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高校研究生共青团建设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2014-04-06段园园
段园园,王 妺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建设校园文化,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的重要群众性组织。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适龄团员占在校研究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在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中,研究生团员群体不容忽视,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一)研究生成员组成复杂,结构分散
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相比,特征明显。第一,研究生群体内部学生年龄和人生经历差异大。在现有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下,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的本专科学生,同时也有已经工作过的往届生,研究生间年龄差距较大。第二,由于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因此研究生群体的班级或支部概念相对弱化,反而以导师为中心的“师门”观念更加清晰。
(二)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更加成熟
研究生群体集中于23岁以上,此年龄段的学生,不仅比本科阶段掌握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也已形成自己的观点,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在看待和处理问题上已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格相对独立。[1]
(三)学术要求提高,对学术追求投入更多的精力
研究生阶段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上更高,专业方向明确,加上科研要求更加严格,双方面原因使得研究生需要在学术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课余时间相对减少。同时,学术上的孜孜追求和创新精神也体现出研究生群体对新型事物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群体共青团建设现状及不足
(一)团建工作缺乏针对性
研究生团建工作未能有效结合研究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在现有团建工作中,经常对研究生和本科生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团建生搬硬套本科生模式,未针对研究生群体的人员构成、思想深度及学术背景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以至于团建工作在研究生群体中阻力较大,实施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因此,应当充分分析和考虑研究生的特殊性,才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开展符合研究生成长需求的高品位团建活动。
(二)团组织建设不健全,团干部队伍相对薄弱
专职团干、学生团干和普通团员是构成高校团建工作主体的三支队伍。但现有共青团建设在组织和队伍建设方面仍有不足。一方面,总体而言,研究生党建更受重视,研究生团建工作被忽略,工作管理不到位,相关制度不完善。在某些高校中,研究生群体并未成立独立的基层团总支或团支部,或者整个研究生群体仅组成了一个团支部。组织建设的不健全阻碍了研究生团员的团组织生活,日常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各项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且活动质量和参与程度不高。[2]另一方面,团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研究生团组织或是仅有一两位专职辅导员和教师,或是由分管本科生团建工作的教师兼任,无法满足开展团建工作的需要;部分高校甚至任命高年级在校研究生担任学生辅导员,兼管研究生共青团建设。
(三)研究生团员归属感不强,对组织生活期许较低
笔者在共青团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对于共青团的组织原则、基本任务、组织特征等共青团基本知识缺乏了解,部分学生对于团组织的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这一方面体现出共青团建设工作中将存在着盲点,忽视了团建的基础环节;其次,缺少有效凝聚团员的方式方法,未对研究生团员的组织观念和归属感给予足够重视,服务学生的意识仍然有待提高,致使团员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缺乏对组织生活的向往;再次,活动的开展不能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不能引起研究生的积极响应,久而久之,研究生团员对于组织生活的期许降低,进一步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团组织活动创新程度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对于学生快速更新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传统的共青团活动组织方式与工作方法尚不能很好适应。而共青团建设上的工作惯性,也使得团建改革与创新进程缓慢,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的需求。随着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传播方式的创新与改变,建立在新媒体上的高校研究生团建虽然已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但是主要载体为门户网站,形式较单一,发展程度不够,同时,由于网站信息资源的匮乏,大部分内容是单一的团委日常工作信息,缺乏对普通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效果不甚理想。
三、关于高校研究生群体共青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切合研究生自身诉求,增强团员组织归属感
首先,在高校共青团建设中,应加强对团员基本素养的培育。第一,加强对高校研究生群体关于共青团知识的培训,利用团校等设施,进行共青团基本知识与责任感的灌输。第二,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善于运用导师(课题组)和德育导师的力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多开展团体活动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全方位提升团员的基本素质。
其次,坚持以服务研究生团员为本,增强团组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高校研究生团建应当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牢牢把握并及时反馈青年团员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社会发展领域多变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活动特点,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依托高校平台,围绕团组织的职能和特点,努力为研究生团员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我们工作中要善于发现研究生团员关注的焦点,可以从学术引导、职业规划、心理需求等角度,为研究生团员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
再次,培育团组织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研究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文化是团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具有思想教育、观念引导等重要作用,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共青团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够有效团结和凝聚广大研究生团员,强化组织建设。加强团组织的文化建设,需要营造高尚文明、崇尚科学、互助和谐的育人氛围,丰富共青团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将具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研究生学子集聚到一起,增强高校研究生群体对于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团建新阵地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作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象征,具有个性化、移动化以及共享化等特点。[3]共青团建设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借助微博、人人网、微信、论坛等方式,以生动简洁的形式在研究生群体中传播团组织的相关知识和宣传相关活动,有效传达信息,增强组织内部交流,打开研究生团建的通道。
第一,把握思想动态。新媒体技术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研究生团建工作的迅速发展的同时,思想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发展,新媒体所具有的广阔的信息容量、方便快捷的获取渠道、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使得研究生团员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负面消息和“垃圾文化”的干扰,甚至不能坚持自己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的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利用新媒体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高校团学工作者要用健康向上和正面积极的理念、思想影响和引领研究生团员的行为与观念,提升学生判别信息的能力,避免学生受到“垃圾文化”的影响。
第二,开辟系统化的新媒体团建阵地。新媒体具有多种形式,高校共青团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研究生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要注重与载体的有机结合,建立系统化的团建阵地。一方面采取微博与网站联动,手机报与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结合的模式,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步性和有效覆盖;[4]另一方面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创新团建载体形式时,不仅要加强互联网获取青年意见建议、征求青年发展策略的作用,还要注重团刊团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借鉴优秀团建成果,以党建带动团建
高校研究生共青团建设首先应当合理借鉴以往团建的优秀成果,特别是科学化的团建体制和工作方法。学习科学的团建体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针对高校研究生团员的特殊性和内心诉求,形成一套包括科学的激励机制、反馈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在内的系统化的体系。而科学的工作方法则要求坚持科学化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并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指导研究生群体不断提高思维水平,更有成效地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借鉴党建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共青团自身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激活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与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在研究生团员中有一部分学生同时也是共产党员,在党员、团员身份重合的情况下,以党建带动团建。第一,从思想、组织和作风上实现党对团的指导和帮带;第二,建立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不仅要将“党带团”的工作模式停留在校级党、团组织,更要注重在最基层的团组织及其所属的共青团员中落实;第三,建立明确的工作考评体系,加强对党建带动团建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5]同时,在党建与团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二者的特殊性,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犯生搬硬套和“一刀切”的错误。
(四)加强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管理能力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明确指出,要把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建设一支以专职干部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团干部队伍。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团干部队伍,首先应加强对团干部的理论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团干深刻理解和践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内涵,学习和领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团的基本理论、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6]团干部自身也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团干部的工作和管理能力。团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学生,加强与研究生团员的联系,多倾听同学们的呼声和意见,及时发现研究生团员群体中的新问题,不断增强服务研究生团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团干部工作和管理能力还要求在干部队伍中发扬共青团的优良作风,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引导青年团员健康成长,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广大研究生团员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何淑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12.
[2]唐吟,阳华兵.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56.
[3]杨光复.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高校团学工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96.
[4]冯支越,吕晓轩,唐诗.关于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1):65.
[5]翟文艳,赵海琳,卢进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128-129.
[6]张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团干部队伍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