美启蒙论、审美救赎论、艺术自律论。而托尼的文化审美治理却指出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如同福柯指出的其他知识一样,都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充当了知识——权力的作用,那些审美现代性中的审美启蒙论、审美救赎论和审美自治论都不过是一种幻象。当代社会的审美文化与物质主义、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过于紧密的关系,已经宣告了审美自治性和审美救赎论的困窘局面。托尼对于文化审美的治理性质的推演,对美学学科诞生与国家治理功能需要之间关系的考量,对美学学科作为知识型对现代主体的型塑功能的揭示,不失为充满矛盾和抵牾的审美现代性切入一种文化政治的视角,启发我们以一种辩证观点去审视审美现代性论域的问题。

[1]莱姆克.福柯与马克思[M].陈元,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CHRIS BARKER.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 [Z].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4.

[3]托尼·本尼特.审美·治理·自由[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BENNETT TONY.Archaeological Autopsy:Objectifying Time and Cultural Governance[C]//BENNETT TONY.In Critical Trajectories:Culture,Society,Intellectual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

[5]托尼·贝内特.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G]//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托尼·本尼特.分裂的惯习[G]//王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2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5.

[7]JOHN HARTLEY.A Short History of Cultural Studie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106.

[8]BENNETT TONY.Pasts Beyond Memory:Evolution,Muse⁃ums,Colonialism[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4:3.

[9]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M].王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

[10]王杰.托尼·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J].南方文坛,2007(6):27.

AStudyonGovernmentalityfromtheViewofCulturalandPoliticalAesthetics——From Foucault’s Governmentality to Tony Bennett’s Cultural Governmentality

ZHOU Hai-ling1,ZHANG Zhi-qiang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ntou Polytechnic,Shantou,Guangdong,515078; 2.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Shantou Radio&TV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515041)

Foucault’s governmentality has been a famous theory i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from 1990s, which researches on how neo-liberalism government applies the technique of knowledge to form modern sub⁃jects and to realize self-government.But the relation among Foucault’s governmentality and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study has not been fully expounded.Based on late Foucault’s opinion to Existence Aesthetics,we could reason out that his governmentality as an aesthetics-oriented cultural politics theory.Having found out synchronism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 among the birth of aesthetics,the emergence of knowledge type of Aes⁃thetics and the need of governance,Tony Bennett suggests studying governmentality in the sight of practices of governance,and applying governmentality to 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cultural institution,cultural policy and cultural agent.This kind of aesthetics in materialism is different from aesthetic modernity which keeps a de⁃tached attitude.

governmentality;cultural governmentality;aesthetics;Foucault;Tony Bennett

I 01

A

1007-6883(2014)02-0043-05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3-12-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BZW001);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Y1003)。

周海玲(1974-),女,湖北阳新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托尼福柯现代性
托尼找马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理发师托尼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我想自己做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托尼逃跑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