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初探

2014-04-07曾昭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口译记忆技能

曾昭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013年11月发布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要求高等院校要更加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前许多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都开设了口译课程。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英语口译人才,使这些大学生能够毕业后学以致用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口译课程定位

要探讨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进行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市场需要的口译人才主要分成三种:高级口译人才,即国际会议中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人才;中级口译人才,即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等过程中需要的商务口译人才;初级口译人才,即在企业、政府机构的接待、旅游等事务中担任口译工作的联络陪同口译[1]。那么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到底是哪一个层次的口译人才呢?不同层次的口译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双语能力、百科知识、和学校的师资水平、技术设备等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因受到生源水平的局限,学生的双语能力会落后于其他院校,尤其是如北外、上外、广外等专门外语类院校。如果定位于培养高级口译人才的话是不切实际的。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定位于培养初、中级口译人才。大部分的同学可以培养成需求量巨大的联络陪同口译,部分比较优秀的同学可以培养成企业所需的中级口译人才。

(二)口译课程定位

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口译课确定为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并规定:“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描述、口译笔记及公共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2]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教学是技能训练[3]。法国著名口译学家赛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4]。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业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口译技能是口译教学与训练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但是要在口译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水平普遍落后于普通高校,而且有更大比例的学生来自与乡村,英语听说的基础自然会薄弱一些。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来源、实践机会、进修机会等等都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这些造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口译课的特殊性。

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要找好自己的定位,首先要区别于“口译专业”的教学[5]。如果像他们一样旨在培养会议口译的高级口译人才,那就是好高骛远。其次要区别于外语专业中“翻译”方向的口译教学,他们的口译教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翻译教学。然后还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作为外语专业的口译必修课教学,也就是鲍川运所说的大学本科的口译课。鲍川运认为大学本科的口译课属于教学翻译,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6]。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更是如此,应当属于教学翻译的范畴。虽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课仍可以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可以为翻译培养做出贡献。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课可以定位为一门口译入门课,在口译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同时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

二、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

根据仲伟合的口译公式,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由“双语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口译技能版块”组成[7]。笔者认为,要培养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人才,当参照其培养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语言基础

扎实的语言基础是成功的口译的保障条件。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学习口译,必须首先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1.开设语言准备课程。没有语言基础的口译训练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设足量的语言基础课程是加强语言基础的方法之一。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大一的时候开设了听力、口语等基础课程,到大二就只有一个学期的视听说,以后就没有听力口语类的基础课程了。笔者认为这个课时量远远不够,不能够解决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听说基础薄弱的根本问题。可以考虑开设高级听力、高级口语、高级视听说等语言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为口译课做好准备。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在大三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学期开设,可以在口译课开设之前的一个学期开设高级视听说课程,此课程要区别于传统的视听说课程。上课时,要让学生对所听所看的材料进行复述,培养其短期记忆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对于超过2-3分钟的短文,学生听完就忘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向学生介绍叙述类、论述类和描述类讲话的不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抓住其逻辑思路。叙述类讲话常会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呈顺时或线性发展,要抓住其“首先”、“然后”、“当…时候”等标识词。论证类讲话要着力听辨其前提、论点、论证和结论。常见的描述类讲话如演讲词的措辞相当讲究,而且有常用的固定表达方式。如礼仪致辞中的感谢词通常遵循“感谢、回顾、展望”等叙事顺序[8],学生可以依此来把握讲话的逻辑顺序。

2.开展课前语言准备。经过了高级视听说等语言准备课程之后,开设口译课程时,仍需开展课前语言准备。地方本科院校通常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口译课,每周2个学时,时间非常有限。如果还利用上课的时间来准备相关主题知识的话,就会大大影响技能训练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下周口译课的主题,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刘和平并不主张教师自己准备一份语言对照表发给学生[3],让他们事先背诵。笔者倒认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先根据主题准备一份词汇表,但是并不是叫他们仅仅背诵。这份词汇表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学生根据这些词汇去了解主题背景、专业知识、表达方法等,去进行相关的拓展。笔者这样认为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可以以词汇表为蓝本,根据自己的水平去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拓展。二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差异。对于不积极的学生,叫他们自己去准备,相当于一句空话,但是有些学生至少还会看看词汇表上的东西。

3.引导学生提高双语水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双语水平。要提高英语水平,一定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鼓励学生坚持每天听广播、快速阅读文章,经常观看外语节目。有同学可能会觉得,听也听了,读也读了,为什么没什么进步呢?首先,听和读的输入要足量,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更重要的是,听、读所得到的被动知识要转化为主动知识,也就是说,听、读完了以后要进行消化。精听完广播以后,要分析自己没听懂、没理解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学习。然后还可以找相对应的中文报道,试着做用英文表达听到的中文报道,巩固刚才的学习,化被动知识为主动知识。当然,母语的水平也是限制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坚持母语的学习。

(二)丰富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是译员知识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版块。百科知识一般可以借助大学本身的选修课程、辅修课程得以满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公选、辅修课程的科目,有目的的学习口译所要求的金融、经济、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百科及专科知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如果学校选修课程不能满足需要的,教师可推荐相关书目,并鼓励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三)侧重技能训练

经过语言强化学习以后,学生学习起来会如虎添翼。这时的口译课程当中,教师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译技能训练,培养其双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如何进行口译训练。

1.开展听辨训练,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听辨训练是口译技能训练的基础。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听辨技巧,让学生明白,他们要翻译的对象是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信息,而不是原来的字词。然后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意识,学习抓关键词、主干结构、句子逻辑线索等听辨技巧,课外再进行相应的练习[8]。在以上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时进行了言语分析和言语加工,因此能获取原语的意义,这其实就是释意理论所说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听辨训练既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又能帮助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并且能为记忆训练打基础。

2.注重记忆技能训练

记忆活动是信息处理系统活动的表现,每一种记忆活动都是加工知识的组织系统的产物。记忆与信息处理系统紧密相连,记忆系统的活动意味着信息处理系统的活动。要如何让这个处理系统运作起来呢?进行必要的记忆技能训练非常有必要。

(1)影子练习。即影子跟读练习,用同一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原语发言人的讲话。跟读的距离应该循序渐进,材料从中文到英文,由易到难。教师一定要根据所在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选择练习材料。笔者上课时先选择母语材料,让学生保持4个词语的距离跟读,练习两周后跟读距离延长到6个词语,熟练后距离延长到半句话。练习熟练后换成英文材料,跟读距离从4个到6个词语到半句话。语速、语料难度随训练进程调整。这一方法是口译入门的记忆训练手段。在这个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不是单纯的在听,耳朵在听的同时,嘴巴在说、大脑在想,这样无疑能重复和巩固自己的短时记忆。还可以为培养边听边产生话语的习惯打好基础,提高记忆能力。

(2)原语概述。训练初期采用1-2分钟左右的材料,学生不做笔记,只听。在播放音频材料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应鼓励学生尽量采用与原文一致的表达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使用如分类、总结、比较、描绘等技巧,可一边录音,方便事后进行校对与分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段落进行逻辑分析,理清原文的思路,抓住文章的意义,用原语复述出原文的大意。

(3)译语概述。第二个方法是为这一方法铺路打基础的。这次听完以后的复述,需要用译语表达出来,增加了难度。但是在材料选择上面,不宜过长,不能专业性太强,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训练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聆听的习惯;逐步训练学生听的时候,根据语篇特点分析发言主旨和发言主体框架;训练积极记忆发言人观点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的能力。当然,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是,要加强训练学听讲话时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因为这里增加了用译语重新表达的任务。

当然,笔记是辅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先加强语言基础、训练记忆技能,然后再进行笔记训练,不然反而会影响学生进行听辨、记忆、重新表达。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学时有限的特点,在口译入门课中可以暂不介绍。

3.表达能力训练

口译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译语重新表达。因此译员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讲话方和听众方的交流。译员表达的过程等同于公众演讲,演讲的风格、语言的使用、演讲者的声音、语调、措辞、举止等都是决定演说能否成功的因素。因此,良好的公众演讲能力也是译员应该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有公众演讲的课程,这就为口译训练减轻了任务。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由朗读短文开始,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要求,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在课上进行朗读,老师主要对其语言的标准性和情绪进行评价、指导。在后面的阶段可给出话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准备。学生在课上进行演讲时,教师要更多注意其眼神交流、面部表情、与观众的交流、心理素质等。在最后阶段可以由教师当场给出话题,学生准备2-3分钟,然后进行即兴演讲。老师要对其语言表达、交流效果、逻辑层次、说服力等各方面做出评价。

结语

在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当结合其生源的特殊性设置培养目标,教师当结合各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可通过开设语言准备课程、开展课前语言准备、引导学生提高双语水平等方式来加强语言基础,引导学生丰富百科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听辨训练、记忆训练、表达训练等有效的口译技能训练。只有这样“量身定制”的应用型、技能型初、中级口译人才,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邓建华,张金玲.口译教学目标定位与多层次口译人才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172-17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和平.口译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49.

[4]赛莱斯科维奇,勒德雷尔.口笔译概论[M].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5-7.

[6]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7-31.

[7]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8]曾昭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在口译记忆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75-177.

猜你喜欢

口译记忆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画唇技能轻松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