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礼》成书时代、作者及其价值论略

2014-04-08常佩雨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成书周礼

常佩雨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我国第一部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包含古代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可谓研究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一、《周礼》的成书时代、作者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1]《周礼》发现于汉初,当它面世后,其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就引起众多学者的激烈争辩,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归纳起来,关于《周礼》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主要有以下看法:

1.西周周公手作说。西汉时将《周礼》从秘府发掘出来的刘歆首创此说。他认定其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2],即为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因袭其说,在《周礼·天官·叙官》“惟王建国”之下注:“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3]其后一大批学者,唐代的孔颖达、贾公彦,宋代的王安石、张载、李觏(gòu)、曾巩、司马光、朱熹,清代的魏源、汪中、惠士奇、江永、孙诒让等也都力主此说。唐代著名注释家贾公彦在《序周礼废兴》中说:“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之迹,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宋朱熹明确指出:“《周礼》是周公遗典也。”[4]“非周公不能作”。清末孙诒让曰:“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此经为周代法制所总萃,闳章缛典,经曲毕晐。”[5]徐启庭说:“刘歆在校理秘书时把《周礼》列于序录,指为西周周公之作的说法是较为可靠的。”[6]

按,周公作《周礼》说影响最大,信从者最多。但各家均未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此说尚存在疑点。如,《周礼》中官职名称、公田大小与周初实际情况不合,而且文字风格也与当时实际不符。故周公作《周礼》说当存疑。

2.成书于西周,作者不详说。持此说的主要为现当代学者。如蒙文通认为,《周礼》“虽未必即周公之书,然必为西周主要制度,而非东迁以下之治”[7]。日本学者林泰辅认为《周礼》作于西周末的厉王、宣王、幽王时期。[8]陈汉平就册命金文所见西周官制多与《周官》内容相合之现象对《周礼》成书年代进行推断,并表示:“笔者倾向于《周官》成书在西周之说。”[9]李学勤通过出土金文“裘卫”考证《周礼》“司裘”,指出:“司裘仅见于《周礼》,其它任何古书都是没有的,这充分表明了《周礼》的真实可据。《周礼》一书的价值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同意《周礼》一书产生于西周的观点,但不认定它一定是周公所作。”[10]汤斌、白玉林认为,《周礼》的设官分职是以西周前期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11]

3.作于春秋说。当代学者刘起釪说:“《周礼》一书所有官职资料,都不出春秋时期承自西周的周、鲁、卫、郑四国官制范围。”“所以《周官》一书,最初作为官职之汇编,至迟必成于春秋前期。”[12]“《周礼》一书所载官制材料,都不出春秋之世周、鲁、卫、郑四国官制范围。”[13]王雪萍认为,《周礼》所叙述的各种制度,主要反映的是西周中后期的典章制度,成书过程中也受春秋时期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它成书于春秋时期”。[14]

4.作于周室东迁之后,平王至惠王之间说。当代有学者认为,《周礼》“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如朱谦之说:“此书中所用古体文字,不见于其他古籍,而独与甲骨文金文相同,又其所载官制与《诗经·大雅、小雅》相合,可见非在西周文化发达的时代不能作。”[15]洪诚指出:“从语法看,文献中,凡春秋以前之文,十数与零数之间,皆用‘有’字连之,战国中期之文即不用。《尚书》、《春秋经》、《论语》、《仪礼》经文、《易·系辞传》皆必用。《穆天子传》以用为常。《王制》、《庄子》不定。《左传》、《国语》以不用为常。《山海经》中之《五藏山经》不用。《孟子》除论述与《尚书》有关之事而外,亦不用。《周礼》之经记全部用,此种语法与《尚书》、《春秋经》同,故非战国时人之作。”[16]洪氏据此认为《周礼》成书当于西周宣王中兴时代,最晚不会晚于东周惠王后。罗宗阳亦赞同朱谦之、洪诚的说法,认为《周礼》当成书于东周惠王以前,而后又有所增删损益。[17]金景芳说:“《周礼》一书是东迁以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故讲古制极为纤悉具体。但其中也增入了作者自己的设想。”[18]他们明确肯定《周礼》既非成于西周,也非出自春秋战国时人之手,而是出自周室东迁之后,一位不知姓名却熟悉周室典制的人之手。

王宁等则认为:“《周礼》一书是在周王朝东迁以后,即在东周平王至东周惠王之间(前770年-前676年)产生的,作者极有可能是管理档案材料的官员。书中所反映的周制,当是西周初期尚未改制,也就是沿用殷制时的周制,同时又有不少内容是作者的设想。”[19]且指出,《考工记》本是另外一部书,其书必在西周孝王和西周宣王以后出现。《南齐书》里记文惠太子萧长懋镇雍州时,有盗发楚王冢,得竹简书,青丝编,凡十余编,以示王僧虔。王僧虔曰:“是蝌蚪书《考工记》。”故《考工记》也绝非秦朝以后的人所作。

5.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及其弟子为写定者说。谢祥皓、刘宗贤认为,《周礼》是周代典章制度的集结与规划,是周公经国治政的产物,“即使不是周公亲自制定,也必然是在周公的主持或指导之下完成的”。[20]“今存《周礼》乃形成于周公,写定于孔门,传世于刘氏父子。”即《周礼》的最终写定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最终写定者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刘歆使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唐镜、刘庆华亦提出;“今存《周礼》的成书,是依于周公旦,写于孔门,传世于刘氏父子。”[21]认为《周礼》规模宏大,应是周代典章制度的集结与规划。其中既有对夏、殷两代礼制的承袭,又有对周代礼制的改造或新定,更多的则是理想的规划或设想。其写定或当在春秋末到战国时。其书只能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门弟子所作。其最后面世,经过了刘向、刘歆父子。

6.成书于战国说。此说始于东汉的林孝存(即林硕或又名临硕,《后汉书·郑玄传》作“临孝存”)和何休。林孝存认为《周礼》是“末世渎乱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东汉何休认为,《周礼》是“六国阴谋之书”。[22]“末世”、“六国”皆指战国时期。汉儒张禹、包咸,唐朝赵匡(《五经辨惑》)、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宋代刘敞、欧阳修、苏轼,明代季本(《读礼疑图》),清代崔述(《丰镐考信录》)、皮锡瑞(《经学通论》)均信从何休说。皮锡瑞宗从何休说,认定六国时已有此书。近人郭沫若、范文澜、钱穆、顾颉刚,今人杨向奎、黄沛荣[23]等亦持此说。顾颉刚[24]、杨向奎[25]二位先生还具体断定《周礼》为战国时期齐国人所作。

按,《周礼》成书于战国说,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观点。从古书成书过程分析,早期典籍更多成于众人之手。结合下文对其价值的考察,笔者赞同此说对成书时代的判断,但认为其不一定成于齐人,或当成于战国时众人之手。

7.成书于秦朝说。宋代魏了翁认为,《周礼》为“秦汉间所附会之书”。清代毛奇龄云:“此书系周末秦初儒者所作。”梁启超断言:“这书总是战国、秦汉之间,一二人或多数人根据从前短篇讲制度的书,借来发表个人的主张。”[26]当代陈延庆认为:“《周礼》制作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商鞅变法。……它的下限也不会晚于河间献王在位之时。……《周礼》成书年代的最大可能,是在秦始皇帝之世。”[27]史景成认为,《周礼》作于《吕氏春秋》以后、秦统一天下之前。[28]

按,此说并未提供较为有力的证据证成其说,当存疑。

8.成书于汉初,专人写成说。今人彭林持此说。彭氏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他为摆脱传统的注重考证的研究方法的束缚,着眼于《周礼》思想体系的研究。他认为该书主体思想具有由儒、法、阴阳五行思想三家紧密融合的“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断定《周礼》当成书于汉初高祖和文帝之间,且出自一人之手。[29]“至迟不得晚于景、武之际,因为此时《周礼》已为河间献王所得。”“成书的下限,当不得晚于文景之世,即道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派之前”。[30]认为其成于专人之手。

按,凭借一人之力,要全面系统地规划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礼制等较为困难,而且《周礼》中多有互相抵牾之处,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不大。《周礼》表现的思想固然与汉初相合,但哲学思想源头与其盛行之间有着一个漫长的变化、发展过程,其在实践中的表现与形成理论见之于文字,又有先后的区别。追溯其源头,汉初盛行的哲学思想,当在几百年前就早已存在。如同出土战国简帛材料,即使墓葬入土时间可以确定,而简帛文字内容的成形、写定,一般皆上推一定时段,甚至上推数百年之久。此外,单纯从书中的思想进行推论,也难以使人信服。故此说亦当存疑。

9.成书于西汉末年,由刘歆伪造说。此说始倡于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胡宏认为,刘歆伪造《周礼》,是为“附会王莽,变乱旧章,残贼本宗,以趋荣利”,故“假托《周官》之名,剿入私说,希合贼莽之所为”。[31]宋代洪迈,清代万斯大,清末今文家廖平,近代康有为、钱玄同,今人杜国庠等,均持此说。如万氏认为,《周礼》官制过于冗繁,赋税过于苛重,与先秦文献所载多有不合,当是后人伪作。康有为认为刘歆为替王莽篡汉立新寻找理论依据[32],而伪造了《周礼》等古文经。胡适说:“《周礼》屡说祀五帝,其为汉人所作之书似无可疑。”[33]日本学者池田温亦提出:“《周礼》基本上为战国时代思想家的构想,至汉代始以今日所见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书。”[34]刘歆伪造《周礼》说在港台地区比较流行,如徐复观[35]、侯家驹(《周礼批判》、《周礼思想渊源》)等均从此说。[36]

按,早于刘歆的《大戴礼记·朝市》已记载《周礼》中“大宗伯”、“典命”、“典瑞”、“大行人”、“职方”等职文。刘歆不可能疏忽到有文献材料在前而后伪作。况且《周礼》中有关礼仪的记载,也与当时流行的《仪礼》、《礼记》多有不同。故此说证据不足,或不可信。

要之,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与作者,至今未有定论。而当以成书于战国众人之手说较为合理,唯此说亦有待于新史料的发现来进一步证实。

二、《周礼》的史料价值

《周礼》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等六篇,每篇包括多个官职,每官详载其人数、职务等。其中《冬官》篇有目无书,汉人以《考工记》补入。《周礼》全方位汇集了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经济、军事、科技等各类典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宝贵史料。《周礼》反映的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如全书对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设置,在后代基本付诸实施。隋代设置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唐代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因唐制,元仅改尚书省为中书省,明代废中书省,吏部又恢复了统辖地位,清因明制,清末六部才有所增改。《周礼》的理刑思想重在未犯罪前的纠治,其立足点是以教立国。《秋官·士师》的“五禁”(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是防患于未然。《周礼》审定案情十分审慎,订有三刺(讯群臣、群吏、万民,查明实情)、三宥(即宽恕因“不识”、“过失”、“遗忘”而杀人,区分有意行凶、误杀)、三赦(赦免幼弱、老耄和蠢愚)之法。

2.《周礼》保存了我国经济制度方面的宝贵史料。《天官·冢宰》十条官法有四条(九职、九赋、九贡、九式)属于理财范围。《地官》七十八职,除六职掌管教育事项和六职掌管祭祀外,其余全是执掌有关地政、人力、物产和流通的人员。《周礼》强调完善水利灌溉系统,注意选种、种植方法、改良土壤和按不同土质施肥,保护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周礼》的财经管理制度十分严密。《天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九职分掌治藏和会计,各有职司而又互相牵制,形成一个严密的财经管理体系。

3.《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宝贵史料。《考工记》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所列三十个工种六类工匠,包括以“轮人”、“舆人”、“辀人”与“车人”等为代表的制车系统,由“金有六齐”统率,包括“筑氏”、“冶氏”、“桃氏”、“凫氏”、“栗氏”与“段氏”等的铜器铸造系统,以“弓人”、“矢人”、“冶氏”、“桃氏”、“庐人”、“函人”与“鲍人”等为代表的弓矢兵器、制革护甲系统,以“梓人”、“玉人”、“凫氏”、“韗人”“磬氏”、“画缋”、“钟氏”等为代表的礼乐饮射系统,以“匠人”为代表的建筑水利系统,以“陶人”、“瓬人”为代表的制陶系统等各类工艺技术系统,涉及造车、冶炼、制兵(武器)、制皮、施绘、装饰、雕刻、水利设施、测量、制陶等多种工艺,详细记载了各种工艺的原料、制作过程和制作原理,包含着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及度量衡等多学科知识。无怪乎《考工记》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评价为“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的最重要的文献”[37]。

4.《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史料。《周礼》教化万民时强调读政令和习礼乐。“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分别制订治法、教法、政法、刑法。“大司徒”的十二教,礼教占五条(祀礼、阳礼、阴礼、乐礼、仪辨)。作为乡学教学官法“乡三物”中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也都属于礼的范畴。《周礼》突出道德教育中音乐的感化作用。“大司乐”职掌国学教法、治王学政,它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强调乐语盛行,乐舞不衰,以达到处世和谐的目的。《周礼》重视祭祀。如《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负责礼制的春官首推大宗伯,所列五礼,祭礼(吉礼)居其首。祭祀对象为天神、人鬼、地祇三类。祭祀方式、祭品、祭器有种种不同。重卜筮也是当时重要的审美习俗。《周礼》崇尚乐舞,以之陶冶品性、祭祀鬼神、显示等级地位。“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又明确提出以乐序尊卑,“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

5.《周礼》保存了我国上古丰富的语言文字与文学史料。《周礼》经文保存了近数十个古文字形,有些可以与出土铜器铭文、简帛等文献字形做对比研究。从词汇学角度看,以汉代郑玄《周礼注》的复音词标准出发,《周礼》复音词一共有3359个之多[38],是研究《周礼》时代汉语的宝贵语料。论者指出,《周礼》的文学思想,包括神话、诗歌、散文思想及其文艺批评思想,具体包括《周礼》对于神话、诗歌、散文的制作者、读者、使用者和批评者的心理、审美趣味等方面的规范与影响;神话与《周礼》的互相关系,包括周礼对神话的利用和制约;周礼体系中的诗乐构成、适用情况、传播情况;《周礼》规范下的诗歌创作与编纂;《周礼》表现的各种礼乐制度对文章写作的需要,对行政文本、史传、铭文创作的影响等诸多方面。[39]事实上,《周礼》的文学价值,还不止于此。随着近期上博简、清华简等战国文献的出土与整理,对《周礼》文学价值的认识,有待在对比研究中进一步加深。

总之,《周礼》汇集了人们对早期国家体制的设想与各类典制,包含古代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

[1] 汉书: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10.

[2] 贾公彦.序周礼废兴[M]//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636.

[3]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639.

[4]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4:2204.

[5]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

[6] 徐启庭.周礼开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

[7] 蒙文通.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M]//经史抉原.成都:巴蜀书社,1995:430.

[8] 林泰辅.周公と其时代·附录[M].东京:东京大仓书店发行,大正四年(1915).

[9]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218.

[10]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 汤斌,白玉林.周礼概述[M]//十三经辞典编纂委员会.十三经辞典·周礼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6-8.

[12] 刘起釪.古史续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42.

[13] 刘起釪.《洪范》成书时代考[J].中国社会科学,1980(3):156-171.

[14] 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M].扬州:广陵书社,2010:14-16.

[15] 朱谦之.周礼的主导思想[N].光明日报,1961-11-12(2).

[16] 洪诚文.读周礼正义[M]//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孙诒让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3.

[17] 罗宗阳.十三经直解·周礼直解·前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3.

[18] 金景芳.周礼[M]//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03:54-55.

[19] 王宁.评析本白话三礼[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4.

[20] 谢祥皓,刘宗贤.中国儒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1] 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周礼[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6.

[22] 贾公彦.序周礼废兴[M]//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636.

[23] 李曰刚.三礼研究论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103-124.

[24] 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M]//文史: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36.

[25]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94,297.

[26]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北京:中华书局,1955:125.

[27] 陈延庆.周礼成书年代的新探索[M]//张舜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0.

[28] 史景成.周礼成书年代考[J].大陆杂志,1965(5,6,7).

[29] 彭林.周礼的主导思想与成书年代[J].文献,1990(2):138-151.

[30] 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47,255.

[31] 胡宏.皇王大纪论·极论周礼[M]//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259,260.

[32]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143,149,150.

[33] 胡适.论秦畤及《周官》书[M]//陈其泰.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305.

[34]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39.

[35]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M].上海:上海书店,2005:186.

[36] 侯家驹.周礼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27-28.

[37]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38] 李玉平.《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

[39] 丁进.周礼考论——周礼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猜你喜欢

成书周礼
Mobility edges generated by the non-Hermitian flatband lattice
《周礼》设官分职之结构分析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
《尸子》成书年代考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