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教练员行为有效性分析

2014-04-06陈春平

关键词:运动队课余普通高校

陈春平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教练员行为有效性分析

陈春平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一般特点以及教练员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提出竞赛成绩优劣性、教练员行为时机性以及教练和队员互动性3项教练员行为有效性评估指标;最后,提出提升教练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增强竞赛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积极进行管理授权与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训练时间,并积极反馈及明确有效训练情境的差异化等5点增强教练员行为有效性策略。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教练员;行为有效性;运动员

一、前言

《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确定了高校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目标及10项基本政策,[1]为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开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普通高校课余训是在体育教学、群体工作的基础上,以运动技术水平提升为目的,以体育特长学生为主体,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以运动队为主要形式的有计划的训练与竞赛过程。[2]于是,提高竞技水平,获得优异竞赛成绩,成为课余训练运动队建设的基本目标。创造竞赛成绩既取决于教练员、也取决于运动员,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谋和。由于运动成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创造运动成绩的训练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实验过程。这过程不是机械和被动的,需要教练员与运动员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教练员如何促进运动员训练,提升其临场表现,最终达到获得优异竞赛成绩的目的?教练员训练行为的有效性成为关键。

二、普通高校课余训练一般特点

有研究将普通高校课余训练“高水平”运动队分为两个层面的标准,一个层次是群体型的“高水平”,一个层次是竞技型的“高水平”。[3]本文所讲的为后者,即为竞技型高水平运动队,是相对专业运动员而言,具有较好的运动天赋与运动技能,通过专业训练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实现“为校争光”的目的。普通高等院校的课余训练与重点院校的课余训练在运动员招生、政策倾斜层面,区别相当大。于是,普通高校课余训练也存在一般性特点:教练员与运动员均具有双重身份。[4]多数教练员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师,以兼职身份从事教学任务外的训练工作。而运动员又是学生,需要在完成学业之余,进行训练,提高竞技水平。由于运动员选拔途径的制约与随机性,使得普通高校运动队的队员具有来源多样、竞技水平参差不齐、训练热情不高以及无竞赛成绩压力等特点。[5]

三、普通高校课余训练教练员行为有效性分析

(一)教练员行为有效性内涵

在普通高校运动训练管理中,教练员处于中心地位,成为主导角色,他对于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全面影响,在执行繁重训练工作的同时,负责训练绩效,责任相当重大,专业性也强。教练员的专业知识、训练观念、心理品质、工作动机、行为能力等,都是对训练效果发生重要作用的因索,都必须在课余训练运动队的训练行为中体现出来。[6]课余训练中,教练员行为除了对运动员运动技能的传授外,其职能还包括教练员的决策过程,给予运动员的积极反馈形态,激励运动员奋进的技巧,以及与运动员建立融洽关系等,呈现多元复杂性。

(二)教练员行为有效性评估指标

1.竞赛成绩的优劣是评估效能的前提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于是,教练员的一切训练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而进行。运动队训练工作应围绕着充分调动和发挥教练员及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来进行。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取决于教练员与运动员。他们是创造优异成绩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于教练员训练行为效能的评估,在于教练员是否能够运用完善、有效的指导策略,通过训练过程,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而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在于能在竞赛优异成绩。

2.教练员训练行为时机是“质”的关键

在课余训练中,有经验的教练在对待运动员各类问题的时空把握上会恰到好处,思考上会比没有经验的教练更富效果,会以较适当的方式与选手进行互动。对于运动员影响较大的,不在于教练行为量的多少,而是教练行为时机与内涵。通俗的比方,运动员不在意教练是否经常询问他们的意见,而是在意教练在哪些训练内容上,以何种时机询问他们的意见。基于课余训练竞赛情境的复杂多变性,教练员的行为在各种情境中,应该存在多种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教练行为的描述不只是量的变化,也是各种背景中时机的把握,它有“质”的作用,是有效训练行为的关键。

3.教练员与队员互动是有效性的保障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教练员有效训练行为的保障是教练员娴熟掌控自身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沟通是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层面,教练工作是复杂的,有效训练行为是依赖无数影响因素的互动而来。教练员在训练竞赛的过程中,能否考虑运动员的立场与角色是很重要的。当运动员与教练员双方,对教练领导行为能达到知觉的一致性时,训练行为应被视为有效。当然,教练行为效能也可从测量运动表现与团队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来加以评估。另外,教练员应该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层面,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兼顾团队目标与运动员个人需求。

(三)教练员行为有效性提升策略

1.提升教练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中,教练员是训练过程的设计者,是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训练管理工作的决策者。教练员要模范遵守运动队中的一切规章制度,表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主客(教练员与队员)体协同。教练员在运动队中对训练工作最具有发言权,应随时掌握本项目运动训练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与本运动队有关的其他同类高校运动队的信息。于是,坚实的专业知识是教练员执教的基础。高校运动队的专项训练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都必须依靠各学科广泛的科学知识的介入和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教练员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才可能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队员。

2.增强竞赛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层次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各个项目的运动队在制定竞赛目标时应由“关注比赛”转向“关注队员”,用科学的预测和决策,从本校、本队出发,制定不同发展时期目标和计划,为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人是创造运动成绩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高校课余训练要完成这一关键工作,必须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强调运动员的自觉性,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精神。在充分认识课余训练计划制定依据的基础上,围绕实现竞赛目标编制全年、学期以及周训练计划,同时,科学地组织实施计划,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3.积极进行管理授权与信息共享

制定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是管理系统必要的措施。[7]普通高校课余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运动员及其他人切身利益的矛盾,很可能会在运动队内部突出地反映出来。针对各种矛盾和利益的冲突,运动队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各种非合理、不正常的行为。现代授权理论认为,授权给下属的“主管的行为”组织行为以及通过提供给组织成员的有效信息,能够增强组织成员间的自我效能。[8]在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工作中,教练员要善于利用运动队队的角色来协助训练与管理工作,以期加强教练员训练行为的有效性。下放部分运动日常管理权力给队长,增强校队队长的存在感,有利发挥其在校队成员中的亲和力与号召力。另一方,教练员与运动员进行有关训练与竞赛的信息共享,特别是大学生项目的竞技比赛信息,对运动员的授权感知方面将起到巨大作用。运动员对竞赛信息的充分把握,使其训练行为与团队整体竞赛目标保持一致,以至于更好地自主决策并出色完成训练与竞赛任务。

4.充分利用训练时间,并积极反馈

基于普通高校课余训练运动员双重身份(队员与学生)特点,训练时间的多少、有效训练时间的保障成为运动队能否出成绩的基本保证。教练员有效训练应充分利用训练时间,并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积极反馈。教练员有效训练行为包括经常提供具有提示性质的反馈、修正队员技术与再指导评价、发问与澄清运动训练的技术问题等高密度使用。优秀教练员行为包括积极练习、对特别问题的再指导以及减少没有生产性与等待的时间,注重反馈行为的适当性、及时性与准确性。

5.明确有效训练情境的差异化

普通高校课余训练中,由于各省市、各类院校所拥有的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教练训练行为效能是具有个别训练情境的差异性。同时,每一个教练有自己所属的训练方式,不同训练情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训练行为,教练所表现出的不同训练形态,应该与该次训练的重点或比赛的目标有关。成功的教练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他们的训练行为有显著差异,即使在同一次的训练活动,当教练或要求不同动作的情境中,他们的训练行为也会有差异。所以,教练员有效的训练行为应是随着自身以及运动员所处的特定运动情境而变化的。对运动员的个别指导与训练反馈,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导向。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1GJB125134;广东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协会科研课题,项目编号:GM2011002)

[1]岳晓燕.高校健美操课余训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156-158.

[2]谢冬兴.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失衡现象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3):86-87.

[3]王睿.对当今我国高校课余训练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817-819.

[4]杜向锋.我国专业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训练异同之理论辨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66-67.

[5]谢冬兴.普通高校群体型高水平乒乓球队管理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63-66.

[6]连榕.教师培训的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J].教育评论,2000,(3):24-26.

[7]刘晓.对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138-139.

[8]魏钧.研发人员授权行为有效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597-601.

猜你喜欢

运动队课余普通高校
丰富的课余生活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