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2014-04-06王剑娜狄竞怡
王剑娜,狄竞怡,张 超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王剑娜,狄竞怡,张 超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习得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文化现象、文化知识的了解。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宗旨,根据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入手,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因素引入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和可行的方法以及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英语教师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要将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存,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与洞察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一、交际能力与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存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理论而且区分了语言的能力(competence)和运用(performance)这两个概念开始,人们就不断对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解释定义。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获得了交际能力应该是指他不但获得了关于语言规则的知识,而且还具有在实际中合适使用语言的能力。熟稔语言的基本要素,即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与能够适时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有根本的区别。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和考试中所表现出的良好语言能力只是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是脱离了具体的社会人际交流语境的。而交际能力则是强调“在人际交流中,交际的双方能不断地根据对方的话语来调整自己的输出,进而能互相理解、沟通”。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就是交际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体系,即在交际中所应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约定俗成的规则。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脱离了文化,语言只是一个空空的外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存储文化的容器,文化的传播和流传必须借助语言。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胡文仲教授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学习应该渗透文化知识,越系统、越具体地了解目的语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思维方式,越有助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有效输入,就越能产生有效输出。文化差异是影响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所以学习语言不可忽视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习得一种语言,实际上也习得一种文化。因此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需要导入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这在目前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一种共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篇章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的语言能力强调外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即人们常说的词汇、语法、语义知识和语言技巧,即五大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语言知识的外显。根据前文提及的概念,语言是实现交际的基本途径,而语言的运用和语言技巧的发展又以掌握语言知识为前提。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基础只是强调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的掌握。跨文化能力框架下的词汇知识不能停留在对词汇的拼写、构词等的了解之上,更应理解词汇对文化价值观、生活习俗、历史因素、宗教信仰等深层次文化的反映;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主要涉及时态、次序、句子结构等内容,而从不同语言的时态区分、词序差异和句子结构中找到这些差异的根源——文化因素。语义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息息相关,英语词汇学习时刻体现着英美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比如museum一词,最初它的含义在希腊语中式先给缪斯女神的任何东西,一座山,一座神殿,一个花园等。许多神殿收集不同物品,其中有一些是著名大师的艺术品。这个希腊词汇通过音译法融入了拉丁语,所以museum一词或多或少还有“缪斯神殿”的意思。跨文化语用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目的语时能基本理解并能使用言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并能正确使用符合特定文化的社交语言的能力。篇章能力是指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分析目的语篇章的能力,包含了话语分析及语篇分析,掌握在高低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规则,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段。
因此,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缺少跨文化交际意识导致的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对语言交际能力认识不足,在传统英语教学中,不论教师还是学习者,把英语学习理解成分析语法结构和大量记忆单词。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能进行一定的阅读,也能参加相当级别的考试,但是他们的学习较被动,很难进行口头交流,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属于“聋哑”型。
第二,母语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是亦受学习母语汉语的影响。开始学习英语是,由语音表到单词,到句子结构分析,循规蹈矩。这种由下至上(bottom-up)的学习方式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分离,对语法系统了如指掌,记忆教学大纲要求甚至大纲以外的单词数量,可在与目的语使用者交流过程中,还是交流滞后,甚至产生交流障碍。
第三,由于缺乏了解文化差异而引发语言交际障碍。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非语言交际相形各异,导致语言交流中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缺少输入系统的交际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跨文化交际对英语教学的指导
首先,跨文化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语言能力中英语词汇和语义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可概括为以下几类:(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不同的词汇;(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缺失;(4)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例如,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帝专用的颜色,象征着王权的高贵和尊严。像“以黄为贵”、“黄袍”、“黄榜”。而英语中黄色和妒忌懦怯、败坏、背叛、邪恶、卑鄙、病态、忧郁有关联。在基督教艺术作品中,出卖耶稣的犹大总是穿黄色的衣服,所以黄色便有背叛和邪恶的联想。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词汇语义文化差异的比较,让其掌握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减少学生语言实际语用中的文化盲点,提高其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和适应性,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除此以外,教授语法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引入文化知识介绍。比如汉语说“一件家具”,而英语说a piece of furniture,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家具”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室内陈列不能只是一件家具,所以在英语单词中式不可数名词。再如: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是单数形式,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就餐时同时使用刀和叉,作为一个整体,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第二,跨文化语用能力。语用学就是研究语言的使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都会感到存在语用上的差异,这主要是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拿“赞美”来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对一个欧美的男士说:“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你的夫人很漂亮!)他会回答:“Thank you,that’s why I married her.”(谢谢,所以我才和她结婚的。)当面称赞中国的成年女子容貌漂亮,她可能羞红了面颊而无言以对,或在心理认为这个人是否心怀歹意,甚至有人回答:“哪里,哪里!”(where,where!),英语使用者只能用:“Every where!”来回复,这一例子已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很经典的对话了。夸奖中国妇女的孩子聪明可爱,她心里甜滋滋的,嘴上却说:“那里聪明呦,淘气得很啦!”。在实践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习者具有文化敏感度,了解目的语文化,从而是两者之间跨文化交流有效。
第三,语篇分析能力。语篇指任何能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语言段落,口头和书面属于语篇内容。中国人和欧美人在篇章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与其思维模式相关。拿书面语篇为例,汉语语篇结构多采用逐步达到高潮式,即谈论问题时不采取直线式或直线切题的做法,往往把重要观点保留或含而不露,“起笔多平铺,结笔多圆满”。中文语篇思维模式以归纳型。而西方学者比较习惯演绎法,即开门见山,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起笔多突兀,结笔多洒脱”,直线型的文章结构,通常是英文篇章采用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这是典型的演绎式推理,也是英语篇章普遍采用的结构。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首先,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文化知识输入,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文化习得相结合,输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使学习者从宏观上了解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形成。与母语对比学习和目的语文化知识渗透的学习,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具体、更实际,更系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第二,因为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地文化输入,故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应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知识和文化知识,避免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第三,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性、对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之间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知识与学习者日常生活联系的掌握程度。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为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才能让学习者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敏感度和区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师的作用
根据Bachman的语言交际能力层次关系图,语言交际需要场景环境。在跨文化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应当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是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启发者。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手段应有效与传统课堂结合,教材和学习资料的选择应具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教师自身更应该做为语言和文化传播者,不仅应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更应该具有深厚充实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
我国著名的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语言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其中的文化因子,了解了语言产生的由来,激发了学习兴趣,夯实了基础知识。学生在运用语言过程中,通过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掌握了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作为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传授者、训练者、引导者,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了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产生,并有效帮助学生扩大了眼界、熟知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并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1]於慧.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2]胡文仲.文化与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杨胡宏.浅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导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18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