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2014-04-06姜丽红马先明顾艳霞

关键词:求助者当事人危机

姜丽红,马先明,顾艳霞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高校不断出现的危机事件导致学生伤亡的情况,教训非常惨痛,这使人们更加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大学生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意义非常重大。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有效应对,能够维护国家校园的稳定,保障千万家庭的幸福,实现每个学生的成才。

一、心理危机概述

(一)心理危机概念

Caplan被称为“现代危机干预之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而他先前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情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不同学者对心理危机定义不尽相同,但仍有相似之处。概括起来,心理危机即是个体或群体面对某些应激事件时,以前惯用的应对方式不能有效地应对眼前的应激事件,导致其心理产生的紧张的失衡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的产生有以下三个因素影响:第一,可能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第二,当事人对危机事件影响程度的认知;第三,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应对眼前的事件,而产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失调。心理危机会干扰个体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往往使个体产生情绪或行为的失衡。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危机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心理危机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危机蕴藏着危险和机遇,因此,心理危机并不可怕。如果危机成功度过,那么个体将获得新的发展。从这一方面讲,心理危机与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有本质区别。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指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而心理危机指心理失衡的程度。心理危机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分类

心理危机的来源有多种,根据不同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2]。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人的发展由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都有本阶段特定的任务,如果某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将产生危机,这就是发展性危机。可见,发展性危机是个人在正常的生长、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可预见性。境遇性危机是由外部超乎寻常的、无法预料的重大刺激引发的危机,这类刺激一般具有灾难性、震撼性、破坏性,如地震等。存在性危机是个体基于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一般不具有突发性。

(三)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与结局

Caplan认为个体的心理危机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前三个阶段的紧张焦虑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求助行为也由冷静思考变为不顾一切寻求帮助。前三阶段的结果直接影响当事人第四阶段的行为,如果问题没能较好解决,此阶段当事人会产生习惯性无助,容易将问题泛化,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的存在及意义产生动摇。

心理危机持续周期约为4~6周,在此期间,由于个人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危机结局的出现。一般来说,心理危机的结局有四种:顺利度过、未能顺利度过、未度过、自杀。当事人顺利度过危机,是心理危机结局的最理想状态。在此过程中,当事人恢复到了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并且在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中,习得了应对危机的技巧,并且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提高,个体获得了成长。未能顺利度过危机是指当事人表面上看似度过了危机,实际上并未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遗留下了“后遗症”,当再次遇到类似的危机事件时,有可能又有心理不平衡的状态出现。未度过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没能有效应对心理危机,而陷入神经症或精神疾病,以后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再次引发个体的心理危机[3]。自杀是最严重的结局,当事人在未度过心理危机后,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动摇,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心理危机的产生,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是各种可能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内在原因主要有个体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讲,影响心理危机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危机源。即可能导致心理危机产生的事件。主要有个体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对于大学生来讲,危机源主要来自自身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等。如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恋爱交友、就业择业、家庭经济状况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源。

2.人格。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气质类型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它们本身无优劣之分,但相对来讲,胆汁质和抑郁质这两种气质的大学生较易产生心理危机。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情绪易激动,易冲动产生过激行为;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敏感、孤僻、挫折承受力较低。而情绪型、内倾型、顺从型性格的大学生较易产生心理危机。

3.应对方式。应对是应激与个体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指个体在处理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事件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持有消极态度,对事件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较易产生心理危机。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其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的重要来源。由被支持者、支持者(与个体有接触的人)、支持活动(个体与这些人间的交往活动)构成。家庭和朋友圈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心支持、朋友较少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心理危机发生前往往出现某些信号,对这些信号的有效识别,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度过心理危机,将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1.生理与心理方面。如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状。学生常常感觉身体不舒服,医学检查却一切正常;患有严重的慢性躯体疾病的学生,治疗周期较长,过程较痛苦。心理上,如莫名其妙地感到惊慌、恐惧与焦虑;否定自己,常提到死亡之类的事情。

2.生活与学习方面。如生活习惯突然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成绩突然下滑却找不到原因;过分看重分数,对自己要求太高,而心理承受力却较低。

3.行为与情绪方面。个人缺少安全感、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却不明原因;恋爱出现重大波折,难以走出阴影;出现妄想、自言自语等症状;行为或情绪改变非常突然和明显。

心理危机信号的有效识别,有助于提早发现心理危机,做到及时预防和干预,将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重于干预,要做到预防为先,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通过课堂上课、课外活动、生命教育、学术讲座等多种途径进行。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水平。对于大一新生,及时进行心理普查,筛选重点关注人群,识别危机征兆信息,做到早期干预,防止心理问题恶化。建立从班级到学校的三级危机预警工作体系,对于学生的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尤其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如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建立丰富的朋友圈,积极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激励。

研究表明,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规律。在季节上,每年春季和岁末年初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对大学生来讲,每学期期末考试前开学后的时期是心理危机高发时期。在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发期,着重加强问题学生的关注引导,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和原则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渡过心理危机,恢复其社会功能水平;降低心理危机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此外,通过危机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促进其心理成长。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首先要保证当事人的安全。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发生自伤或伤人事件的可能性较大。保证当事人及他人安全,将其人身伤害降低到最小化是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

积极倾听,聚焦问题。通过积极倾听,可以使当事人体验到干预者的关注,有利于个体消极情绪的宣泄。通过积极倾听,干预者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严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以采取切实可行的帮助措施。

提供帮助,激活资源。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是帮助当事人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着重激发个体潜在的资源,帮助个体认识到有很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以选择,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

第一步,确保安全。确保求助者及相关人员安全。将求助者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这是危机干预全过程的首要目标。

第二步,明确问题(诊断)。通过参与性技术如对求助者无条件接纳、同情、倾听技术等,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既要注意到求助者的言语信息,同时还要注意非言语信息。

第三步,提供帮助。对求助者的想法及做法不去评价,对求助者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使求助者感觉到被关心和理解,使求助者相信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第四步,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工作者要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很多可供变通的应对方式。如引导求助者回忆有些人对求助者非常关心和支持,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通过行动、环境资源等寻求帮助,以战胜目前的危机;通过转变思维方式,进行积极有建设性的思维,改变对当前问题的看法以减轻紧张感。在干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求助者分析其可接受的变通方式,无需全部分析。

第五步,制订计划。引导求助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确定求助者可接受的行动步骤。在求助者可接受的情况下,通过求助者自主参与,将变通的应对方式以可行性的时间和步骤的形式列出来。要让求助者意识到,这是他本人在制订计划,以方便计划施行。

第六步,获得承诺[2]。引导求助者作出承诺,以确定其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求助者从实际情况出发,是可以完成的,并且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完成。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刘取芝.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图书馆,2005.

[3]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图书馆,2009.

[4]周日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图书馆,2007.

[5]王晓坤,杨崇泽,姜春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0-114.

[6]陈玉君,杨四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9):98-99.

[7]万小艳.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8):86-89.

[8]陈静,李宝珠.浅析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28.

猜你喜欢

求助者当事人危机
我不喜欢你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拒绝的正确方式
“危机”中的自信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当事人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