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历史演进
2014-04-06杨昕
杨昕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历史演进
杨昕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921年至1949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与夺取阶段、1949年-1978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与主导阶段、1978年至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调适与巩固阶段。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科学而有效地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4.03.010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看,一部中国共产党建立及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在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经历了竞争与夺取、确立与主导、调适与巩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一、1921—1949: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与夺取
“一个阶级、政党或者社会集团要想获得政权或者巩固自己的统治,仅靠强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即取得文化领导权”[1](P134)。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夺取政权并进而实现党纲所确定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在与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竞争中夺取和赢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1.中国共产党竞争和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内与国际维度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时间,在发动和领导中国工人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和赢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既在国内层面又在国际层面同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理论观点展开了长期而艰巨的斗争与竞争,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
就国内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与夺取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方面是与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展开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这一时期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思想(如国家主义、戴季陶主义、中国法西斯主义)、代表日本帝国主义利益的侵华思想汉奸思想以及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各种政治思想,等等。第二个方面是与党内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和路线所展开的斗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和路线主要包括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另外,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同党内自由主义思想的斗争。
就国际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与夺取表现在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与指示上。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而且自二大起中国共产党就加入了共产国际并成为其领导下的一个支部,因而中国共产党在开展革命的过程中经常会接受来自共产国际的领导和指示。然而,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很多情况下是以俄国和苏联的革命经验来对中国革命发出指示,因而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中国革命陷入被动状态。因而,“如何对待马列主义、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又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现实问题”[2](P138)。在实际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理论勇气与政治智慧,遵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了与中国革命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相适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最终确立了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自主性支配地位。正如有学者在总结这段话语权博弈的历史时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外来的革命理论不可能解决中国革命的所有问题,革命理念的本土化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掌握党内话语权,才有可能减少外部力量对于党的影响,最终完成本土化的任务。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革命党,对执政党也十分重要。”[3]
2.中国共产党竞争和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据地区域及国统区方式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竞争和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上面临着新的形势,这个新的形势即要在由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建立的苏区、解放区(根据地区)和由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这两个不同的区域开展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与夺取。由于这两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权性质,因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地区竞争和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在根据地区,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策略”的方式来夺取和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而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则主要采取的是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来竞争和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根据地区,由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实际的政治领导权和社会管理权,因而具备采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方式来夺取和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所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方式,即是指有领导、有规划、系统性地对整个根据地区的共产党员、广大群众进行普遍而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与措施来加以实施和推进的:一是在中央成立专门的意识形态宣传机构,加强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中共一大时党的中央局就专门安排李达负责党的宣传鼓动工作。中共六大之后,中央宣传部就成为常设机构,承担起全国宣传教育工作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干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二是充分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4](P616-617)以此为指导,各根据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戏剧、歌谣、漫画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三是通过报刊、杂志和著作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在苏区、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等30多种报刊杂志,翻译、编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概论》等近百种马列经典著作和普及读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陆续出版发行了《解放日报》、《文艺战线》、《抗敌报》、《新华日报》等几百种报刊杂志,出版了多达数百万册的关于抗日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四是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在全党范围内系统地进行过多次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活动。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于1942开始并持续了三年时间的整风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通过这次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广大干部和党员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加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统一,为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国统区,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掌握实际的政治领
导权和社会管理权,因而多采取的是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来与国民党竞争与夺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所谓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就是为了吸引、赢得国统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认同与支持,在不具备直接通过政权组织机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的条件下,采取隐蔽性、渗透性的方式来竞争与夺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与方法:一是通过在国统区建立的文化统一战线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联盟,是国统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第一个文化舆论阵地。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中共吸收各方面爱国民主人士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统一战线组织,有力地扩大了中共政策主张的影响面。二是通过在国统区创办、领导或主导的报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由中共党员或地下党员领导的各种报刊组成报刊网络宣传党的政策主张。1937年12月和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争取到的具有合法地位的报刊,打破了国民党一党垄断舆论的局面,为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得了舆论阵地。有学者就指出,在国统区,“《新华日报》与《群众》周刊并肩作战,高举党的团结、抗战、进步的旗帜,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打击敌人,教育人民,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一条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新专制主义报刊相对立的进步新闻战线。它们的作用,被毛泽东、周恩来誉为‘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5]除了《新华日报》外,国统区还有一些思想进步或较为进步的报纸,如《大公报》、《前进日报》、《时代日报》、《新民报》等,大多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主办、掌握或影响的。
二、1949—1978: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与主导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多方面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整个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的确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误教训,值得总结和反思。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29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建构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的过程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贯穿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的前期。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和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党的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发展,有效地确立和保障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在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后,为了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充分考虑自身国情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一总路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的过渡理论有许多不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不同性质矛盾及其处理这些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中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当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中所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不仅仅限于这两项,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正是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取得,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个发展阶段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出现重大失误,给中国共产党意
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这一失误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实践中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这一阶段的思想理论建设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失误。第一个比较大的失误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这一总路线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和思路。它的提出和推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条总路线是在批评反冒进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相继发动了脱离实际、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后果,也给党自身的发展留下了隐患。第二个比较大的失误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批判中出现的过“左”的错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目的起初是为了解决农村、城市一些干部存在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贪污盗窃、经营管理混乱等问题。但是,由于在运动开展过程中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以致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运动后期又将重点转向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就为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批判运动,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随着批判运动的开展,许多学术、思想问题被当成阶级斗争问题加以批判,阶级斗争扩大化与绝对化在这里也不断蔓延,出现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它破坏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阻碍了文艺事业和学术工作的健康发展,伤害了许多党内外知识分子。第三个比较大的失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一种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与歪曲了的中国实际的结合,因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受了巨大挫折和失误。
需要指出的,虽然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重大失误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仍然保持着,不但与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相区别的毛泽东思想仍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仍然确立”[6](P50),因而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动摇,而且还为下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调适和巩固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提供了现实基础与政治前提。
三、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调适与巩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等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建设遭受重创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重新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了适应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与历史趋势,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话语权地位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即由完全主导型向相对主导型转变”[7]。正是这一调整和转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空间,逐步建构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现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1.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调适与巩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党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一极“左”意识形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中对这一极“左”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和清理,重新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构建了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框架。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所指导的文化大革命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这一极“左”意识形态指导的文化大革命实践极大地削
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很显然,如果不对这一极“左”意识形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批判和清理,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为此,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提出了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求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分开来,这就为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政治前提与思想基础。一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体系’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给全党提供了一个理解把握任何一位政治领袖和思想家思想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使许多棘手问题得以解决。”[8](P134)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号召全党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从而为构建新型意识形态找准了突破口。总体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一历史时期内,以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系统地建构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还对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非毛化”思潮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进行了批判和反击,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确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2.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调适与巩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西方发达国家将和平演变目标转向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艰难的历史局面。一方面,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苏东剧变的历史时机,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思潮,妄图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的影响下,国内在关于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争论,围绕改革开放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不绝于耳。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回到传统社会主义老路上去,各方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不断上演。可以说,这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党的十四大上,以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庄严的回答:“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肯定与确认,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理论与思想基础。总体而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这一历史时期内,以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这一时代课题,提出和建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得以继续巩固。
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还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三讲”教育,加强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抵制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确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3.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调适与巩固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信息网络化扑面而来、文化多元化强势冲击、社会阶层利益不断分化的历史背景下,以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文化思想领域中“左”、右两种思潮作出明确回应,重申、坚持并巩固了改革开放以来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
发展进程。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三千美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史环境之中。正是在此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争论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甚嚣尘上,围绕着“改革开放是否搞错了”这一论题,社会上存在的“左”、右两种思潮都试图夺取和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影响和主导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此,以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七大上坚定宣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就表明,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继续坚持、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性地位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总体而言,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这一历史时期内,以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进程中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在此过程中,针对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和平演变、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等手段和方式所进行的意识形态传播与渗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有力抵制,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确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整个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共产党科学而有效地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1]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赵淑梅.中共党内话语权的博弈:1927-1937——以“左”、右倾含义变化为中心的考察[J].长白学刊,2009,(6).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周定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在重庆争取舆论话语权的技巧(上)[J].新闻研究导刊,2010,(1).
[6]侯惠勤,姜迎春,吴波.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7]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J].今日中国论坛,2009,(5-6).
[8]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叶剑锋)
杨昕(1980—),男,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25
A
1671-7155(2014)03-0049-06
201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