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2014-10-15张明波李萌萌
张明波,李萌萌
(1.湖北民族学院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445000;2.湖北民族学院 法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被称为“最难的就业年”。作为一所地方民族院校——湖北民族学院,今年我们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就业形势比以往都严峻,无论是从各个二级学院和就业工作部门反馈的信息,还是从与毕业生的访谈中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那么,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究竟有哪些?这些因素对毕业生的影响程度如何?这一直是我们想试图了解和把握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就这些问题,对学校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6月下旬对湖北民族学院有毕业生的十四个二级学院进行了抽样调查,按照2013年各个专业毕业生人数的10%进行了定额抽样,由辅导员严格按照各个专业抽样人数将调查问卷发给毕业班班主任,由毕业班班主任利用最后一次集中时间(6月下旬,各个专业时间不同)随机发给毕业生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46份问卷,回收313份,回收率为90.5%,有效回收率为80%。
三、描述性统计
(一)个人信息
调查对象中男生111人,占调查人数的44.6%;女生138人,占调查人数的55.4%。从学历来看,专科、本科生、研究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8%、91.6%和3.6%。从政治面貌来看,249名被调查者有110名是中共党员,所占比例高达44.2%。从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情况来看,249人中仅有33人表示没有担任过任何干部,其他均表示担任过班级、社团、学院学生组织或学校学生组织干部,累计比例高达86.7%。
(二)家庭信息
从毕业生父亲学历来看,发现我校2013届毕业生父亲学历主要是中学学历,“初中”和“高中或中专”选项分别占了39.8%和32.1%,“大专”和“本科及以上”选项分别占14.1%和4.4%,反映出我校2013届毕业生父亲学历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高。从生源地来看,我校2013届毕业生生源地主要是中部和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学生仅仅占7.6%。
(三)就业信息
从就业情况来看,待业、灵活就业、正式就业、升学和自主创业中,正式就业比例为31.3%,而待业所占比例还是相对较高,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被调查者目前的就业情况
通过对已经就业的学生(包括正式就业、升学、灵活就业中已经就业的学生和通过自主创业已经有工作的学生)调查发现,我校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工作单位分别为事业单位、私营企业,攻读研究生和考取公务员,所占比例均超过了10%,而其他就业方式如考取村官、三支一扶、国有企业等就业方式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都低于10%,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已就业学生的就业单位性质
四、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涉及万千家庭的福祉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就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不仅涉及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如金融市场情况、产业结构调整等等,也涉及到毕业生个人的因素,如所学专业、人际关系、综合能力、核心竞争力等等。那么,就一所地方民族院校而言,在毕业生眼中是哪些因素在制约着他们的就业?哪些因素影响程度更严重?就那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是靠着什么优势找到工作的?经过抽样调查发现,我校2013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三大重要因素依次是综合能力、专业和社会关系。同时他们认为,经验、学校声誉和信息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经过调查发现“就业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父母、朋友、班主任。而针对没有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则发现我校毕业生暂时还没就业的原因中,比例相对较高的是“其他原因”、“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但是失败了,还想继续准备考试”、“不想就业,想复习,备考研究生”或“大学期间不够努力,综合能力差,就业受挫”,具体结果详见表3。这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出相当多毕业生没有就业是因为观念的原因,他们或许能够找到一定的工作,但是因为想继续深造、想考取公务员或到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匆忙就业。我们从学校就业部门也了解到我校学生最热衷的就业方向就是到各地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为此有的毕业生宁可毕业后1~3年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考试而拒绝去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表3:暂时还没就业的原因
通过考察毕业生对周围同学成功就业的认识,结果发现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分别是 “能力”、“有关系”和“信息渠道多”,而“专业好”仅仅排列在第四位,具体结果详见表4。
表4:周围同学成功就业的三大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我校学生看到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能力”是硬道理,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他人成功就业的原因。这有利于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明确努力方向。这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有差别,近年来有很多学者通过调查强调关系的重要性,有的指出关系是影响就业第一位的因素。“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能力与关系相比,后者的影响更重要,而24%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1]当然,我校学生也认为“有关系”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影响程度没有“有能力”重要。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我校所在地近年来交通大发展,学生出去找工作更加便捷有关,也可能与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更加快捷有着重要的关系。
五、讨论
(一)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讨论
社会资本最早由布迪厄提出,西方学者科尔曼、普特南、博特、林南、福山等学者都就社会资本的含义进行过定义,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侧重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网络中的“资源”,有的则认为社会资本是组织的特征,有的则认为社会资本是规范。我们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于行动者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里的网络可以是家族、学校、社团、职业群体、俱乐部等,既可以是正式的网络,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网络,而资源也是比较宽泛的,但它对网络中的个体或者说行动者的行动有一定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社会行动都离不开社会网络,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他人发生关系。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而我国社会则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思维和行动的逻辑,不同的人拥有社会网络不同,在不同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自然能够动用的资源、关系也是不同的,行动的结果当然存在差别。
就大学生就业而言,大学生就业也受到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和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使社会资本在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也呈现出差序性。”[2],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最早进行研究提出,弱关系对找工作更有价值,他所指的弱关系是指由异质性比较高成员所组成的群体或者圈子。而边燕杰则通过在天津的调查反映出,中国人在找关系过程中更多利用的是强关系,他指出,“在向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强关系的作用持续上升,权力对资源的控制以及依此进行的人情交换不断强化。”[3]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呼吁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大学生应该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社交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4]
本文试图将毕业生的社会资本理解为嵌入于毕业生社会网络中的可以动员的资源。那么,大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认识更多的领导、老师、同学,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圈,积累社会资本。而一般而言,大学生的父亲学历越高,其社会网络相应更大,那么理论上来说当学生干部经历和父亲高学历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而通过对我校2013届毕业生调查则反映出父亲的学历对大学生就业没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但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尤其是担任学院或学校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确实对其就业有着促进作用。同时,我们认为要准确测量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将社会资本理解为嵌入于网络中的资源的话,则应该提醒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扩大社会网络,善用网络获取信息,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认真完成见习和实习工作。因为这些因素会从积极层面扩大大学生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但是,我们要摒弃将积累社会资本简单等同于搞关系、拉关系的庸俗做法。
(二)适应社会要求,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虽然近年来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不是很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在毕业生的眼中,他们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呢?
经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次是 “社会实践经验贫乏”、“专业竞争力不强”、“就业信息缺乏”。因此,学校必须积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的新挑战,及时对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都必须顺应新形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政策和制度使老师潜心治学和教书育人。特别要尊重学生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不断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的路径思考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既与宏观的经济运行有关,也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关。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除去这些外在的因素影响,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主任由相同的专业课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及个案访谈,发现就我校毕业生而言,导致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主要有:1.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我校相当高比例的学生只想当公务员或去事业单位工作,而这些地方逢进必考,所以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一次次去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也不愿去其他地方,如企业就业;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要求比较高,不愿意去基层工作;2.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太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见习和实习工作没有很好地完成,动手能力差;3.自我寻求就业信息能力贫乏。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实相当多的就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发布的,这也包括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经常通过网络、QQ群、短信平台及时发布的就业信息,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主动研究就业政策、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或者说习惯太差,导致错失很多机会;4.不太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正如许多学者分析指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的作用,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积累社会资本,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校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做到: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响应祖国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建功立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要更加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缩小与名校学生的差距;第三,必须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有意义的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第四,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积极展示自己,扩大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注重潜在资源的发挥;第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养成积极搜集、鉴别、选择信息的能力,学会选择,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和成功就业。
[1]梁长武.积累与动员社会资本:大学生地位获得的重要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2]吴立保.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3]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4]陈成文,邝小军.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地位获得研究[J].青年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