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发微

2014-04-07江家华

关键词:文本语文教师

江家华

(江苏省清浦中学,江苏淮安223002)

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发微

江家华

(江苏省清浦中学,江苏淮安223002)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通过读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呵护、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高中语文;发展性评价;文本解读;学习力

0引言

曾听过一位老师作文讲评课。学生模仿了鲁迅散文诗《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句式结构。老师呵斥“鲁迅是大家,他就能这样写,你就不能这样写,你写就是病句”,其霸道,让人瞠目结舌。

众所周知,鲁迅写作态度相当严谨。他自己就曾说过:“我写完文章之后,一般要检查一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1]鲁迅为什么不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全是枣树”呢?

我们对照文本,试着体会,作者站在院子里,骋目游视,想要看到点什么,来排遣内心的寂寞。于是视线一扫,仅只看到两株树,定睛看其中一株,原来是株枣树,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转眼再看另外一株,心中些许充满了期待,希望它是一株别的树,可能心波还会一漾,寂寞得以稍稍排遣。谁知,它还是一株枣树,希望登时破灭,寂寞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表达,是大文豪的匠心独运,既符合鲁迅传达的扰人心烦的单调和寂寞之情,也合乎远景镜头语言的逻辑。

试想,如果教师采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为学生持续学习语文的发展考虑,不让学生伤面子,就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其语文学习力。教师应提升自身文本解读能力,在深刻理解文本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获取写作经验技巧,而不会扼杀学生敢于模仿学习的勇气与能力。

1为什么要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1.1《课程标准》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16

同时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16学生能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都离不开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2)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2]15。

可见,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义不容辞的职责。

1.2教材编排的要求

苏教版教材共分为“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学习方式。必修一至必修五,每本书分为四个专题,文本研习共73篇,活动体验20篇,问题探讨21篇。如果包括加∗号的文章,所选文章总数76篇(除必修四是16篇,其他各册均为15篇),文本研习共57篇,文本研习占了四分之三。由此可见文本研习、解读在教材中的比例之高、分量之重。

1.3复习备考的要求

1)在高考题中,需要文本解读的比重很大,学生失分很多。诗歌鉴赏、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包括作文审题都需要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诗歌鉴赏得分很低,比如2013年均分为2.5分,就是因为很多考生读不懂。以大阅读为例,总分20分,正常均分在11分,2013年均分为6.35分,2014年均分还远远低于这个数。2014江苏高考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有考生抓住材料中“有人说”“也有人说”,而拟题为《实事求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还有考生拟题为《矛盾》,认为朽与不朽本身就很矛盾。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其实就是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急需提高,亟待加强训练。

2)江苏高考新走向。阅读素材如文学类、经典性、哲理性的东西会多一些。不要让阅读训练肢解文本,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教学生用模式答题,这样不仅徒劳,还会贻害终身。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作文不作故事性材料训练,江苏推崇有哲理高度,带有辩证思维色彩,具有穿越时空的材料,注重情本位的作文素材。

这些走向更是对文本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从哪里来?固然有其主观方面的努力,但更主要的还是老师帮助。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影响以至决定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1.4文本阅读的现状

1)阅读。阅读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盲从经验,不读文本。对熟悉的文本会不屑一顾。二是蜻蜓点水,浅读文本。认为文本浅易,不需要花时间下工夫读,如孙犁《亡人逸事》。三是知难而退,怕读文本。内心排斥新教材里新课文,如曹文轩《前方》。这些都阻碍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所以严华银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气定神闲。静静地修炼自己的内功,读书作文;静静地研文备课,独立思考。”[3]

2)备课。不少教师,渐渐地弱化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研读。有人形象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的备课情况:“上网浏览教案、案例、教学设计→选择下载→简单修改→课堂搬用,教学不再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而异化为实况转播,长途贩运。”[4]很多教师不先阅读文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因而形成不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好些老师平时疏于研究,过于依赖现成的备考资料,自己的脑袋成了资料的跑马场;二是,教学之后缺少反思,缺乏向学生反馈的胸怀和勇气,年复一年,重复教学,原地踏步;三是,投入读书学习的时间太少,没有储备,脑袋空空;四是,学校教研气氛不浓,研考的多,研教、研学的少。”[5]

这些都要求我们认清使命,尽快提升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

2怎样进行文本解读

2.1总的原则

1)读懂文本。以文本为底本,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本解读,宏观把握,中观渗入,微观切入。“以心契心、情同我身”去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提倡“裸读”文本,“素读”文本,本色阅读。

2)要有生本理念。学生是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重心、根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要坚守“学生立场”,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让学生有所得。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文本解读要有深度,但也要适度,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教学效果的达成度。

2.2具体操作

2.2.1宏观把握

注意文本所在板块、专题的位置,注意教材的结构特征与逻辑编排,体悟、领会、吃透文本编写者的意图,重视每一专题的导语作用以及书后习题设计安排。

1)整体感知。解读文本必须以整体把握文本为前提,整体感知就能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不会断章取义。《长亭送别》(必修五),要以正本《西厢记》为基础,把女主人公崔莺莺放在整本书的背景下解读才会正确。作为大家闺秀的崔莺莺,她对张生的感情是复杂矛盾的,开始犹豫彷徨,也曾试探过、拒绝过张生,情感内敛。文本所选部分,是两人即将分离那一刻。张生此去若不中,则两人不可能结合;如金榜题名,恐张生踏入深似海的侯门后,从此是路人。因而崔莺莺内心深处隐藏的感情才终于掩饰不住而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不能片面解读为热情大胆泼辣,敢爱敢恨的辣妹子形象。

2)编者意图。专题名称对解读文本起了标识性作用。《滕王阁序》(必修四)所在专题为“文以气为主”,研习文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何变化并形成一股气流,贯注于行文始终。

3)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一般是教学的重难点,往往是编者的匠心安排,对文本解读有独特作用。《祝福》(必修二)书后习题为“联系《药》《藤野先生》《孔乙己》,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为我们解读提供了二元对立思维,对于鲁迅相关文本解读的共性规律予以了揭示。

2.2.2中观渗入

中观渗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文本。

1)抓重点。“牵牛要牵牛鼻子”,牵住了“牛鼻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很多人在处理汪曾祺《金岳霖先生》(必修二)时,常会把解读重点放在“有趣”上,认为是文眼。作为一代特立独行、不问政事的大学问家,到老竟然违背个人性情,做无关逻辑学问的社会接触,迷失了自我,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可以想象作者下笔的沉重,一种无奈、一种心酸、一种悲凉,尽从中来,岂是“有趣”二字所能包涵。文本中有三处出现“写一写”:“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文章是1987年写的,金岳霖1984年去世,像这样的大师已是走一个少一个,弥足珍惜。写金岳霖先生一个人——“一花”,就是在写“一世界”——整个西南联大,就是为了怀念、召唤西南联大那自由、宽容、民主的氛围,先贤精神、事迹就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但大师身上负载的品质、精神如今也正在消逝,作者深怕“广陵散从此绝矣”。于是历经沧桑、饱经磨难的汪曾祺,此时也已67岁,急切地呼吁有人“写一写”。在文本中不动声色地写出自己沉痛悲凉的情感,其内心深处的苦味和落寞是不言而喻的,更多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样才抓住了文本解读的重点。

2)补充介绍。借力打力,丰富文本相关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2]16。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一把钥匙。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一)中“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教师应补充介绍柳宗元生平事迹,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30岁任监察御史里行官职,后做到官居六品的礼部员外郎,实际上他已掌握了一部分朝廷实权。“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仅有900户人家,南荒之地的永州,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一职。司马在唐朝本就是虚职,“员外置”即编制外,不得干涉政务,虽有奴仆、用人,但无官舍,无具体职位,经济上极为窘迫。此时33岁的柳宗元带着七旬老母(母亲卢氏34岁得独子柳宗元,55岁孀居)一起赶赴贬所,仓皇狼狈可想而知。半年后母亲病故,自己还不能亲自运回故乡。居永州10年,遭遇4次大火灾,险些丧命,并且“罪谤交织,群疑当道”[6],故旧大臣不敢与之通音讯,个人著文也不能广为传布。即便这样,柳宗元坚持改革的主张依旧没有变,依旧“独钓寒江雪”。其信念的执著,意志的坚定,高傲的不屈,“西山之特立”不就是自己的映照吗?

3)结合生活体验。文本解读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16语文最富有开放性,对文本的理解,常常会存在诸多可能。宜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贴近文本。例如,让学生闭住眼睛从书包了拿出书本,闭目进行听写活动,体验光明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深处。

4)展开想象。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空白”,教师可依据文本,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填补完成文本“言外意”“弦外音”。《品质》(必修三):“他(格拉斯)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和后面“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这里,人物没有正面出场,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于一些空白点进行填补、创造。

对于古诗词文本解读也要展开充分地想象,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比较阅读。文本字词句篇,皆可找到切入点加以比较。或替换比较,或删除比较。相同、相近题材比较阅读。《非攻》(必修三)与《寡人之于国也》(必修四)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墨家与儒家的思想主张的异同;版本比较,如2014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命题组删减后文本与原文比较阅读,周扬、草婴翻译的版本比较阅读,安娜与曹禺《雷雨》中的繁漪人物形象比较阅读。2.2.3微观深入

微观深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抓题目。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通过题目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必修四)为什么题目不写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呢?“一滴眼泪”指丑陋的加西莫多的人性在复苏,在被爱中觉醒,“是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滴眼泪是感激、悔恨,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一滴水”指爱斯梅拉达给予加西莫多的是生命之水,冲洗了罪恶,救赎了邪恶,带来希望,净化其灵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寓含了加西莫多获得重生,突显了一滴眼泪的内涵,其意义远远大于一滴水,故专题命名为“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2)抓语言。语言是解读文本的最好载体,文本解读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可从炼字、人称、关键字词等方面对语言进行揣摩,“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7]。

一是炼字。“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去品味文本恰到好处的语言,体会语言运用的神奇,去深入体悟语言承载的感情、哲理、思想。以提问“用哪个字词更合适,换成其他的好不好?”“删掉行不行?”“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写好在哪里?”等问题推进文本深入解读。《想北平》(必修一):“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嫩蜻蜓”中“嫩”,可见其体态的轻柔、微小、娇弱、玲珑,让人怜爱不已,说不准是风刮来的呢;色彩上可能是青色,也可能是透明的。试想如果不是作者心中完全安适,怎么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如果不是作者爱北平,怎么能写得如此富有诗意;如果不是爱得深沉,怎么记得如此之清晰。老舍不愧为语言大师,于一字处见深情。

二是比较人称变化。《鸿门宴》(必修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老谋深算的范增用“若属”来刺激项庄,为了项氏家族的利益干掉刘邦;而当计谋失败后痛心疾首,用“吾属”来悲叹自己在内的命运不测。

三是抓关键字词。《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二)出现了14处“忙”。可分为几类:第一,黛玉“忙”。对平辈姐妹忙着见礼,对嫂子赶紧见礼,对二舅关怀之语,忙站立敬听。她初进贾府,处处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应对有度、唯恐失礼。黛玉之忙,骨子眼里还是自卑,是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心态的反应。第二,宝玉“忙”。一见黛玉便忙作揖,庆幸自己又多个伙伴。宝玉之忙,是真性情,率性而为,丝毫不掩饰喜悦之情。第三,贾母“忙”。忙哄宝玉,宝玉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府的命根子。贾母之忙,反映她对宝玉宠爱无比、溺爱有加。第四,其他人“忙”。无论是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还是众姐妹、丫鬟等忙,大都围绕着让贾母高兴。

3)抓关键句。文本关键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一发”,“一石激起千层浪”之“一石”。抓住关键句就抓住了解读文本关键处。“研读文本要抓住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思路。”[8]《品质》(必修三)结尾处:“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抓住“怪”这个字,怪在哪里?底层人的品质光芒也就彰显出来了。

4)关注细节。及时捕捉细节,以细节为支点,解读出文本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二):“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有三个“半旧的”。“半旧”,可见是有来历的,“半旧的”前的虚词,也说明了贾府里“半旧的”东西随处可见。“半旧”二字尽显贾府世禄之家的历史。“半旧”表明贾府是“资深贵族”;若“全新”那是“暴发户、土豪“;若“全旧”就是“破落户”。可见曹雪芹用字之高妙,就连细节也不放过。

3如何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孙绍振指出:“当前教改的主要矛盾,无疑是教师的水准普遍赶不上形势。本来形势逼人,应该急起直追才是,可是,有些老师,缺乏起码的紧迫感。身为语文教师,不爱读书,不喜写作,不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水准,知识结构残缺,写作水平低下,上课就把一些一望而知的知识,作死板的重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者,比比皆是。”[9]针砭时弊,读罢令人汗颜。

《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2]15

面对文本解读能力的高要求的形势,我们应该发扬“老牛明知桑榆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自我砥砺精神,迎头赶上。

3.1要有爱好读书的习惯

读书总是好的,拒绝读书就是拒绝进步,就是在堕落。

福建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指出:“语文是一门身教的学科。语文老师要在语言行为规范、语感养成等方面,给学生以垂范。……学生则因耳濡目染,发现了读书之乐、思考之趣,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阅读。”[10]“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见教师爱好读书对自己、对学生是多么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可以订阅诸如《全球教育展望》《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大期刊,及时了解教育动态;订阅诸如《高中语文教与学》《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与教育教学实践关系密切的专业杂志,呼吸新鲜空气。

阅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月迷津渡》,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有分量的著作,提高自身文本解读的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阅读诸如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李如密、李秉德、裴娣娜等人的《教学论》等著作,加强对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理解认识,将文本解读置身于课程大背景下解读。

阅读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崔允漷《有效教学》,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周彬“课堂教学三部曲”——《课堂方法》《叩问课堂》《课堂密码》等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著作,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授课艺术,打造“高效课堂”“趣味课堂”,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积极性、主动性。

阅读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等著作,强化自己的“生本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诚如苏教版主要编写者曹勇军老师所说“读书人,是语文教师应该珍惜的身份”[11]那样,让读书成为我们的学习习惯、生活需要。

3.2要有专业发展的追求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师(2012)1号)(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由“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理念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基本内容构成,细化为61条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具体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是中学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此教师要以《专业标准》为基准,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锤炼自身文本解读的内功,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的水平,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快熟地成长,从成熟型教师到卓越型教师发展,向“人民教育家”迈进。

3.3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

洪宗礼先生以自己切身体会告诫我们:“只教不研,傻把戏;只研不教,假把戏;有教有研,真把戏。”[12]坚定地走教与研共同发展之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为此要强化课题意识,培养科研精神,主动自觉搞课题研究,从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入手,从文本解读的难点、疑点下笔,开展“微型课题”“个人课题”研究,逐渐推进,就像洪宗礼先生几十年将“母语教材研究”课题研究越滚越大,最终形成煌煌200万字科研成果那样。通过以研促学,以究促教,自觉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将阅读系统化、深刻化,更好地促进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全在文本中。千教万教还坚信,教好文本是真功!”教师要通过读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以此来带动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文本解读的高下优劣,在课堂教学中、在文本解读中就像呵护儿时的爱因斯坦制作粗陋的小板凳一样,呵护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不受束缚,大胆解读、深度解读、多角度个性化解读,从而热爱语文,亲近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全面提升语文学习力。

(文中有关教材文本的引文出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5册。)

[1]刘锡庆,等.写作论谭[M]//鲁迅.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7.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严华银.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3.

[4]宋明镜.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J].新语文学习,2010(1):18.

[5]应永恒.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技能的支柱——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语文篇段教学评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57.

[6]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40.

[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2.

[8]江苏省教科院,江苏省教研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9]孙绍振.把文学审美熏陶落实到词语上[J].文学教育,2008(1):9.

[10]李淑娟.陈日亮:我即语文[N].福州日报,2010⁃02⁃09(7).

[11]曹勇军.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毒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0(10A):11.

[12]洪宗礼.语文人生哲思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2.

[责任编辑:张 超]

G633.3

A

1671⁃6876(2014)03⁃0269⁃06

2014⁃06⁃2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B⁃a∕2009∕02∕02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立项课题(C⁃c/2013/02/007);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立项课题(苏教研[2011]59号)

江家华(1975⁃),男,江苏淮阴人,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E⁃mail:jjh3080619@126.com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