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
——一份关于武汉磨山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调查报告
2014-04-06程爱丽
程爱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
——一份关于武汉磨山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调查报告
程爱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景区的公示语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目前武汉磨山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景区公示语的英译规范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坚持“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获取“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公示语英译。
生态翻译学;公示语英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一、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从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论证建构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胡,2004),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性质,对翻译概念、翻译实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过程和译文评价标准都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了全新的解读阐释。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是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胡,2008:1)。胡教授将翻译过程定义为“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并图示了这一翻译过程 (图略),即,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2004:120)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翻译方法被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文。适应转换的维度越多,选择的适应性越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才有可能越高。
二、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外国友人对武汉磨山景区公示语英译的满意度,笔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笔者将在磨山景区拍摄的近200张照片做了分类整理后,邀请笔者所在大学的海外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们及外教帮助完成。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巴基斯坦、瑞士、瑞典、加拿大、印度等。通过整理统计50份有效问卷数据,并就不明之处与外教沟通,最终了解了外国友人对磨山景区公示语英译的满意度。
考虑到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选择题,when you have a sightseeing in a scenic area,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ain guide media?A map B tourist guide C public signs D the natives E or any other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大致的关于公示语的印象和作用。而从问卷结果来看,超过90%的外国友人选择了C,从而说明,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英文的公示语对他们的旅游参观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笔者选取了景区有代表性的一些译文,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让外国友人来选择该译文是完全正确、可以接受还是完全错误。其中,完全正确(completely correct)是指该译文完全符合英美国家的标准和习惯;可以接受(acceptable/ OK)是指该译文并不与英美国家的标准和习惯相一致,但是没有明显的错误,外国人可以看得懂;完全错误(totally wrong)是指该译文充满语法错误或不符合英美国家的表达习惯,外国友人完全不知所云。
从笔者的统计结果来看,那些经常在公共场所出现,并且简单的公示语一般都是完全正确的,如:“Tickets”,“No Thoroughfare”,“Rest Area”,“Stairs Up”等。有一部分公示语虽不太符合英美国家的表达习惯,但不影响外国友人的理解,如:“Mind Your Steps”应该是“Mind Your Step”;“No Burning”中的 “burning”是属于用词不当,应该是 “No Open Fire”;“Warning! Falling into Water.”应改为“Warning! Deep Water.”而大部分的公示语都是完全错误的,如:“半票对象”被译作了“People of half price”,这种译法感觉是给人贴上了价格标签,应改为”Half-price tickets”;再如,“(停车场)请读卡”被译为 “Please refurbish card”,这里的 “refurbish”也是属于用词不当,应为”swipe”.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设计的问卷是开放式问卷,即,对于预测译例选项不提供任何信息和任何说明,所以,对于那些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友人来说,对于某些译例的评判就不是那么客观了,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如:对于“联票”的翻译“Coupon Ticket”,有72%的友人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后经笔者与外教沟通才发现,原来在外国确实有“Coupon Ticket”这一说法(指购物后得到的赠劵或打折券),但是其与我们所说的“联票”(指游览某一景点的通票)是完全不一样的涵义。总的来说,外国友人对于该景区的公示语英译质量不是很满意,我们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三、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英译的启示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的定义,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即是生存的基本理念,翻译的生态环境指“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胡,2004:6)而要求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因素是不现实的,由此而得出“多维度适应(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的翻译原则。另外,译者在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基础上,还要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选择,即“适应性选择(adaptive selection)”。译者要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过程是一个据意而择言,就言而得意的过程(刘,2002:52-53)。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注重语言形式是否规范。磨山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语言维错误集中体现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单词拼写语法错误、名称不统一、用词不当、滥用汉语拼音等方面。如,“Phoenix Status”中的“Status”应为“Statue”;“景观提升中,敬请期待!”中的“Look for it.”应为“Look forward to it.”;“道德模范”应为“Upstanding citizens”or“Moral paragons”,而不是 “Moral idols”;而著名的磨山梅园在翻译时出现了不一致,被译为了“Mei-flower Garden”和“Plum Garden”。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翻译不仅仅是交际的方式,更是文化的传递。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其文化底蕴也大相径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同一源语所指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影响交际的效果。
首先,在翻译一些常见的提示性的公示语时可以套用国际常用的英文公示语的习惯表达,以适应受众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如,“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小草对您点头笑,请您将路绕一绕。”套用国际通用的英译文表达,“Keep off the Grass.”即可。
其次,在某些景点介绍中,很容易遇到一些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时候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这时就有必要对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释义或加注。如在磨山景区,在介绍“烟浪亭”这一景点时,“烟浪亭得名于南宋文人袁说友所作《游武昌东湖》中的…”被译为“The name of Yanlang Pavilion or Mist and Wave Pavilion comes from the poem A Visiting to East Lake in Wuchang, composed by a literati Yuan Shuoyou who liv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这里,“南宋”就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但是,中国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朝代的更迭。由于中国古代是按照当时的帝王的统治时间来标记年份的,而西方社会是按照基督纪元来标记年份,所以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对其进行加注以补充说明,外国游客会感到困惑。因此,此处应译为 “composed by a literati Yuan Shuoyou who liv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AD-1279AD).”
(三)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除了关注语言信息和内涵的传递之外,更要关注译文中交际意图的传递。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谭,1999)。
首先,对于一些指令性的公示语,话语语气应适当。磨山公园大门处,“门前禁止停留”的标识牌被译为“Prohibition of Staying in Front”.这里“prohibition”的语气过于强硬,给人一种命令和强制的感觉,读来生硬冰冷,缺乏礼貌;建议使用“No Standing Here”语气柔和很多,且显得更加礼貌,同时也达到了告诫游客不要在大门处停留的交际效果。
其次,对于一些禁忌语,要学会委婉表达。在很多旅游景点,60或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票,所以售票处的标识牌上会出现“Free for old people”的译文。在西方文化“old”是一种禁忌语,应用“senior citizens”比较恰当。再如,“无障碍坡道”中的“无障碍”被译为“accessible”也是对于禁忌语“disabled”的委婉表达。
这里试举一例磨山景区内译者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从交际的维度做了适应性选择转换,很好地达到了交际的目的。景区内有一景点“武圣庙”,被译做了“Guan Yu Temple”,而没有被译为“Wusheng Temple”或者“Temple of the Saint of War”。如果被直译为“Wusheng Temple”,不懂汉语拼音的外国友人肯定会一头雾水;如果被直译为“Temple of the Saint of War”,他们同样不知道这里的“战士”是何许人也;而被译为“Guan Yu Temple”,则稍微对中国的“三国演义”有所了解的外国人都会知道,这里的“战士”是赫赫有名的“关公”,从而更能激起他们想要进去做更多了解的欲望了。
四、结语
公示语作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名片,其作用不可忽视。公示语的英译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对外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公示语英译时,应根据公示语的不同目的和功能,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有机结合,采取适当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提高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而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公示语英译文的质量保证,除了译者要具备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翻译作风,多视角探寻公示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更正英译错误。多管齐下,确保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刘焕辉.言与意之谜——探索话语的衣衣迷宫[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