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作家罗伯特·潘·沃伦在中国研究述评

2014-04-06慧,胡

关键词:沃伦译介诗歌

张 慧,胡 玲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外国语学部,湖北 武汉430200)

一、引言

罗伯特·潘·沃伦是美国当代文坛文艺复兴时期人物。他是唯一一位在两种文体——小说和诗歌方面都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家。《诺顿美国文学选集》专门讲述了沃伦的诗歌,沃伦与布鲁斯合编的《理解诗歌》《理解小说》被公认为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作并被美国众多大学采纳作为教科书。在沃伦68年的文学生涯中,出版了17卷诗集,10本小说,16篇短篇小说,5本文学教科书和百余篇散文。本文主要研究近些年沃伦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发展,包括诗歌,小说及文学批评成果。

二、诗歌研究

沃伦曾三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其中两次都是因为诗歌成就而获奖,分别是1957年的诗集《应许:诗歌1954~1956》和1978年的诗集《此时与彼时:诗歌1976~1978))。1986年,沃伦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桂冠诗人”。

沃伦诗歌的译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是赵毅衡翻译了他的短篇佳作,《世事沧桑话鸣鸟》和 《世界是个寓言》。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伟驰翻译的《沃伦诗选》,该书是国内首次出版沃伦的诗集,共收录了沃伦44首诗歌。三峡大学的柳向阳于2005年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和沃伦的诗歌》,详述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对沃伦诗作的影响;2007年他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上发表了《沃伦诗歌中动物的生命特征》,分析了诗歌中的动物生命特征。根据中国知网,对沃伦诗歌的研究已经在高校逐渐展开,2008年山东大学吴谨谨写作了博士论文《生之必然渗透——罗伯特·沃伦的自我认知哲学观与文学创作研究》,论文围绕沃伦作品中对自我认知的寻求这一核心主题,重点分析了沃伦的长篇叙事诗歌《龙兄弟》、经典小说《国王的人马》和《相会在绿色峡谷》。2010年吉林大学李梅以《英美“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细读”理论原著,对“新批评”的诗歌理论及其与中国的学术渊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在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南京大学的肖徐或发表了《论罗伯特·潘·沃伦后期诗学观念的转型》一文,他认为沃伦早期接受了艾略特和新批评派诗学观念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重视诗歌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受本国诗歌创作潮流和布奋姆焦虑理论的影响,他的诗歌观念逐渐转向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性和自我表现。

1943年沃伦在《纯诗与非纯诗》中提倡“非纯诗”,他指出,“凡是在人类的经验可获得的东西都不应被排除在诗歌之外。”[2]沃伦的诗歌主题主要是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挖掘思考,是美国南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重读经典诗歌对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关注人类自身命运有着有益的启示。沃伦共发表了17部诗集和一首长诗《与龙为伍》,但是国内总的来说译介太少。

三、小说研究

沃伦的小说成就颇丰,第一部小说是《夜骑者》(1939),还有 《天堂门口》(1943),《充足的时间与空间》(1950),《一群天使》(1955),《山洞》(1959),《希望之地》(1977), 以及多部短篇小说。但其最著名的小说还是普利策奖获奖小说 《国王的人马》(1946),198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陶洁教授翻译。此书曾被蓝登书屋评为 “20世纪最佳100本小说”。出版之后,广受国内读者的喜爱。

1989年,沃伦辞世之后,国内兴起新一轮的沃伦研究热。目前,国内相关译介与研究尚处起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和数量有限。如1987年钱满素主编的《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裘小龙曾经撰文介绍过沃伦的十部小说并对各部小说作了简要评论,题为《沃伦和他的小说》。近期的论文研究成果有李鸥1996年在《外国文学》上发表的《意象的再现:华伦及其<莫非王臣>》。2005年,任绍增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从隐喻学角度分析《国王的人马》的文章。2007年,陈耀庭和王华林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了《一个最严肃的道德主义者的自我寻求——论罗伯特·潘·沃伦的善恶观》,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长篇小说《国王的人马》进行了主题分析。《国王的人马》是沃伦1933至1942年间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执教时所写,通过对时任州长体伊·朗的王国进行观察,继而以朗为原型创作了这部重要作品,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系列变革所引发的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小说中,其主人公从自我分裂走向自我整合的精神历程与基督教人类的堕落—孤立—救赎或毁灭模式是一致的。作为一名南方作家,他认为南方人只有摆脱了南北战争这个沉重的历史枷锁,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展望未来。从这一角度出发,曲鑫于2010年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于憧憬中迷失,在救赎中回归——从小说《国王的人马》谈沃伦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论述了沃伦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总之,对此小说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沃伦的南方故土情节,小说的政治史实框架,独特的叙事角度与叙事结构,沃伦的历史观与时间观。由此可见,国内对沃伦及其小说的研究数量远不及对其他一些作家的研究,如海明威、福克纳等,国内的研究现状都是比较滞后的。

对于沃伦的其他小说,目前有2010年修蕾的硕士学位论文《穿越洞穴寻求自我认知的心路历程》,《洞穴》是沃伦的第六部小说,1959年出版,主要通过分析作品人物以及洞穴的象征形象来展示在洞穴里和洞穴周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人们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此外,2010年,吴谨谨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了《美国南方的流放者——评沃伦新传记<比上帝还孤独>》,《比上帝还孤独》这本专著体现了一个南方文学共同的主题——流放主题,作者追溯了这一主题在南方文学中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与沃伦的地域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总之,沃伦小说颇多,但国内译介和评述尚处于初步阶段。

四、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长久以来,国内一直把沃伦当作是新批评的代言人而不是一个小说家和诗人来进行评价。国内对“新批评”的研究,以对其文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为主,很少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分析。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新批评派在欧美进入全盛时期,但由于国内的历史原因,失去了与国外理论的对接和联系。1981年,杨周翰先生在《国外文学》第1期上发表《新批评派的启示》一文,对新批评派理论对当时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意义提出了若干建议。随后,沃伦的一些经典著作被译介到国内,如布鲁克斯与沃伦合著的 《小说鉴赏》(1986)。1986年,赵毅衡出版了《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这是一部全面研究新批评的著作。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这一流派的思想倾向、理论体系及其哲学基础、方法论特点和诗歌语言研究成就和缺点。随后,1988年赵毅衡又出版了《新批评文集》,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好的译介新批评理论的著作,此书还收集了新批评派的理论形成、发展以及批评实践中最具代表意义的29篇论文,是国内目前为止研究新批评最为全面和权威的资料。

90年代各种西方文学理论涌进我国,但国内还未出版一本研究新批评的理论著作。1994年复旦大学白济民以《新批评与文学文本理论》为题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单纯地介绍了各流派的理论观点,新批评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引出其它理论流派的话题。进入21世纪后,2001年,赵毅衡再出版了《“新批评”文集》。2004年,蓝仁哲在《外国文学》第6期上发表了《新批评》一文,详述了新批评的概念以及发展趋势。2005年,韦勒克和沃伦出版了《文学理论》修订版。2009年,赵毅衡在《“新批评”文集》综述部分的基础上,扩充出版了《重访新批评》。这些著作帮助人们了解了“新批评”理论全貌,使得新批评派渐有“回归”之势。

另外有些学者从多角度运用新批评分析文学作品,如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臧运峰,从新批评的反讽角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2007年,厦门大学的傅清音结合国内现代派诗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英美新批评派与中国现代派诗论》,论述了英美新批评理论被中国现代派诗人们接受后,对中国现代诗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2010年,陈娟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沃伦诗歌中的生态之思》,从生态批评角度论述沃伦的思想。

除此之外,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小说》和《理解诗歌》,都是对单个文本的分析,而国内学者在细致的文本解读之外,还探讨了其文本意义与历史、社会、作家之间的深刻联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批评的批评方法主要被精简为张力与反讽,前者大多用于诗歌解读,后者偏重于小说分析。比如,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欣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张力性有机整体结构——新批评视角的解读》,文中用新批评的诗歌理论解读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2008年,覃志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新批评和济慈<秋颂>破解》,本文以济慈的《秋颂》作为独立的文本,对其中的叙事、结构、诗律、语境、反讽、意象、象征、隐喻、悖论和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语义结构。

198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布鲁克斯和沃伦合编的《小说鉴赏》(上、下册),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所选小说都是按照理论研究的概念或范畴来分类的。全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通过小说的具体叙述,变得更加容易理解。2008年,李桂香发表了 《有机整体小说观指导下的文本分析——读布鲁克斯与沃伦的<小说鉴赏>》,文中指出《小说鉴赏》不是简单的文学欣赏而是文本分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研究方法,可以带给读者文学批评的另一种思路。

五、结论

综上所述,沃伦的诗歌,小说和新批评理论已经在国内得到初步探索和译介,但是研究现状仍然比较落后。在诗歌方面,沃伦的17部诗集中,只有一部被翻译出版;在小说方面,只有《国王的人马》被翻译出版,《洞穴》作为文本分析而介绍,其他的文学作品研究甚少;新批评理论研究,相对诗歌和小说来说,成果稍多,大部分都是介绍理论及流派的萌芽,成熟,发展,以及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只有少部分作品运用新批评理论,结合实际文本进行分析和归纳。由此可见,尽管新批评衰落之后已不再被当代批评家作为一种理论用于批评实践,但它对当代人阅读和阐释文学作品仍在继续发挥作用。总之,沃伦诸多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潜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1]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Understanding Poetry(4th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Robert Penn Warren. “Pure and Impure Poetry”,in Selected Essays[M].New York:Random House,1958.

[3]罗伯特·潘·沃伦.国王的人马[M].陶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沃伦译介诗歌
诗歌不除外
拉长时间的公平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诗歌岛·八面来风
美国沃伦·阿尔波特基金奖概览(上)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永远的朋友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