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哲人”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初探

2014-04-06

关键词: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闫 艳

(1.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2.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人民的学者”。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涵盖面非常之广,创立并奋斗了近八十年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事业,成就卓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诗论家。

一、诗哲的才情

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①《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才情并茂的文章才能流传范围久远。作为诗人的钟敬文,似乎为文就是天赋异禀,每一篇每一句都是那么和谐优美,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语言才能。

其一,钟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动人的诗篇、散文、杂体文、传记等:他早期有《三朵花》(新诗,3人合集,1924)、《荔枝小品》(散文集,北新书局,1927)、《偶然草》(新诗集,1928)、《西湖漫拾》(散文集,北新书局,1929)、《海行日述》(散文集,1929)、《湖上散记》(散文集,明日书店,1930)、《海滨的二月》(新诗集,北新书局代售,1930)、《东南草》(新诗集,1939)、《未来的春》(新诗集,言行社,1940)、文革后复出又出版了《天风海涛室诗词钞》(诗词集,文从出版社,1982)、《钟敬文散文选集》(蔡清富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话说民间文化》(随笔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钟敬文散文》(杨哲编,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进入九十年代》(杂体文集,山西北岳出版社,1997),《雪泥鸿爪》(传记文集,杨利慧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等著作,乃是诗歌、散文界之佼佼者。

他的现代诗歌、散文大家地位也得到了文学界名流泰斗之充分肯定。郁达夫曾高度评价他的散文:“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之后武。”并希望他“多做些像《荔枝小品》、《西湖漫拾》里所曾露过头角的小品文”(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1935)。阿英也肯定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周作人散文的冲淡、隐逸之风格,不少篇章是“新文艺的小品中的优秀之作,这些优秀之作,是事实地帮助了周作人一流派的小品文运动的发展。”(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当代评论家林非视他为现代六十散文家之一,分析了他“从浅酌低吟,徘徊咏叹,到歌唱战斗和革命”的创作历程(林非:《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1979)。诗人陈敬容也在他主编的《中外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选评了钟敬文先生的《海滨的二月》,给予很高评价。(王一川《整体文化、民俗文化与修辞论诗学——钟敬文先生诗学阅读札记》[13]233)

其二,钟敬文先生的诗论也很精美,达到了很高的诗学理论造诣:《盲人摸象式的诗谈》(1928)、《鼓楼诗话》、《蜗庐诗谈》、《听雨楼诗话》、《天风海涛室诗话》、《天问室诗话》、《柳花集》(文艺短论集,1930)、《诗心》(格言体诗论集,1942)、《兰窗诗论集》(1993)、《芸香楼文艺论集》(1996)等则足以使宿主鼎立于诗论家之峰。

当代著名文论家王一川先生对钟敬文先生的《兰窗诗论集》也赞誉有加(王一川《整体文化、民俗文化与修辞论诗学——钟敬文先生诗学阅读札记》[13]232-248),认为诗学家的钟敬文当与梁启超、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齐名,为“中国现代诗学的一片清新动人风景”。他认为钟先生在诗学界被忽视与两个因素有关:钟敬文先生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吸引了公众视线以及散存文论几十年未及重印。随着1993年《兰窗诗论集》出版,人们终于可以一饱眼福领略先生优美诗论言语了。王一川先生如是评论道:“正像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意识到的那样,中国文化正进展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时刻:如果不吸取下层民间文化的优秀养分,用它去弥补或激活上层文化或精英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建成新的中华文化。这时,钟敬文的基于民间文化视野的独特诗学,就是值得重视的了。因此可以说,钟敬文不仅是一位民俗文化学家、诗人和散文家,而且同时也是具有独特理论建树的诗学家。这里的诗学不是指狭义的关于诗的学问,而是指广义的包括诗、小说和散文等在内的文学理论。钟敬文在他70年研究与教学生涯中,始终把诗学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有机一环加以探索,《兰窗诗论集》便是这种探索的一个结晶。由于他在文学体验、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打下了深深的个人印记,所以,他的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界体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风貌。……他的民间文艺学研究处处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般诗学走向,参与支撑了这一理论大厦并帮助形成其独特品格。”[13]234无疑,王一川先生的评价是相当客观的,也是即时的,对于学术界重新评价和研究钟敬文先生具有开拓视野的作用。钟先生的诗学观是延续一生的,所有学术思想都是在此整体诗学观视野下展开探讨与研究的。所以愚下认为,钟敬文先生首先是诗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诗性思维的,他的学术观是在此诗性哲思视域中展开的。

二、诗哲的宏大学术建构

钟敬文先生一生涉猎学科甚多,范围极广。早期投身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1934年4月至1936年7月负笈东渡日本求学于民俗学及民间文艺学,1935年12月发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命名,为本学科之鼻祖。1978年起草并呈交中国社科院和顾颉刚等人合签名的《建立民俗学及有关机构的倡议书》,标志着民俗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肇始[11]“自序”7-16。80年代受“文化热”影响,钟敬文先生就提出了“民俗文化学”新术语,收入《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1991年又发表《民俗文化学发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的演讲,1993年《新华文摘》转载,至此,民俗文化学学科框架也搭建起来了[8]“著者自序”1-8。

先生的视野开阔,纵横捭阖,驰骋有度。综观钟敬文先生的理论思想,是“整体文化”观,无论是诗学理论、民间文艺学理论、民俗学理论,都是纳入一个整体文化思想的。所以单向度研究作为诗人的钟敬文、作为民间文艺学家的钟敬文还是作为民俗学家、作为教育家的钟敬文,皆难以窥其全貌。

他的整体文化思想认为:文化由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构成,其中上层文化即精英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立场,封建文人即知识分子是为它服务的;而下层文化指民众文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审美观。后来他又分出市民阶层的通俗文化,成为上、中、下三层文化形式。他认为下层文化是上层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冲突、对抗和融合才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民族品味。

以往的文论思想都是以士大夫文人雅士骚客迁人为主导的,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劝百讽一”的歌唱大赋,也有偏安一隅远离政治中心的“士文化”。但大都视乡野村老的文化为粗卑之作,登不了大雅之堂。而钟敬文先生能立足于草根,独辟蹊径,提出三层文化说,指出“礼失而求诸野”(孔子语)①《论语·宪问》“礼失求诸野”,意思是在上层社会礼乐崩坏的时候,可以到郊外、到民间去寻求,民间有着丰厚的礼乐文化和道德积淀。,民间文化乃一切文化之源泉,无论内容、格式,文人总是一次又一次从民间汲取营养,模仿改造成为文人文学。如刘禹锡借鉴民歌体创建的“竹枝词”②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百度百科”,白居易向民间学习“白话”写作等。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文学是源自民众生活“活生态”的,从而不是无病呻吟、虚伪的上层贵族阶级文学。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口头性”)又使它成为一种动态的——“变异性”的文学,由于它的经世口头流传,“集体性”“匿名性”也成为它最主要的特征,加之民众没有版权概念,演唱艺人也不图什么“青史留名”,所以民间文学常常是数代人集体创作,从而“传承性”特征也凸现出来。著名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以民间文学为母本而由作者添料加工出来的。《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家庭小说”的模式,但《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具体身份如今仍然考据不清,是某作者笔名还是集体匿名?(像《荷马史诗》的“荷马争端”,“莎士比亚之谜”一样,都有专家学人怀疑是集体创作)据说也可能就是民间文学。

钟敬文先生自己认为,从1978-1990年代,“我在这时期的民间文艺学活动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有如下几点:一,对民间文艺学这门学科,在理论上,更加注意到指明它的学科特点和总体发展的问题。30年代中,我虽然曾经写作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的论文,但多年来对民间文学的考察往往多侧重于专题性的课题,对学科特点和它的总体性发展等问题,考虑比较少。在新时期,我对这些方面做了认真的探讨,并获得一些成果。这也许跟自己的年龄和学科多年发展的景况有关吧。二,关于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在新时期里,也有一定的反省和新的发展。过去一段时期,我跟学界同志一样,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这时期里,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和客观事实的启导,我对过去的学术思想做了比较认真的反思,并参酌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修正并提高了自己的一些思想认识。这就使我们这方面的活动跟上了世界的步伐,也更加接近真理。三,60年代前期,我在很不利的条件下,进行了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工作。我一连写了几篇这方面的论文,如《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等,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学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较长时间和相当人手去致力的。在新时期里,我没有忘记这种工作,继续写作了一些关于‘五四’时期及建国以后这方面活动的叙述和评论。我希望这种工作,今后学界能够继续做下去。四,这时期,我深感到我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两个人文学科,还很稚弱,必须加强有关机构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否则学科的发展是比较渺茫的。因此,我积极致力于这些方面的工作,如建立民俗学会,恢复民间文艺研究会,开办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讲习班,组织力量,编纂《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培养专业人才。这些活动,已经日见成效。当前这些学科在著述的量和质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五,促进这些学术的国际交流。……”[11]自序P18-20笔者认为钟先生说得非常中肯,对自己过去的缺点有清醒的认识,并力所能及地改正,为了追求真理,也正是心地纯真的诗人的本性所在。对于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先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付诸行动去完善它。而且,对于学科教育也提到日程上来,还有国际交流,不能不说这学科方方面面的事,先生都考虑到了。钟敬文先生终其一生都浸身于人生和学术的矛盾中苦苦求索,探寻真理。

三、诗哲的散化思维

学术散文不能说是钟先生的独创,但也可以说是先生在民间文艺学界独具特色的擅长文体,《话说民间文化》(随笔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杨利慧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都是学术水平很高而具有开创性的民间文化随笔杂谈。其他的学术论文集也都有诗化散文的影子。

当然钟敬文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学科建设方面,民间文艺学、民俗文化学、民俗学基本都视其为先驱。贪多求全,恐怕也是诗人气质与生俱来的特质。钟敬文先生的权威地位不容挑战,然而美玉微瑕,愚下窃以为,钟敬文先生由于诗人散化思维的特质,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部头专著问世。他主要出版物都是论文集,虽然也有独著教材,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专著,教材是并列式的,深入的科学专著应该是递进式的,唯有递进才能层层深入,寻求核心。钟先生的教材和论文集内容大多在一个层面上平列,甚至有重复拖沓现象。而且,有些小品文有诗性散文倾向,中间絮絮叨叨个人学术经历甚至生活经历,与纯学术理论关系不大。

钟敬文先生是民间文艺学的发轫者,1935年就写了《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提出建立民间文艺学为独立学科的思想。他说:“民间文艺的断片的、部分的理论方面的探究,可说是‘古已有之’的了。但它的研究的科学化,却还是很新近的事。把这种文化的事象,作为一个对象,而创设一种独立的系统的科学——民间文艺学,……我以为这种科学的建设,是不容许再迟缓了”[11]4。他又说:“民间文艺,原也是我们所谓‘文艺’的一种,它可以包含在所谓‘文艺’这概括的名义之下。但是,我们得知道,它和普通的文艺(文人的文艺、书本的文艺)是有着很不相同之处的。”[11]5“为了使关于它(民间文艺)的研究精密化、系统化,我们毫不客气地要为这种研究另创立一种独立的科学。”[11]7然后他讲了民间文艺学的特点、起源等问题。同样在该文中他又提到:“在民间文艺学(同样地在一般的文化科学)上,我们所用的方法尽管怎样地客观,但是,人们的思考,是不能够离开所属的社会而独立的。所以,民间文艺学研究的结果,大抵不能够像自然科学研究所得的那么客观……民间文艺学,是文化科学(也即是社会科学)的一种……民间文艺学,它的对象(民间文艺)主要地是作为社会的一种事象而处理的”。[11]13-14由是观之,钟敬文晚年的民俗学、文化学思想当年就在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中体现出来了!他认为民间文艺学是社会科学,就是扩大了疆界,朝民俗文化迈进了一步。陈泳超先生提出该文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不足,只是呼吁的倡议书而已。他说:“既然第二、三部分并无创见,第四部分又颇显游离,那么,该文最核心的部分,其实也只是一般谈论而已,没有特别的贡献。这样,它的价值就只有体现在第一、五部分,即对建立‘民间文艺学’的呼吁了”[20]229。我认为这也和先生的诗化、散文化风格有关。钟敬文先生在其他文章中又不断补充内容以丰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架构。这也和他思绪的零碎化有关,而不是在一个统一逻辑的贯通之下做文章,这正是他诗人气质的又一显性体现。所以我们看钟敬文先生的文章,应该采用诗性的眼光,整体观之,才能充分看出它的奥妙来,不能断章取义。

钟敬文先生在《把我国民间文艺学提高到新的水平》(1979)一文中说“民间文艺学,是研究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科学”。①原文该页脚注:民间文艺学一词,这里主要指关于民间文学的科学研究,在较广义的使用上,也兼及对它的收集、记录、编纂等科学的初步作业。[3]404,[11]30而他1935年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说民间文艺学“这种科学的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的一般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与说明。”[4]7,[11]9显示出学科定义的随机化,不断增补的特点。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在《建立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中,先生又提到民间文艺学包括“(A)原理研究……。(B)历史的探索和编述……。(C)评论工作……。及(D)方法论及资料学……”[11]19-20;[12]93-94几方面研究工作。个人陋见,这个概括也不是很全面的,至少还应该加上民间文艺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以及民间文学对外关系研究,即本学科与传播学、影响学的交叉(也可以看作民间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季羡林先生就写过一本书《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21])。

四、诗哲的非精深缺憾

钟敬文先生遭人诟病的是:扎实的高水平研究不足[22]280以及太过马克思主义了(陈泳超先生观点[20]230-232。笔者也基本认同。

其一,先生的学科面太宽,所以有些题目来不及作深入研究。比如顾颉刚先生之研究“孟姜女”专题比较深入,而钟敬文先生年轻时准备过深入研究“女娲”,后来其他题目太多而放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建国后,钟敬文仍想着这个心愿,甚至题目都想好了,叫《女娲考》,或作《从女娲神话看我国原始社会史》,也收集了不少材料,但因忙于各种事务,终于抽不出充裕的时间来着手。……但照我看来,从学科事业来说,钟敬文若能将这一准备多年的专著写成,为学绩薄弱的民间文艺学界矗立一根中流砥柱,用以媲美旁学、垂范后进、沾溉学科三、五十年,未必不是更有意义的选择。”[22]280钟敬文自己也说:“平心说,在文章本身成熟的程度上,我还比不上顾先生在二十年代中期所作的那篇《孟姜女故事研究》”。[9]44

其二,当时紧跟形势,《建立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中定义民间文艺学“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11]17;[12]91太过于马克思化而忽视了民间文化的“原生态”自然生成法则,的确又是一个问题。当代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曾提出“中国民间,藏污纳垢”②陈思和先生对民间有一个理解:民间具有自由自在品格;民间具有藏污纳垢的包容精神;民间具有与主流对峙的反叛精神。。周作人先生也曾专门研究民间猥亵歌谣[23]。民间文学有些东西,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所以全用马克思观点分析,未免失之。

其三,学术概念前后矛盾。陈泳超先生在《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之研究》中指出“钟敬文留给我们的最终印象是:以‘三大干流’而论,在民俗学或民俗文化学范畴内,指的是中、下层文化;而在民间文学范畴内,指的却只是下层文学。”[22]272

其四,在系统性方面,张紫晨先生的《民间文艺学原理》[24]就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加科学化。即就是刘守华先生[25-28]、董晓萍教授[29],虽然也算在钟敬文先生民间文艺学思想体系内,但系统性、理论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完善和超越。

其五,学科范围扩展上,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段宝林先生[30-32],发现了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表演理论”③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或称“美国表演学派”(American Performance-school),是当代美国民俗学界乃至世界民俗学领域最富影响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语言学理论等的影响下,随着民俗学自身从单纯关注文本到注重语境的方法论的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80至90年代上半期,其影响臻至顶峰。今天,它不仅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而且已广泛影响到民俗学以外的诸多学科领域,如人类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宗教研究、音乐、戏剧、话语研究、区域研究、讲演与大众传媒等等。——杨利慧《表演理论》,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中国化才有了依据和对象,这不能不说是对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的一大补充和更加完善之举。此外,万建中先生[33-34]的新著也比较有特色,功力深厚。以及早期的吴蓉章《民间文学理论基础》[35]、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36]、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37]、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38]、叶春生与施爱东的《民间文学概论》[39]、周作秋《民族民间文学原理》[40]都各有千秋,在细节丰富性上、理论系统性上,似乎对钟先生的不足有很大补充。另外,朱希祥、李晓华的《中国文艺民俗审美》[41]、陈勤建的《文艺民俗学》[42]、《文艺民俗学论文集》[43]在民俗审美方面也有学科拓展。新近出版的黄涛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44]也对学科有很大发展。孙正国痛惜民间文学失去文学性时说:“民间文学的传统理论是有缺陷的,尤其体裁论是一个无法整合的大杂烩,应该区别而重新划属,同时,面对网络时代与新的文学生产时代,民间文学应有新的定义,它必须能够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得以延续与演化,得以逐渐延伸而体系自明。”[45]48仍然,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中拓展了与精神分析相比较的民间文学研究方法论。[46]接董晓萍之后踵,毛巧晖的力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在注重民间文艺学哲学性思考方面也迈进了新的一步。[47]

其六,泛文化观淹没学科范围。1.民间文学研究范式:钟敬文先生《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摘要)一文中说“《歌谣》周刊《发刊词》上,明确指出了歌谣研究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学术的,一个是文艺的。所谓学术研究,就是指‘民俗学’。”[12]43-44刘锡诚先生在回顾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时也总结说,在民间文学学科内部大体上存在着文学研究和民俗研究这两种思潮或范式,两者几乎是并存或错落地发展的,相互之间既有对抗又有吸收。[48]7我国早期的民间文学研究者都是文学出身,所以强调文学性研究。后期随着民俗学者的广泛介入,使民间文学研究有了新发展。而钟敬文先生后期创立的“民俗文化学”,其实从引进“民俗学”开始,就对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观念淡漠了,他没有自觉意识到民间文学研究中两种范式是同时存在的。

2.“民俗文化学”取代“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他在《钟敬文与民俗文化学——访谈录》(马昌仪[8]274;[12]380)中说:“我们所说的中、下层文化,也就是民俗文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语言现象。就拿语言来说吧,语言本身是一种民俗现象,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有关系;它又是一种符号,一个载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民间文艺学不包括它。民俗学也太窄了,容纳不了。所以,我想给研究民俗文化的学科起个恰当的名字,就叫它‘民俗文化学’吧!”愚下认为,文化有文化学,语言有语言学,他说的其实是民俗学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现象,是民俗学和文化学、语言学交叉的部分,没有必要单独分出一个民俗文化学科来。如果这样,那么民俗女性学、民俗美学、民俗旅游学、甚至民俗交通学、民俗经济学、民俗政治学、民俗宗教学等等也可以成立了?他的概念其实就是将民俗学放在大文化语境中来研究。而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民间文艺学是人文科学,以目前的学科发展态势看来,取缔任一方都是不合适的。

同样在此文中,马昌仪女士在“飞出自己构筑的鸟巢”小标题下概括说“您(钟先生)的学术活动有一个特点,您的理论主张大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学术主张提出来以后,又反过来在实践中不断去修正它、阐释它、论证它,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8]279;[12]384是之,反反复复,徘徊迂迴,钟先生始终脱离不了诗性散化追求完美理想的窠臼,他的诗学观可谓一衣带水,终老不易。

五、结语

从诗歌、散文、诗论到民间文学再到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以及民俗文化学,钟敬文先生以他诗人的眼光构建心中诗意的理想。正如女娲用五彩石补天,他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色彩斑斓的天空。

先生乃是“上帝选民”①指上帝特别厚爱的人,天生条件极好的人。,享寿及百。这也是我们后学晚辈的幸运,学术界的幸运。日本学者小岛樱礼在《钟敬文先生的学问——通往世界民俗学的桥梁》一文中高度评价先生说:“钟先生是中国民俗学通往世界的很大的桥梁。人们常说,学问应该是造成人类幸福的东西。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幸福,我祝愿钟先生长寿再长寿!”[13]230-231

柏拉图如果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看到钟敬文先生也会承认他当初说错了,诗人也可以是哲人,“理想国”的建设者和拥有者。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寂静的天空,照亮了多少同人的心灵?他的谆谆善导像雨露,滋养了多少学术胚芽?

在寂静的深夜,翻阅钟敬文先生的诗论,可以怡情,足以养心。心境淡泊才能致远。

[1]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文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3]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 钟敬文.新的驿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 钟敬文.钟敬文教育及文化文存[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1.

[7] 钟敬文.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时代[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

[8]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 钟敬文.进入九十年代[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

[10] 钟敬文.民间文化讲演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1]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自选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2] 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 钟敬文.钟敬文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4]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6]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诗学及文艺论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7] 钟敬文.钟敬文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9]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文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0]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2]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3] 高有鹏.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4] 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25] 刘守华,巫瑞书,等.民间文学导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26]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7]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

[28]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9] 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0]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2]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3]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4] 万建中.新编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35] 吴蓉章.民间文学理论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6.

[36] 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12.

[37]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8] 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9] 叶春生,施爱东.民间文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0] 周作秋.民族民间文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1] 朱希祥,李晓华.中国文艺民俗审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42]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43]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44]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5] 孙正国.文学的生活遭遇——民间文学本体批评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6] 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7]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48]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论文艺学学科创新与地方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