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警务研究综述
2014-04-06朱立伟
朱立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我国应急警务研究综述
朱立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应急警务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公安学界与实战部门围绕基础理论、内容、应急处置、构建、创新及研讨研究等方面对应急警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应急警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长期处于空白的境遇,为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公安机关;应急警务;研究综述
在应急警务的概念提出后,在国内学者和各级实战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应急警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应急警务领域研究的缺失。通过参阅我国大量应急警务相关文献,现将近十年来我国应急警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作如下综述。
一、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
国内研究应急警务的学者率先在应急警务概念的界定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李国军将应急警务看作是警察机关应对与处置突发事件和其他紧急案、事件的特别警务活动[1]15。寇丽平将应急警务定义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照《人民警察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的警务活动[2]。
在我国,对于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长期处于空白。赵志飞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将“警察临战学”更名为“应急警务学”,对应急警务、应急警务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应急警务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发展方向。首先,他认为应急警务指的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依法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特别警务活动,而应急警务学则是一门主要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规律与警察应对策略方法的公安学科;其次,从赵志飞对应急警务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体制、法律规范、资源配置与保障等一切与公安部门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素都属于其研究对象;再次,他指出应急警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应急警务的基础、情报、指挥、战术与保障等;另外,他预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主客体双向审视与深入剖析应急警务效能影响因素,纵横比较、合理吸纳、不断丰富完善理论体系是应急警务学研究发展的三个主流方向[3]。郭太生通过对应急警务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应急警务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参与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工作内容的总和”,指出其理论指导框架是危机管理理论特别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实践基础是公安机关依法开展的警务活动,应急警务的对象主要有社会安全事件与对其他突发事件应对开展的警务工作,在着力研究社会安全类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同时,还应重点研究涉及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过程的治安保障与秩序维护,其中,对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警务的重点在于提供治安秩序维护的保障,而对于社会安全事件,则要从预防到恢复实施全过程参与及管理;此外,他认为公安机关的行为能力与沟通能力是应急警务研究的实践价值和内容所在[4]。
二、应急警务的基本内容研究
应急警务学的研究内容源自于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现实需求,主要涵盖应急警务的基础、情报、指挥、处置、舆论与心理等基本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围绕应急警务的基本内容,目前国内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警务中的情报研判、警察心理问题研究和指挥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应急警务中的情报研判研究
在应对应急警务时,强化情报的采集与研判,并在研判情报过程中导入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才能在应急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做到处警及用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当前,我国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经济转轨,自然灾害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升级,整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邵祖峰强调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应急警务决策工作要重视情报的采集,更要重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研判情报,同时,为了提高研判的精度与速度、弥补个人知识缺陷,应在研判过程中导入专家系统,最佳的方式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警务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此外,他指出应急警务情报研判导入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建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对基础性信息与现场应急数据的采集,二是建立应急信息研判的数学模型库、预案与案例库以满足专家辅助决策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应急警务的专家库系统以对事发地公安部门与地方党政机关进行辅助决策支持,四是建设完善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平台,即虚拟研讨厅,提高决策的效率、速度及科学性,以满足应急之需[5]。
(二)应急警务中的指挥价值观研究
科学、规范的指挥行为离不开正确的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刘阳怀创造性地提出了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的概念,明确了其作用并从理论上总结出了其基本经验。他将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看作是公安领导者在应急警务指挥过程中,对应急警务活动的总体看法、深藏于内心的判断是非的准绳和面临抉择时的依据及其关于应急警务指挥活动基本价值的信念、理想系统,其通过公安领导者在应急警务指挥中的行为取向与对应急警务指挥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它是驱使应急警务指挥行为的内在动力,支配着一切应急警务指挥行为,涉及应急警务指挥的各个方面,最终影响应急警务指挥的效益,事关应急警务活动的成败;此外,他指出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有引导应急警务指挥行为及影响应急警务群体行为、公安队伍的应急战斗力两方面突出作用;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观是应急警务指挥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人民利益至上的境界追求是应急警务指挥的本质要求,三是公正理性的执法理念是应急警务指挥者的精神动力[6]。
(三)应急警务中的警察心理问题研究
郑威指出在应急警务处置过程中,公安民警在个性心理、角色意识与职业特点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时常会出现各种消极心理,麻痹轻敌、恐惧畏险、缺乏灵活应对能力等是其主要心理表现,针对这类消极心理的表现与成因,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表现为在应急警务活动中缺乏必要警觉、对非重点对象缺乏防范意识、高估自身所处的角色和能力的麻痹轻敌心理,他提出了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客观评价自身素质等预防和消除对策;对于表现为在应急警务工作中生理不适与身心紧张、萎靡退缩与行为迟滞的恐惧畏险心理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警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团队凝聚力等应对方法;针对表现为在应急警务过程中缺乏灵活应对能力的现象,提出了学会调整呼吸、开设模拟实战对抗实训课、善于总结实战经验与教训等防范对策等,为应急警务指挥人员、参战的警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7]。
三、应急警务活动中的应急处置研究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公安机关的职责界定,现阶段应急警务活动主要包括恐怖主义犯罪案件、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害、重大聚集性活动突发险情与要人警卫突发危机等的应急处置及其它需要警方参与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恐怖主义犯罪案件、重大聚集性活动突发险情与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害三方面的应急处置是当前我国在应急警务活动范围内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一)恐怖主义犯罪案件应急处置研究
由恐怖分子策动的恐怖劫持犯罪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前因绑架与劫持人质事件严重影响着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造成了民众极大的恐慌和社会的动荡,这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产生恐怖活动的诱发因素较少,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冲击相对较小,但近年来,世界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的不断发生和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与分裂事件使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绝非远离恐怖活动的“安全岛”。
刘阳怀以发生在2010年8月23日的菲律宾马尼拉劫持人质事件为我国警察应急能力建设研究的经典案例,强调了警察应急能力的科学定位,明确了警察应急能力建设的目标体系,提出了我国警察应急能力建设的策略。他指出,警察应急能力的科学定位主要表现在提供应急服务的性质定位、体现执法手段的职能定位与追求稳妥高效的目标定位三个方面;在警察应急能力建设的目标体系方面,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系统整合,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察应急能力建设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包括完善政府应急能力系统中的预警与反馈、危机控制、救援与救护、恢复重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指标性要素的建设,明确静态指标性结构、运行结构及能级结构等警察应急能力的构成,突出警察应急的策略规划、情报预警、现场控制、调度协调及战术处置等核心能力;在我国警察应急能力建设上,他强调中国警察应急能力的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配套训练的完善与应急实践的不断发展[8]。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恐怖劫持犯罪活动,加强反恐怖劫持应急指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是当前国内公安工作为适应国际反恐斗争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警务工作需求。王梅以狭义上的恐怖劫持事件应急指挥为研究主题,首先从社会变迁、社会思潮及社会现实矛盾三个层面与恐怖劫持的关系分析了恐怖劫持的成因,从恐怖劫持的案件构成要素、危害后果及其与一般刑事劫持案件比较三个角度得出了恐怖劫持的一般特点,以地域、行为方式、民族与宗教为切入点总结出了其主要表现形式;其次,通过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对我国发生大规模恐怖劫持事件可能性因素展开分析;再次,提出了遵循规律、找准依据、制定反恐怖战略目标,从危机处理层面看反恐怖劫持作战目标价值取向,确立与国际社会相统一的人质安全第一、不向恐怖分子妥协、无辜者权利优先的反恐怖劫持战略目标,制定充分准备、快速反应、手段多样、攻心智取、协同作战、精确打击的反恐怖劫持战术要求等处置恐怖劫持事件的战略目标和战术要求;此外,王梅初步构建了恐怖劫持应急指挥系统、程序、手段及法律保障,即建立统一、高效的反恐怖劫持指挥系统,制定、规范快速反应的反恐怖劫持应急指挥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反恐怖劫持应急措施,健全和完善各类反恐怖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对应急预案的含义、作用、内容、分类等问题的细致研究,王梅提出了恐怖劫持应急指挥预案的要素及设计步骤,制定了应急预案模拟演练的基本程序和相关要求[9]。
(二)重大聚集性活动突发险情应急处置研究
为了更为迅速、有效地对重大聚集性活动突发险情展开应急处置,公安部、各省及各大重点城市公安机关于2001年底设立了群体性事件应急警务指挥协调办公室,该办公室的指挥部与日常办事机构通常设置于公安部门。现阶段国内城市公安应急警务指挥中心有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政府领导、依托公安指挥中心构建城市应急警务指挥体系;第二种模式是政府依托政府办公厅设立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公安机关指挥中心与卫生等部门受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第三种模式是设立直接由市政府主管的城市应急中心,公安机关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部集中于该中心,由其统一接、处警及指挥各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李炳光与孙广晟指出群体性事件应急警务指挥体系是现阶段警务危机管理研究的焦点,其是应急警务指挥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上的机构、职能设置与相互关系等方面确定的组织模式,是指挥职能借以实现相对稳定的指挥系统的组织形式,是参与重大警务处置行动的处警部队指挥实体的结合;同时,他们强调为迅速有效地开展群体性事件现场应急指挥工作,需要整合现有城市各应急系统的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等资源,构建一个通用指挥体系,但是在通用模式指挥体系设立前,要总结出群体性事件应急警务指挥体系内含的现场指挥、综合协调、警戒治安、医疗救护、专家顾问、群众疏散、后勤保障等关键要素[10]。
(三)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害应急处置研究
灾害危机警务管理是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灾害危机、明确公安部门在灾害危机警务中每一阶段的职责,对于将灾害危机所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国内外灾害危机应急管理现状比较研究,金晞将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外先进应急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应急管理并入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有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及专业化的应急处置机构,三是注重灾害应急管理的过程化和应急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而当前我国在发生灾害事件后,根据灾害程度,会成立级别不同的临时工作小组来指挥与协调灾害危机处置,即现阶段国内的灾害管理体制是在政府领导下的分类别、分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无常设灾害应急管理机构,灾害应急管理职能碎片化,社会参与机制不明确,同时缺乏灾害危机应对协同决策的模拟演练。有鉴于此,结合国情,金晞提出了我国处置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害应急的灾害危机警务构建的四大途径:第一,探究我国灾害危机警务的法律依据,明确公安部门在灾害危机应急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作用及灾害危机状态下的警务处置的方式方法等;第二,整合灾害危机警务资源,将政府应急指挥中心设于公安指挥中心,建立以公安特警队为代表的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在各分局设立专门的危机处置小组;第三,界定灾害危机警务预防、应对、恢复等阶段的职责,将预防置于首位,在事发和持续阶段应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态扩大,在恢复阶段要调查发生的灾害危机以开展灾害危机起因侦查等取证工作,同时要做好善后工作;第四,重视“警察临战学”的学科建设,该学科是一门旨在提高应急警务效益、重在灾害危机处置的专门研究应急警务的新型警察科学,是未来我国应急警务发展的新趋势[11]。
崔向前则围绕重大铁道交通运输安全事件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的完善展开探讨,指出现行行政法规、规章未能解决铁路公安机关在处理铁道交通事故中的执法权定位问题,提出从提升行政立法层次与推进铁路司法改革入手保障警方在处理相关事故时具有实质性的独立执法权;同时,他指出救援处置缺乏理念指导,建议应基于救援的过程需要,结合铁路警务特点将抢险救人、专业高效、协作有力、公正、人性、应急有备、勤于演练作为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对于铁道现代警务机制运行效果不佳的困境,他认为信息社会下应按照警务快速反应机制的内在要求,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参考都市警务运行机制,构建常态化的救援平台与快速反应机制[12]。
四、应急警务的构建研究
国内学术界在应急警务构建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应急警务构建的必要性及构建途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危机警务模式构建、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构建及应急警务构建中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等方面。
(一)应急警务构建的必要性及构建途径
龙波从应急警务的建立与完善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公共危机的客观需要和是整合社会资源的最佳选择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应急警务构建的必要性。在我国应急警务的构建方面,他指出公安机关必须在预警、指挥、预案、处置、保障和舆论引导等“六个环节”下功夫,具体来说,一是要构建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信息预警体系,包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情报信息网络与分级预警监测网络、强力推行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等;二是要构建高度集约、上下协调的应急指挥体系,包括树立指挥中心权威、保证指挥系统的灵敏与高效及深挖内部潜能等;三是要构建针对性强、严密有序的预案体系,包括分级建立预案、强化责任分工、建立处置工作“辅助库”等;四是要构建警令畅通、运转高效的警务处置体系,包括受理与甄别事件、及时下达命令并协调动作、加强现场处置工作、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等;五是要构建坚实有力、结构合理的后勤保障体系,包括提升队伍实战能力、改善应急装备水平、保障资金、整合社会资源等;六是要构建透明快捷、主动有为的舆论引导机制,包括争取舆论主动权、确立信息沟通可信度及权威性、树立公安的良好公共形象等[13]。
(二)中国特色的危机警务模式的构建
王大伟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基础上,借鉴西方警察危机处置理论与经验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危机警务模式。他在英国处理危机的金、银、铜三级警务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危机警务模式—主动与被动警务“4+6”模型,其中“4”是指组织机构建立、危机预测和预案、人员模拟培训、公众自我防护的教育和宣传等危机警务中使用主动提前警务方式的四个方面;“6”是指指挥系统制定战术、派遣警力、部署现场解救工作,警力快速反应与到达现场、外围清扫与隔离现场、选取有利位置与严密控制现场等危机解救所需专项工作的先期准备和配合工作、全面危机救护工作、武力总攻准备,化解危机专项技术运用,危机中与媒体的关系,最终武力解救与化解危机以及危机调查等危机警务中使用的被动反应警务方式的六个核心环节[14]。
(三)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构建
现阶段,应急联动系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公共事业建设的标准配置,而我国很多城市仍然沿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的救援体制和灾害管理模式,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大多数城市缺乏统一、权责清晰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不能及时有效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刘嘉与梁国明认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模式应是授权模式与协同模式的结合,即市政府利用公安指挥系统软硬件资源将应急联动的指挥权授权给公安机关,由公安部门负责,以应急警务为基础,通过网络和通信设施连接多个部门指挥中心和基层远程协同终端,联动各有关部门协同出警,而政府和各部门之间及各部门之间则可通过应急网络查看事件处置情况;同时,他们指出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构建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力度,二要保障系统建设与维护等经费,三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四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运行与管理机制,五要依托110联动机制先进的设施和网络化的一线应急骨干力量以提供应急处置的机制环境和资源空间,六要提高应急联动系统的技术水平[15]。这种模式能够建立一个以应急警务指挥系统为基础,集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为一体的高效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极其具有战略与实战参考价值。
(四)应急警务构建中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
朱恩涛认为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平台,在应急机制中具有龙头和枢纽作用,因此,要提高对公安指挥中心在应急机制中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公安指挥中心的财政投入,加快推进“三台合一”工作,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的工作水平[16]。
五、应急警务的创新研究
(一)应急警务研究的理论视角创新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视角,李国军指出在行动逻辑上应注重从全过程危机管理的角度看待应急警务,强调不应将应急警务视为孤立和被动的过程,而要注意发挥警察预防预警的能动作用;在制度设计上,应将应急警务归入政府危机管理范畴,明确应急警务职责,同时注意避免警察权在应急过程中被滥用与应急过程中矛盾的激化及危机的升级;在组织建构上,要着重研究性价比高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在应急技术上,要从情报、指挥、战术与训练等方面系统研究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技术措施,为技术辅助工作打好基础,力求以技术全面提升应急警务的整体成效[1]14-16。
(二)应急警务研究的实践视角创新
魏猛从应急警务中警察权扩张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由于突发性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破坏性等特点,而在紧急状态下有限的警察权与繁杂的报告程序等因素会致使参与危机处置的公安部门无法迅速平息事端与恢复社会治安秩序,所以,在应急警务中警察权的行使应与常态下警察权的行使有所不同,在一定原则下应该赋予公安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允许警察权的适度扩张[17]。另外,他论述了应急警务中警察权扩张的权限基础,说明了概括授权、程序简化及补充条款等应急警务中警察权扩张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了比例原则、法治原则、公共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等应急警务中警察权扩张的四项原则。
六、应急警务的研讨研究
2008年12月18日至20日,“‘2008’中国警察临战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根据刘阳怀的介绍[18],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公安学者与实战部门指挥员共计60余人,与会人员对当前本部门在应急警务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初步成果与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我国应急警务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其中论坛立足现阶段我国应急警务现状,从理论与实战维度对应急警务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第一,围绕警察临战机制从情报信息、应急指挥等方面展开讨论;第二,对人质危机谈判、治安清查战术方法等临战战术策略进行了总结;第三,分析了警察临战应急、指挥主体应急心理等心理现象与原因等;第四,重点围绕重特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从处置原则、战术等层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及其典型案例展开研讨;第五,讨论了关于网络安全应急、网络舆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应急警务。
综上所述,国内对应急警务的研究不断深入,现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应急警务的基础理论、内容、应急处置、构建、创新及研讨研究等方面,其中,有的学者通过与域外应急警务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极其创新而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构想。然而,在看到已取得的初步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应急警务理论研究的薄弱及其在指导实践工作中的不足。随着我国应急警务实践的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成熟,相信未来我国在应急警务领域定能实现跨越式的迅猛发展。
[1]李国军.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应急警务[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4).
[2]寇丽平.论应急警务的学科发展[A].宫志刚.治安学论丛(第6卷)[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265.
[3]赵志飞.中国应急警务理论的探索与创建——兼谈将“警察临战学”更名为“应急警务学”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4):5-8.
[4]郭太生,贾俊强.应急警务:从实践到理论的统一[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7.
[5]邵祖峰.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应急警务情报研判[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4):9-13.
[6]刘阳怀.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略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5):5-9.
[7]郑威.论应急警务中警察消极心理的表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3):54-58.
[8]刘阳怀.警察临战学视域中的警察应急能力建设—菲律宾马尼拉劫持人质事件的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1):5-11.
[9]王梅.反恐怖劫持应急指挥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1-82.
[10]李炳光,孙广晟.群体性事件应急警务指挥体系初步探究[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1,(5):90-93.
[11]金晞.由“蝴蝶效应”谈我国灾害危机警务管理[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2,(5):27-31.
[12]崔向前.重大铁道交通运输安全事件应急警务的基础理论完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51-154.
[13]龙波.公共危机背景下应急警务的构建与评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6):72-77.
[14]王大伟,贾迪.论创建中国特色的危机警务模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2):81-87.
[15]刘嘉,梁国明.浅谈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1):13-15.
[16]朱恩涛.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应急机制中的龙头和枢纽作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5):5-7.
[17]魏猛.浅议应急警务中警察权的扩张[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
[18]刘阳怀.繁荣应急警务研究履行平安建设职责—2008中国警察临战论坛综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5-8.
Summary of Emergency Policing in China
ZHU Li-wei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38)
Since the concept of emergency policing was put forward,Chines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departments of public security have been making further research on emergency policing’basic theories,basic content,disposal,construction,innovation and discussion.These studies have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greatly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in which ou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mergency policing is blank,and deeply establish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in future.
public security organ;emergency policing;summary
D631.1
A
2095-1140(2014)03-0040-07
(责任编辑:王道春)
2014-01-20
朱立伟(1987-),男,吉林通化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