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设与生成角度看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08李志云
李志云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多媒体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多媒体的盲用和滥用也使学界对多媒体教学产生颇多争议。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形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其对课堂预设性的限定、教师教学的限制、学生思维的束缚也显而易见。课堂上声光电俱全,异彩纷呈,课后却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发展的空白。“高效”课堂是教师教的高效,却是学生学的低效。预设“是对教学系统地预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指定教学计划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1]。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预设多从教的角度预设,生成多指学生学习的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属于教与学的基本关系的范畴。多媒体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关系使得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得以放大;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目标预设和结果生成的关系实际就是正确梳理多媒体教学基本的教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多媒体技术主要借助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多媒体教学就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形式。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或呈现教学要点,或展现复杂信息,或迅捷地提供学习材料,或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教学紧凑而有序,高效而生动。
然而精细的教学设计往往转化为对教学的束缚。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完整的教学过程,甚至教学情境以直观生动,全息具象的方式呈现于设计者的心中。从一个细小的板书,再到一段学习材料的呈现,设计者的心血无处不在。有的教学设计更是全面以课件的设计为依托,设计与课件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即课件,课件即设计。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这种预设伴随着教学的实施似乎变得不可违逆。否则,一个精心设计的课件会因为课堂教学的不可知因素而变得支离破碎。课件的设计凝聚着设计者的学识与智慧,而且涵盖丰富的知识信息。而变化的教学实际却有可能不顺着这种精心的教学设计走,致使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变得多余。如果教师为了弥补这种课件被遗弃的遗憾,或者为了保持课件使用的完整性,而硬是在教学中呈现完整的课件,则会使有机的课堂教学变得无序,甚至画蛇添足。
此外,有了精心设计的课件以后,教学也就变得成竹在胸,或许他不是这个课件的设计者,但他可以很容易地充当这一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或者说演示者。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或一人备课而千人受用的怪象。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者个人的智慧、个性与情感的体现,它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而不是产品式的消费。所以,异化的多媒体教学放大了教学的预设,而忽视了教学的生成。这种异化的关系实际也就是教学中教与学基本关系的失衡,而多媒体教学使得这种失衡得到了放大。
那么多媒体是否真的就是使教学预设不可逆的罪魁而与教学的生成不可两立呢?当然不是。多媒体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二者具有互补性”[2]。所以,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关键节点在于教者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3]教学的预设建立在对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生成的结果实际上也就是预设的学习目标。预设是对教师指导行为的预设,而不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限定;预设是为了帮助教师对可预期的教学状态进行教学准备,以利于生成的更好发生。生成是学生学习的必然结果,不是对预设的否定。预设体现了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存在,而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则是教与学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重要表现。
在多媒体教学中,一方面,多媒体的帮助使得教学的预设变得更为细致、具体,也易使得教学的实施往往变成课件的单向展示和机械执行。多媒体也有知识巩固性极差的弊端。“由于课件的大信息量,快速闪过。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没有停顿、没有细致的组织加工,也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广泛的联系”[4]。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因其预设手段的多样性使得多媒体教学优越于传统教学,更利于生成的发生。多媒体教学设计方便迅捷,还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极大地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扩充知识信息,丰富学生头脑。特别是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还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多方面的预设,每一种可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链接做事先的教学设计,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备课的机械、单一。
二、有效性是多媒体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指归
教学的实际充满变化与不确定,生成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怎样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的发生,怎样的生成符合先期的预设,二者关系的处理涉及到多媒体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问题。
何为教学的有效性?有的认为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5]也有的说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的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6]无论怎么下定义,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学生预期效果的指向性。教学的预设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预设,而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的生成也只有指向预期的学习效果,即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才为有效。因此,从教学有效性提高的角度看,二者在这一点上得到了统一。
但是,由于预设与生成之间固有的矛盾性,二者常常背离甚至对立。特别是在多媒体教学实际中,由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设计充满多样性,教学的生成也充满更多不可预知性。这种不可预知的生成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从短期的对预期目标的指向看,显然这样的生成是无效的。但是,从学生的最终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它却又仍然是有效的。从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看,教学的生成符合了高层次的教育目的: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或者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再或是课程目标,但有可能与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阶段,如一节课中对学生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并不一致。再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看,它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之分。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表达的是一定社会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亦称为“应然的教育目的”[7],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由于它正在被实践,故亦称为“实然的教育目的”。这两种形态的教育目的是统一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以“应然的教育目的”的实现为基础,但又受其制约。多媒体教学中的预设首先是目的的预设,为“应然的教学目标”,而其结果的生成表现为“实然的教学目标”。因此,其预设与生成统一于“应然的教学目标”与“实然的教学目标”的统一。二者相统一的教学生成才是有效的教学生成。
再看多媒体教学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预设。只有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预设才是有效的预设。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多媒体可使丰富的教学资源轻易地呈现为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方法与过程上呈现为多样化。因此,如果教学的预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定向和调控,它极有可能偏离预设的轨道,其教学的生成极有可能是无效的生成。预设对生成具有评价的作用,符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生成才是有效的生成,反之,则是无效的。
三、有效的预设与生成建立在对学生主体身份尊重的基础上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预设与生成体现在对学生主体身份的尊重上。多媒体教学的预设既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预设,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设。对自身教学行为的预设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传统教学之所以存在“少、慢、差、费”的普遍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人地位的忽视。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似乎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然而,教学方式的改变须建立在教学观念的改变上,否则,只是换汤不换药。近年来,“高效课堂”在各地兴起,其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人地位的尊重。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目标预设的主人,学生可以与教师就学习内容的难易商讨学习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学习内容、过程、方法预设的主人,学生可以就此与教师展开讨论,完成学习内容、方法、过程的预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成为他人无可替代的主人。
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教学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还在于观念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但大量学习材料的展示也可能让学生成为教学预设的奴隶,而损害其主体性。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能让一节课声光电俱全,热闹非凡,“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8],也可能让学生在肤浅中缺失了更多的学习体验,丧失了学习的话语权。所以,多媒体教学预设的目的不在于方法手段的更新,而在于增加了对学生学习主人地位尊重的可能性。多媒体教学预设的多样化也带来教学生成的多变性。但这种多变的生成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成。否则这种生成的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身份的尊重并非否定教师必要的引导,脱离对教学目标的审视,当出现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有效、有意义的生成。
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于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其实质是观念与实践的统一。任何观念都必须在实践中付诸实施。作为设计者,对教学过程画出了设计的蓝图,然后在实践中实施、反馈、调整。教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成者,而应该是创新的实践者。预设在实践中生成,生成又在实践中对预设予以及时性的调整,最终达到二者的统一。只有统一的预设与生成才可能是有效的。而其终极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上。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9-350.
[2] 许杉.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3(35):47.
[3] 朱志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5 (3):37-40.
[4] 李虹,张铭.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教育心理学问题初探[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12):180-182.
[5] 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23-27.
[6]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7]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4.
[8] 肖桂英.多媒体教学的喜与忧[J].三峡大学学报,2010(S2):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