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研究

2014-04-06彭惠青滕丽萍

关键词:残疾儿童社会工作者机构

彭惠青,杨 菁,滕丽萍

(1.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越来越受到政界和学界的关注,但由于受各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还很不完善,社会上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也面临着生存问题,导致康复服务无法满足康复需求。数据统计,我国0~6岁残疾儿童有138.51万人,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残疾儿童占68%~75%,而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儿童仅占10.46%。①可见,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

(一)对家庭经济状况的依赖性强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残疾儿童的医疗支出、看护支出明显多于普通儿童,其中三类残疾儿童:孤独症、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的抚养负担最重。在家庭经济援助上,国家对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的儿童补助明显多于普通儿童,间接反映残疾儿童家庭面临着重大的经济负担。②由于社会救助体系和捐赠体系不完善,残疾儿童的医疗支出更多地依赖家庭经济的支持。

(二)对监护人康复知识及心理素质的要求高

残疾儿童监护人不仅需要掌握特殊儿童生长发育和教育的知识,还需掌握康复训练的知识。有学者在对残障儿童家庭需求调查结果中提出,残疾儿童家庭在专业帮助、资料提供、经济支持和心理支持四个方面中对专业帮助的需求最大,占调查人数的85%。③此外,残疾儿童监护人有着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等心理,为了给残疾儿童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监护人需要克服紧张、焦虑等情绪,以增强对残疾儿童的康复信心。

(三)对社会大众观念的转变需求强烈

社会不仅要转变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对待观念,也要转变成人对待残疾儿童的观念。残疾儿童同样享有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尤其是受教育的权利,此外,社会应该摒弃有学者指出的儿童与成人关系中潜在的不平等理念,有来自于儿童的“未成年”理论和残疾人的“残弱”论。保证不同“能力”、不同年龄水平的儿童都受到平等对待,都应该被看作有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成员。④

二、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社会对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的认知度较低,表现在对残疾儿童基本知识、致残因素、康复训练知识了解较少,有些人对残疾儿童所持的“残弱论”观念较为严重,影响着残疾儿童社会化的进程;认知度低也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康复年龄段,病情延误,成为终身残疾。在对康复机构的注册权限上,目前,绝大多数康复机构都属于工商注册,让本属是非营利性质的单位运行艰难。

(二)康复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有限

调研中发现,由于机构普遍面临着政策、资金、技术等困境,机构与机构、机构与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整个康复机构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康复机构发展经费不足,导致员工待遇较低,专业人士招聘难、流失严重,人员稳定性差;另一方面,专业康复人才缺乏,由于薪资待遇低和高校特教人才培养不足,机构缺少心理学、特殊教育、医学等专业的专业康复师和复合型人才,有的机构只好招募高校志愿者来填充机构人力空缺,影响康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

由于政府开办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不能满足该群体的需要,对残疾儿童的社区康复缺乏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公共服务有缺失;再加上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发展比较慢,不能对公共服务形成有利的补充,整个社会支持体系没建立起来,不能实现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的全覆盖,对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及康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完善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的对策

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笔者试图探索通过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者、协调者、倡导者等角色,整合社会资源,为有困难的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形成以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为基础、其他康复形式相结合,社工引领义工的多方支持系统共同参与的残疾儿童社区康复模式。

(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儿童社区康复

1.介入途径。一种是通过社区招聘专业社会工作者,将其纳入到自身服务系统,开展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社会工作者由于不具有专业的康复技术,需要与康复机构相结合,对残疾儿童进行筛选和分类。在社区康复的残疾儿童一般为症状恢复较好,不需要长期医疗康复的患者。另一种是依托社会上成立的民办非营利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将有资质和有能力的机构推荐本机构社工进入到社区,开展相关工作。

2.角色定位。首先,社会工作者是服务提供者。开展基本的康复训练活动和专业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问题解决策略和精神支持服务;其次,社会工作者是政策倡导者。社会工作者通过在给残疾儿童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政策实施中的疏漏或空白,通过总结服务经验,提炼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为政府部门献言献策,呼吁和推动社会政策的改变;再次,社会工作者是组织管理者。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整合社区可利用资源,开展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最后,社会工作者是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残疾儿童的同时,需要通过社区宣传手段提高社会大众对残疾儿童的认知度,倡导平等、尊重的理念,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社会环境。

3.实务工作。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积累了三种开展工作的方法,即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个案工作方法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残疾儿童的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需自我发掘或接受服务对象申请,与其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了解真实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分析,共同制定解决问题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我,自我促进、自我实现的“自我力量”,与外部他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拥有一个持续和支持性的人际网络,有时,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需要社工整合政府资源或社会资源进行援助。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成员互动,让成员从中获得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问题的小组经验,达到行为改变,获得个人成长,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残疾儿童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者将问题或需求相同儿童或其监护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引导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服务对象在参与活动中相互学习,彼此鼓励,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和问题解决的双重效应。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具体到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中,首要进行关爱残疾儿童的宣传工作,借助社区内组织,给服务对象话语权,让他们表达自身的需求,呼吁社区甚至社会能从正向认识并支持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改善残疾儿童的生存环境。

(二)加强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管理

1.健全社区管理体制。一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部门工作责任。政府应高度重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成立由政府办、民政、卫生、财政、教育、残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措施分解到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考核各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二要突出残联指导作用,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为了促进社区康复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残联应加强指导、督办提高,定期到社区,对康复协调员进行业务指导,在指导、督办过程中予以规范。三要突出康复工作特色,营造康复工作氛围。残联应围绕康复工作目标,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将康复工作与残联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将康复工作与各项业务相结合、将日常活动与重点康复项目相结合、将康复工作与扶残助残相结合、将康复任务与工作奖惩相结合,有力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四要完善康复工作制度,规范康复运作模式。为了社区康复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残联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复各项工作流程,规范社区康复的创建行为,建立完善康复需求的调查机制、各类残疾的分类管理机制、康复效果的评估机制及各类康复人员的培训机制。

2.培育专业康复机构。为保证残疾儿童的全面康复,应完善专业的康复机构,以满足残疾儿童的专业医疗康复需求。首先,政府应积极推动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联合会,促进机构之间、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聘请卫生、教育等行业的知名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康复人员,组成残疾人康复工作专家技术指导组,提供康复技术指导,促进各机构间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建立信息平台,让家长和机构进行双向选择,并提供基本知识供家长学习。其次,政府应实现统一管理,确保机构规范运作,提高机构康复服务质量。由民政部门进行统一登记,省残联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要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进行统一操作。同时,政府积极支持和制订特殊人才培养计划,规范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职称评定等,为残疾儿童提供科学的、全面的康复服务。最后,政府应加大对专业康复机构资金的投入。政府可通过多种渠道,如财政预算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等为儿童康复机构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鼓励机构开展项目研究,开展病情的动态监测。同时政府要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

3.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首先,社区要进行岗位设置,将社会工作者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他们一方面开展有关社区建设的工作,另一方面开展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服务工作。其次,政府要注重社会工作者的培训。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对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定期开展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培训,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最后,建立工作评估制度。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估,有助于服务的提升和社区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调动社区资源的能力等优势为民服务。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转型中,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创新管理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迅速。国家对社会工作这一新型专业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力。残疾儿童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以基层为主,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康复形式,儿童社区康复也是一项新生事物,还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不断去探索、发展、充实和升华。

注 释:

① 姚志贤:《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针对“贫困肢体和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分析》,载自《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2期,第35-38页。

② 熊妮娜,杨丽,于洋,等:《孤独症、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调查》,载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年8月,第8期,第785-788页。

③ 陈耀红:《残障儿童家庭康复需求的调查报告》,载自《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第15-18页。

④ 刘鲲:《残疾儿童的社会参与及促进》,载自《社会福利》,2011年第6期,第24-25页。

[1]张金明,赵悌尊.对我国残疾儿童康复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2,(2).

[2]熊妮娜,杨丽,于洋,等.孤独症、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08,(8).

[3]罗苏群.我国智力残疾儿童家庭康复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0-06.

[4]陆园美,张合霓,王琳玲.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建构[N].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02.

[5]彭虹,周海燕,陈淑云.北京市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问卷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0,(5).

[6]李凤婷.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 [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7]佘雅蓉.对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及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社会工作者机构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