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机械专业适应岗位与人才培养的调查报告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2014-04-08张忆雯

职教通讯 2014年29期
关键词:机械岗位中职

张忆雯

一、调查背景

(一)常熟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现状

为了对接常熟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常熟市委、市政府根据常熟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凸显集约化、建设品牌校、服务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路,通过整合“区”校资源,职校走进经济开发区,在三大开发区配套三所各具特色的职业学校,使职业学校成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引擎。机械加工(含数控技术)是三所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为常熟市装备制造业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从历年企业招聘专业和岗位设置来看,对本专业需求量连续多年位居第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用人标准发生较大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机械专业发展前景,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笔者从研究“常熟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着手,对近三年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常熟市职业与岗位缺口状况,整理与归纳为表1。

表1 常熟市职业与岗位缺口状况

由此获得以下结论:(1)由于装备制造业位于本市五大新兴产业之首,需求人数一直位居第一,并有不断增长趋势;(2)机械冷加工主要指车工、钳工、铣工等,连续三年岗位缺口数最大,供不应求现状十分严重,求人倍率(所需人员与提供岗位之比)平均达2.05。第二是裁剪缝纫工,这与发达的常熟服装业一致;(3)从学历要求看,职校、技校、中专毕业生需求量位居第二,也呈现上升趋势;从企业发展要求看,机械加工岗位技术标准快速更新,对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由此而见,中职机械专业在本地区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数量上在不断递增,而且技能要求也不断出新。职业学校必须调整办学思路,更新教学模式,加快提升毕业生的岗位适用能力,快速迎合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才能高质量办学。

(二)修订中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

2012年底,江苏省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意见》,制定并出台了36个中职、44个高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的迫切需要。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积极行动,对照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各专业进行完善和修订,紧跟职业教学改革,对接现代职教体系。

为了进一步把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度,深入了解装备制造产业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增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践依据。笔者专门设计《中职机械专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分两个小组对江苏金龙科技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展开调研,获得可靠真实的资料。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企业面访为辅的方法。调研内容包括两个模块:(1)了解企业机械加工岗位人员需求情况,包括人才需求量与岗位布局两个方面;(2)了解企业对中职机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要求,包括课程设置、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校企合作四个方面。调查对象主要是企业一线技术主管和人力资源负责人,他们比较熟悉企业需求、岗位能力和员工实际表现,具有真实性。调研时,我们还准备一些相关问题,如本企业人员结构与比例、职校生思想品质与表现、紧缺岗位情况、企业未来发展、对职业学校及教师要求等,得到了企业对学校教学改革合理化建议。

从近几年学生就业岗位情况看,用人机制灵活、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私营等内资企业,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调研的企业就不再局限于国企、外企。经过与各开发区协商,本次调查企业共计23家,其中内资企业15家,占65.23%;国营企业3家,占13.04%;外资企业2家,占8.69%;其他(合资、股份制)企业3家,占13.04%。被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发展趋势良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三、调研分析

参照两个调研模块,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企业的设备情况、人员布局、企业发展等,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真实可靠的各种信息。两个小组负责人将回收的调研表和企业谈话记录等进行分类,将数据汇总,将素材归纳,整理为六个方面。

(一)岗位需求量

就岗位需求问题,提问围绕“录用加工制造类专业情况”设计,汇总得出的结论是:中职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不降,需求量最多的前三个专业,分别是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和机电技术。但就目前而言,常熟市三所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500名毕业生走向市场,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使很多企业仍依靠外地人员来补充。

(二)就业岗位分布

职业岗位设置取决于生产设备、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机械加工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机械装配工、钳工、普通车工、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计算机绘图员等。针对这个项调查,我们设计三个问题:(1)未来三年,贵单位对机械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岗位;统计结果是数车、普车、装配工为最热门岗位,其他岗位需求相对较少;(2)贵单位录用职校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结论是“数车与装配工”,为中职学生就业最多的岗位,这对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提供明确方向;(3)确定适应本专业的技能考工方向。关于本专业技能,企业提到最多的是数车、普车和装配钳工三个方向,即该专业前三个就业岗位是数车、普车和机械装配,各岗位分布如表2所示。

由此说明,专业岗位以实践操作为主,主要担当加工、装配、调试、设计和工艺分析等工作,也有少数从事营销、售后服务、生产管理工作。另外,我们在面访时了解到,应聘者男性求职量大于女性,为求职主体;18~24岁年龄段人员需求最多;职校、技校、中专学历的求职比重仍占主体,大部分企业对具有扎实技能的中职生需求量多且持久;职业资格要求大都为中级,很多企业适度降低技术门槛,愿意将中职生作为储备人才加以培训,掌握人才培育塑造主动权。

表2 机械专业岗位分布一览

(三)人才培养

本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围绕人才培养,我们设计三个提问。

1.目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需要改革的环节,调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最需要改革环节

上表说明,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第一要素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人的职业道德、就业观念、意志力、价值观等个体内涵品质,即把职业素养放在第一位,符合“冰山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职业素养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部分表示人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短期培训就可获得;隐性部分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等,这些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企业更关注人的隐性素养。

2.录用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时优先考虑哪些条件。企业一致认为,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是录用中职生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希望职业学校加大培养力度,建议学校将企业管理标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力求做到360°全覆盖。实行“破墙”教育——不是校园内、黑板下的德育课程,不用单纯的说教,必须改变桶装式的思想教育方式。

3.对中职生工作态度的综合评价。评价分三个等级,其中“满意”占10.1%、“较满意”占52.4%,“一般”占29.9%,“不满意”占7.6%。可见,企业对中职生还不够满意,提高办学质量是首要任务,中职校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铺轨对接企业单位,完善就业培养方案,架起需求双向的立交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1)学校应大力提倡“先做人、后做事”育人理念。深化职业思想的内涵,拓展高尚道德的外延,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渗透每一门学科,定格每一个目标,让德育课程鲜活起来;(2)就业观念来自于企业,缺少企业文化的浸润,学生很难构建正确的就业思想。职业学校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到课堂,不是有校园环境布置就能影响学生,最关键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企业经验的积聚,才能影响并改变学生思想与观念;(3)树立中职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今社会价值观问题探讨很多,似乎中职学校还不够重视,缺少这方面的引导。很多实例说明,学生不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企业对学生认可度低,对学校产生偏见与埋怨;(4)学校应开展职业素养培养专题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请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完善中职生的评价标准。

(四)专业技能课程

围绕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专业技能与鉴定,我们设计三个提问。

1.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排序。84%以上的企业认为,本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机械制图”和“金属加工与实训”。如将江苏省中职机械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的七门专业课程,以企业认为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也言语启动、公差与配合、电工电子技术。很多企业特别提出,职业学校要强化“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因为是学生岗位专业发展根基,在教学中应给予较大权重。

2.企业对哪些职业资格证书有要求。中职生职业技能高低,往往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说明。调查时我们发现,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并不十分看重,更看重的是学生真实技能技术。由于考工标准与岗位要求尚有距离,企业认为只要具备正确的就业态度,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定能在岗位上有所发展。

3.企业认为中职生岗位能力应该有哪些。调研结果是机械加工能力为最重要的岗位能力,接着是识读图样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和岗位变化能力,如表4所示。

表4 中职生岗位能力排序表

由表4可见,企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看得很重。尽管现代企业广泛使用计算机绘图,但对学生看图识图能力提出高要求,尤其是实体测绘能力,需要强化与提升。

岗位应变能力与识读图样能力的比例相近,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为此,职业学校要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还要重视拓展学生视野、改进思维模式、学习他人经验,方可逐步构建这项能力。

(五)文化基础课程

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历来是职教界探讨热点之一。2013年起,江苏省职业教育进行2.5+0.5(中职)、4.5+0.5(高职)学制分段改革,在各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4∶6。我们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企业对中职生文化基础能力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文化基础课程都有要求,且按照中职生语言表达、数学能力、英语基础、计算机操作由低到高排序,如表5所示。

1.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文化基础是实践操作前提,是岗位发展的保障。要加强中职生语言表达、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机操作等培养,才能胜任岗位发展需要。

2.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职业种类变多、变细、变具体,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变高。只有具备良好文化素养,才能从容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

3.企业用实例给我们阐述就业规则:文化基础深厚的中职毕业生,岗位发展和可持续能力较一般学生高。职业素养以宽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的,这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

中职学校文化课程不仅不能削减,还需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转变传统职教课程观,提倡增设人文素养特色课程。学校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一样重视,以制度保障,以激励促进教师人人成长。

(六)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围绕这项主题,我们设计了如下提问。

1.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培养工作主要有哪些途径。我们提供了四种培养途径,分别是委托学校培养、校企共同培养、企业直接培养和仅在学校培养。对23家企业调查,有4/5的企业认为校企共同培养是中职生成长与发展的最近、最可行路径;另外三种培养模式,占比均不满15%。说明企业对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前景十分美好。

2.对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有哪些认识。有85%以上的企业都认为,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是教育的延伸;有43%的企业同时认为是“为企业服务,可提供学生报酬”,仅有6%的企业认为“岗位不受学校限制”。

顶岗实习已经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同与支持,是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调查中我们听到另一种声音——希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功能,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企业期待与学校深层合作,希望构建政府推进、学校主动、企业积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猜你喜欢

机械岗位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调试机械臂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简单机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按摩机械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