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与孝文化

2014-04-08陈华伟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孝子胡适儿子

陈华伟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

胡适出生于清末一个小官僚家庭,幼时父亲胡传以儒家知识教育他,后来他又在母亲的影响之下坚持读书,沿着父亲开辟的士子之路前行。胡适的人生道路深受父母的影响,胡适一生念念不忘父恩,通过整理父亲的著作并予以出版来表达对父亲的追思;他为了报答母恩,接受了母亲定下的婚姻,这样看来他是当之无愧的孝子。但他不要自己的儿子做孝子,反对传统的孝观念,批判传统的孝观念和围绕孝传统形成的宗教化力量,甚至提出对孝的改造办法。胡适与孝的关系,关注的学者还不多,如今做这个研究,希望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胡适对父亲孝的情感

胡适三岁零八个月(1895年)的时候,正在台湾任职的父亲病死在厦门,消息传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1]23。这恐怕是胡适对其父唯一的现场记忆了。后来,胡适以其父为榜样,刻苦读书走上学术道路,这都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她推重丈夫的权威,强调胡传的种种好处,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1]36胡适做人的道理,来自他的母亲,从深层次来讲,其实是父亲借着母亲的手来教育罢了。“胡适所受的做人的训练,许多也来自其父亲,只是从母亲那里转手罢了。”[2]31胡传能以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存于胡适的心中,造成胡适一生崇拜父亲,赞誉父亲,并不遗余力地珍藏、整理出版父亲的文集,多次在回忆录里追思父亲,若以传统的儒学价值体系衡量,胡适尽到了一个孝子的责任。

胡传作为一个儒家士子,他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对胡适的教育极具儒学色彩。他亲自给胡适编的前两本启蒙书,依次是《学为人诗》、《原学》,其中充斥着儒家思想,“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雍言,勉乎雍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1]26。胡传对胡适的儒学启蒙深刻影响了胡适的一生,胡适虽作为儒家反对者出现,但他对旧伦理的遵循可谓楷模;他崇尚实证主义,却不断深入研究和反思国学;他抨击虚伪的孔教活动,却给孔子等儒家圣人很高的评价。从胡适对于儒学的复杂感情来看,“胡适一生,从他自己所说的‘做人的训练’到终生职业道路的选择,都有父母的深远影响”[2]29。

胡适深受父亲的影响,他珍藏父亲的著作,一生不断整理完善。1930年胡适整理其父的年谱后,在日记里写道:“整理我父亲的《钝夫年谱》,完了。这部年谱很有价值,我认为中国自传中绝少见的书。”[3]日本侵华期间,胡适还将父亲的著作运到美国保存。“我有一件好消息告诉你。我先父铁花公的稿子(日记、年谱、文稿),现在存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他们负责,绝对没有危险。这些稿子,先由二哥保存,后由我保存。这回若不是你一力保护,带到天津,带到上海,送到了美国,恐怕现在还保不住。现在这些稿子绝对安全了,我十分高兴,你听了也一定十分高兴吧?”[4]519-520这些著作胡适尽量予以出版,流传人间,如胡适将父亲的日记在禹贡杂志上发表。“父亲于此行(视察海南岛)所保留的详细日记,后来曾发表于专研地理学的《禹贡半月刊》。”[1]162

胡适自父亲离世之后,以各种方式缅怀父亲,感激父亲的恩遇,这种对父亲孝的情感的形成与胡适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孝这种情感贯穿于胡适与父亲的关系的始终。孝子胡适为父亲做了胡传都做不到的事情,出版著作,流布人间,至今人们仍记得大清国的一个县太爷:“他有四男三女,其中唯一有出息的是他的小儿子,由于这个小儿子的缘故,在他死后六十年,台东出现了胡铁花先生纪念碑,台北出现了胡铁花先生的奖学金……他虽已墓草久宿,但却为‘父以子贵’的传统,做了一番新说明。”[5]172父亲慈爱,儿子秉承父亲的遗志,从胡适和父亲的关系仍旧可以看到传统中国社会“父慈子孝”的影子。

二、胡适为尽孝牺牲婚姻

1918年11月24日,胡适的母亲去世。12月1日胡适奔丧到家,悲痛的他写诗表达心中的感情:“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云散烟消!——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能寻他那一声‘好呀,来了!’”[6]93此刻,胡适饱尝遗憾,“生未能侍,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7]754。

胡适自幼丧父,胡母为了这一点血脉,守寡二十三年,着力培养胡适成才,幼年即令其出门求学。“先母所生,只适一人,徒以爱子故,幼岁即令远出游学;十五年中,待膝下仅四五月耳。”[7]754即使生活处于贫困之中,胡母也为儿子的学业着想,“家母处极困窘之境,犹事事为儿子设想,真令游子感谢无地矣”[8]71。求学他乡的胡适,一直记挂老母,为慰母亲之心,他一直坚持给母亲通信。根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出版的《胡适全集》书信部分整理出胡适与母亲的通信列表如下:

这些信饱含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感念。“今年仅得家书一封,甚念甚念。儿在此平安,乞吾母勿念。”[8]74一次胡适收到母亲寄的合影照片,见母亲凄然不乐,不免心生悯意,想要立即回家,侍候母亲左右。“中图坐吾母,貌戚意不舒。悠悠六年别,未老已微癯。梦寐所系思,何以慰倚闾。对兹一长叹,悔绝温郎裾。”[8]47

胡适的婚姻,是母亲对他的孝心的一次空前的检验。胡适此时要在爱情自由和孝顺慈母之间选择,这个抉择是痛苦的,挣扎许久的他在痛苦之中接受了“母亲的礼物”,这和鲁迅接受母亲的订婚如出一辙。1926年7月,鲁迅归国,在纠结中接受了“母亲的礼物”,为尽“孝道”选择顺从母亲,他对挚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9]只是鲁迅的个性极强,为不伤母亲的心接受安排,却在结婚后第二天即归日本求学,一直不和原配夫人同居,直到多年后和许广平恋爱,算是追到了自己的幸福。

温和而孝顺的胡适更是难以违背母命,“而小人有母,尤非他人泛泛者比,侄乌忍上逆吾母之命,而作此忍心之事”[8]1。胡适“一个毕生为个人自由与尊严而奋斗的战士,自己的婚姻却是‘吃人的礼教’下的一个祭品”[10]32。“胡适婚姻的矛盾,基本上是一个爱情与亲情的冲突,而结果则是爱情向亲情屈服,或者说爱情被亲情所扼杀。”[10]32爱情被扼杀的胡适接受了江冬秀,并在婚后极力表现闺房之欢,取悦母亲。“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岂意反此以令堂上介意乎!”[8]203放弃爱情,迁就亲情,没有伟大的牺牲之心和孝顺之情是做不到的,和胡适同时代的很多人打着人性解放的招牌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然而一向“自由”的胡适,守着小脚夫人过了一辈子。如果没有幼年的传统教育,没有父母的影响,没有感念母亲的呵护,也许胡适不会做出这样顺着老人的选择。

胡适和鲁迅这两位个性不同的文化名人,却都在婚姻上做了相同的选择,这是孝子的抉择。“鲁迅和胡适是天底下很典型的孝子。母亲在他们一生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影响了他们后来的道路。”[11]两者相比,似乎胡适受母亲的影响更深刻,表现得也更明显。

胡适的这段婚姻或许对胡适母亲的意义更重大,一个旧式家庭妇女心里想的是儿子的幸福,而儿子的幸福必须由自己来办。胡母看着胡适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又娶妻生子,她是没有遗憾的。李敖说胡适的母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她还为儿子订了终身大事,使她的儿子在婚姻问题上,做了一个‘保守主义者’。”[5]190被保守的胡适对母亲的孝心是没有遗憾的,胡适甚至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安慰:“我唯一的安慰是在我离家十一年后,从美国回家看到了母亲。临终前,她告诉病榻边的人说:她很高兴能活着见到我从海外回来,见到我和她所择定的人结婚,又听到我们即将得子的消息。”[10]41胡适选择了母子情深,选择人间至孝,胡母的付出得到了儿子最伟大的回报:为尽孝心而牺牲。“胡适的母亲为他备尝了二十几年的艰辛,把一辈子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他也不负母亲的愿望,放弃了‘不婚’,放弃了‘无后’,放弃了心中所爱,博得了母亲临终前的一点安慰。”[10]41

孝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表演给人看的戏法,那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胡适用他一生的幸福换取了孝的实践,“胡适这个人是个‘孝子’,一生都未脱掉他殉‘孝’带给自己的身心的烙印”[12]。

三、胡适“不要孝顺的儿子”

胡适结婚后第二年的三月,儿子不期而至,他既有将做父亲的欣喜,也有做父亲的隐忧。曾经坚持“不婚”和“无后”的学者,儿子来了,他作了一首诗自我解嘲:“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6]104

胡适这个孝子,对母亲百依百顺,顺到牺牲了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但他对儿子没有这样的要求,反而认为儿子就像树结子,是自然随机的结果,没有恩义的存在,“譬如树上开花,花落天然结果。那里便是你,那树便是我。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6]104。胡适不想儿子做一个孝子,要他做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6]105。秉承着“不要孝顺儿子”这一观念的胡适,他的教子思想在给儿子的信中有很好的诠释,他给胡祖望的信中说:“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4]18他想要儿子独立生活,操练适应社会的能力,以达到在社会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而他却在信中不厌其烦地叮嘱儿子注意各种生活细节,暴露了他舐犊情深的慈父情怀。

和胡适有着相同婚姻经历的鲁迅也主张父母于子女多有义务少有权利的观念,要求解放子女,“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3]。让孩子幸福地生活,做一个健全的人,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后来有了周海婴,鲁迅曾写诗给儿子:“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14]怜子之情跃然纸上,慈父形象跃然而出,鲁迅的主张和对儿子的眷眷深情与胡适的心路历程很相似。

抗战期间,胡适任驻美大使,因为一直怀有弃官教书的想法,没有让二儿子胡思杜到美国读书,建议他考西南联大,然而终于抵不住父子情深,他也把二儿子接到美国读书。为了胡思杜,胡适开始挣钱存钱,“现在你们都说小三在上海的环境不好,我才决定叫他出来。我从现在起,要替他储蓄一笔学费。凡我在外面讲演或卖文字收入的钱,都存在这个储蓄户头,作为小儿子求学的费用”[4]561。胡适生在传统的中国,受过传统的儒家教育,生活在传统尚存的社会里,作为父亲很难彻底摆脱“父慈子孝”的传统模式,虽然他并不要儿子孝顺自己,但他为儿子做了一切。

1957年6月4日,胡适在美国立下遗嘱共有八条,第五条是“我把我的财产,无论动产或不动产,无论存在于何处,所有其他部分,余剩部分,遗留部分,交付并遗赠给我的妻子江冬秀,如果她在我死后尚存,但她去世在我之前,则给我的儿子胡祖望与胡思杜平分享有,而如两儿子之中任何一人先我而去而有子息,他的份额即归这子息;但如任何一儿先我而去世,而无子息,他的份额即归我的另一儿,而如他那时已去世,即归他的子息”[15]。胡适生前身后,都为子女考虑,这是一个慈父的心思。传统文化中的“父慈子孝”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父亲和子女。孝子胡适虽极力谋求改良,谋求孝的消亡,但他自己都没有彻底洗清孝道的影响,做了父母的孝顺儿子,承受着人生巨大的牺牲,做着令传统升华的事情,为社会做了一个孝子的榜样。

四、胡适关于“孝文化”的批判

民国肇始,旧传统的势力仍根深蒂固。胡适对于孝的态度也很复杂,在其母过世后,他虽锐意改革葬礼制度,但也不得不向旧风俗妥协,他怕人说他不孝,“仔细想来,我还是脱不了旧风俗的无形的势力,——我还是怕人说话”。[7]681妥协的胡适并不打算做旧传统的孝子贤孙,而蓄意要颠覆吃人的孝观念存在的基础。胡适曾在一场关于“孝”的争论中,回信给对方称“父母于子无恩”,甚至要为生下儿子感到抱歉。“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绝不居功,决不示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7]656-657生养不是莫大恩典,子女也不必为此报答,胡适“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7]657

在孝的传统势力还很顽固的社会里,胡适想从根本上扫荡孝的势力是要费一番工夫的,他必须揭穿卫道者和盲从者的真面目。因此,胡适极力反对伪装的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古书称为‘主人’),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戴上高粱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称他做‘孝子’。”[7]657这种孝子徒有其表,把孝行变成了一种表演。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那种拿着哭丧棒即称孝子,是一种作伪的行为。“又如古礼,儿子居丧,用种种自己刻苦的仪式,‘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所以必须用杖。现在的人不行这种野蛮的风俗,本是一大进步,并不是一种坏处;但做‘孝子’的仍旧拿着哭丧棒,这便是作伪了。”[7]686

胡适还进一步在学术上批判传统的孝学说及其维护势力。他认为经过中古儒家学者的努力,孝渐渐演化为一种宗教,他称之为“孝的宗教”。孔子及其弟子不怎么信鬼神,儒家学者便提出父母和祖先的观念,作为这个宗教的裁制力。“中国儒家的宗教提出一个父母的观念,和一个祖先的观念,来做人生一切行为的制裁力。”[7]667甚至将父母等同于别种宗教的鬼神,拥有制裁人的权力,“所以儒家的父母便和别种宗教的上帝鬼神一般,也有裁制鼓励人生行为的效能”[16]303。这样,儒家学者便完成了孝的宗教化,孝便拥有了无上的裁制力。

这个宗教最初的出发点,是重生贵己的,有着积极的意义。“儒家的‘孝的宗教’虽不是个人主义的理想,但其中也带有一点贵生重己的色彩。孝的宗教教人尊重父母的遗体,要人全受全归,要人不敢毁伤身体发肤,要人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这里也有一种全生贵己的意思。”[17]后人却渐渐地偏离了贵生重己的本意,将孝发挥成约束人的规则,个人完全成了孝的附庸,成了家庭的附属品。“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道,要人做一个‘儿子’。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16]303

为了维护孝宗教的秩序,儒家学者不惜制造很多僵化的形式供人严格遵守,孝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这竟是现今戏台上的台步、脸谱、武场套数,成了刻板文字,便失了孝的真意了”。[16]301

僵化的孝宗教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胡适提出他的孝观念,他将社会作为亲儿子,认为这比亲生的儿子还靠谱。“我如今要推荐一个极孝顺永远孝顺的儿子给我们中国四万万同胞。这个儿子是谁呢?便是‘社会’……一个人能做许多有益于大众有功于大众的事业,便可以把全社会都成了他的孝子贤孙。列位要记得:儿子、孙子,亲生的、过继的,都靠不住。只有我所荐的孝子贤孙是万无一失的。”[18]他还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孝的新宗教教旨,这个教旨在于教人获得不朽。“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7]667-668这就是胡适经过长期思考而提出的属于他的“孝的宗教”。

五、结 语

胡适先生一生没有摆脱孝观念的影响,并为尽孝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若以传统观念来衡量,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孝子。但是,这个传统孝子,他不要儿子做孝子,反对传统的孝观念和虚伪僵化的仪式,甚至主张父母于子女无恩。他还从学术的角度深入探讨孝文化如何演化为宗教,揭露了这个孝宗教的盛行使得孝的真义彻底埋没。因此,胡适想要改革旧的孝文化,认为要从社会的角度解决此问题,他强调一个人只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被社会认可尊重,最终达到不朽,这个想法被胡适认为是自己的孝的新宗教,这个宗教比孝的宗教更靠谱。

[1] 胡适.胡适全集:第1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 罗志田.再造新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胡适.胡适全集:第3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74.

[4] 胡适.胡适全集:第2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 李敖.胡适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6] 胡适.胡适全集:第1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 胡适.胡适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 胡适.胡适全集:第2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回忆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6.

[10] 周质平.胡适的情缘与晚境[M].合肥:黄山书社,2008.

[11] 孙郁.鲁迅和胡适: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位智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96.

[12] 沈卫威.胡适周围[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331.

[13] 王世家,止庵.鲁迅编年著译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

[14] 王世家,止庵.鲁迅编年著译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

[15]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3907-3908.

[16] 胡适.胡适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7] 胡适.胡适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54.

[18] 胡适.胡适全集:第2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9-80.

猜你喜欢

孝子胡适儿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打儿子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