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2014-04-07王春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教学方法

王春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8)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针对生态道德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大批有生态伦理的思想。例如儒家思想中关于“天有行常”的生态自然观、关于“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观、关于“以时禁发”的生态行为规范以及道家思想中关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关于“返朴归真”的生态道德追求、关于节制物欲的生态行为规范等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都值得我们去进行吸收和借鉴,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在相关的诸多著作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而且“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同时,他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承认宇宙万物具有自身价值并未抹杀不同存在物的价值区别。此外,马克思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自有它的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规律、顺应自然,按规律办事。人类对自然地利用和改造要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道德教育未受应有的重视

积极推动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还没有成为所有大学的共同行动。据统计,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作为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和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只是环境保护的教育,仅仅以宣传环保知识为主,而对学生缺乏生态伦理道德、生态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很多学校仍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以及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乏味,没有真正亲身感受到自身的责任。

(三)缺乏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很多学校校园环境较差,在校园规划、校园管理上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学校在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上注意了生态保护。由于缺乏“润物细无声”的氛围,生态道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成长,仅仅靠文化知识的熏陶是不够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必须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创新思维要和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要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其中,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由此而产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为当代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高校须要增强生态道德教育意识、科学设置课程和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一)增强生态道德教育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新内容,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增强生态道德教育意识须要从思想引导和制度保障两方面去实现。

思想引导体现的是理论对实践的总结和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科学发展等。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所强调的一条基本原则。要实现思想引导的积极作用,就要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付诸实践,不断地更新生态道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并经过实践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第二,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前者强调的是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动者,决定了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个性的培养。后者强调的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高校作为教育载体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三,科学发展指的是尊重生态道德教育的规律,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制度保障主要指制度维护和法律维护两方面内容。制度维护更多的体现的是规范、准则的内容,如制定全国性的生态道德教育规范等。法律维护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它能够弥补道德约束的不足,形成德法兼备的格局。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立法和执法方面起到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积极辅助作用。

(二)科学设置课程和丰富教学方法

生态道德教育要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有的学者提出把生态道德教育提升为大学公共基础必修课,这一提法有其现实价值,这是最大限度宣传和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的一个可行途径。把生态道德教育列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如何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付诸于实践,并能够反馈回来,丰富生态道德认识。

在丰富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科技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也可以结合社会需要,实行实践教学;还可以吸收其他高校的师资和经验,实行跨校教学等。

(三)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是高校实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生态道德教育要想唤起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须要大学校园具有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师资。教育环境方面主要是响应国家的低碳、绿色环保的号召,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学生学习的教室、活动的操场和生活的寝室着手,一方面要保证低能耗、低污染,一方面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高校的日常管理方面纳入有益于环境管理的措施,不断地充实和改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教育师资方面主要是指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专业教师的培训。由于高校缺乏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专门教育师资,我们可以从生态科学专业和道德教育专业选取一部分师资,进行道德和生态的交互培训,使得这一部分教师即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生态知识。另外,也不能忽略教育方法的改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丰富和创新,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它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传统的人与环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利用环境提供了理论的参考和实践的总结。我国高校虽然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生态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高都加快了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也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