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4-04-07陈光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

贾 娜,刘 诚,陈光伟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工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生、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深,对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须要培养出具有科学、管理、人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建立适应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须要不断地对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是个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的任务,对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行业需求对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应该符合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的制订,应该是建立在对行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虑高校办学能力和特色,只有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确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行业的差异,必将导致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别,在考虑教育投入与培养成本的现实情况下,制订符合现阶段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本着“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服务于行业需求。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有优化的教学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功能,因此,教学体系可以认为是由知识结构框架、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评价等组成的统一整体。优化教学体系,就是要使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更加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为建立合地对知识结构和能力服务;使教学评价体系更高效地对知识结构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馈,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条件。

(1)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随着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改革工程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备性、整体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满足工程教育的通用需求,又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既要体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又要兼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系统性较强、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有较高的契合度和适应性。因此,应该深入探讨课程选择及架构。

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工程教育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之间的拓扑关系,影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及目的性,即使选择了相同的课程,如果课程架构安排不合理,也很难实现预定目标。在这里,我们认为课程科目的设置应该多样、开放并保持个性,工程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素质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很明显,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现代工程教育要求,我们须要重新思考并逐步改善这种状况。现代教学理念,已经逐渐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转向“授之以渔并授之以欲”,这里的“欲”是指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工程职业的自豪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更贴近工程实际,减少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与证明,采用更加有效和快捷的工程实际验证。此时,实验和工程训练课程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仅仅用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是“做中学,学中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需要高校结合企业需求,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教材与工程训练教材建设来实施。

工程训练的缺失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实际,这个现实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增大对工程教育的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工程行业企业也应该转变观念,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配合人才培养单位,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使我们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进入到良性循环。

(3)建立高效便捷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评价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结果对教育过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工程教育能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须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内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的反馈;社会评价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反馈。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但社会评价环节,由于操作性等诸多原因,尚不完善,而社会评价恰恰是最能反映出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能力需求,也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建立高效便捷的社会评价体系,将是未来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部分高校采用自行跟踪和回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方式,部分高校则借助第三方调查公司进行跟踪和回访,而用人单位并未有意识地对毕业生进行主动评价并对高校提出建议与要求,也反映出我国工程教育中,忽视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校企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准确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让企业逐步建立起人才评价和反馈意识,将是促进企业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的有效方法。

3.大力发展校企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

为工程行业服务是工程教育的本质作用,行业需求和评价对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工程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工程人员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充实,学生对企业和工程的认识更深入和具体。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高校的工程教育与社会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是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创建和逐步完善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结合我国企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我国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重点提升高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校企结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将起到由点及面的带动作用,逐步唤醒和促进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更多地融入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企业和社会都应在变化中不断探索自身定位和在工程教育中角色的转变,优化各种教育资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国家还应该在政策上给与企业更多的扶持,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兴趣参与到工程教育的体系中,逐渐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4.结束语

目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工程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日益深入,不断变化的工程人才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与教育目标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作用。

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校、企业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涉及到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工程人才职业素养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问题。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将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管理者、教师、企业和未来的工程技术从业者,面对工程发展形势与自身需求,都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工程教育体系中重新调整定位,规划发展方向,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工程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为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强国的预期目标共同努力。

[1]余寿文.关于现代工程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的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5.

[2]鲁正,武贵,熊海贝.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3)43-47.

[3]王俊.当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14-15.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