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鄂西南恩施地区为例

2014-07-31李金容

关键词:恩施州恩施旅游业

李金容

(湖北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鄂西南恩施地区为例

李金容

(湖北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归纳法,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点,结合鄂西南恩施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实际,对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恩施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优势,提出恩施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恩施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一大分类,在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富于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体育活动为主体,吸引旅游者参与,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达到获得商业效益和文化推广的双重目的,使旅游者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感受民俗风情,体会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繁荣。因此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当前体育旅游的新思路。

一、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由该民族社会生活以外的人所进行的旅游行为,及其所引发的创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各种现象的总和。它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民族性和观赏性等四大属性,使旅游者在身心锻炼的同时,感受旅游地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产生消费行为,从而达到旅游创汇的最终目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点

相对一般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和体育性的特点,能够激发游客的参与动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大多数项目动作简单易学,适合不同的旅游个体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参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能够使旅游者得到身心锻炼,达到自我修复、调整和完善的目的,更加符合旅游活动中身心健康,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旅游理念。

三、恩施州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一)恩施州旅游业现状

近年来,恩施州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产业兴州”的龙头型产业来抓,进一步深化了“绿色繁荣、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恩施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恩施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表1 2008-2010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全州旅游整合收入大幅度上升,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发展予以了重视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制定了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例如:巴东县提出了“五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全社会大办旅游的决定》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突出以神农溪为主导的旅游业在全县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恩施市将现代工业、特色板块农业和旅游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由此可见,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这种思想意识的改变从根本上加快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二)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恩施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这里有美丽的神农溪、亚洲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世界探险胜地恩施大峡谷等地貌景观;长江、清江、酉水河、唐崖河和建南河等水系穿城而过,留存着七孔子崖葬和仙人洞崖葬等大量的崖葬遗迹;境内还有柳州城遗址、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多处土家族文化遗址,这些雄浑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为该地区的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2.人文资源优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6%,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等29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歌舞艺术、文化习俗、文物古迹的民族文化风俗极大地丰富了恩施州旅游资源。根据湖北省民委2013年8月份组织的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研统计,目前恩施州8大县市保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体分为竞赛、表演、游艺三大类,整理出来的有包括肉连响、摆手舞、傩戏、撒尔嗬等土家族特色项目在内的30余类,这些项目都具有浓郁的土苗民族风情,呈现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土苗文化特征,恩施地区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将成为恩施州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支柱,也将成为恩施地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

3.交通优势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省会迁都恩施,因此恩施州是湖北省省会城市以外的唯一一个具有空中交通的城市,现已开通直达武汉、重庆、成都、北京等城市的航班;陆地交通方面,建成了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有效的打破了一直制约恩施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的交通瓶颈。目前,我州的交通网络建设正在逐步加大,特别是恩施州内主要旅游景点的连接公路正在提档升级,交通建设的稳步发展为恩施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现状

(一)以民俗风情旅游和体育旅游服务业为主导

恩施州旅游资源丰富,有雄伟壮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境内国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极富特色,已开发有星斗山,七姊妹山等自然保护区;中国第二大石林——恩施梭布垭景区;纪念450年土司制度历史的恩施土司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农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坪坝营和腾龙洞、黄金洞、恩施大峡谷等堪称世界地质奇观的自然景区。人文景观方面开发的有咸丰的唐崖土司遗址、来凤的仙佛寺、利川的鱼木寨、大水井和许多其他的文化旅游资源等等。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恩施体育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它与传统的民族体育旅游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共同带动了恩施州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恩施的持续稳定发展。

表2 恩施州开发的特色旅游景点及民俗活动汇总表

(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恩施州国民经济的增长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对恩施州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恩施旅游发展方向的要求“在规划期内使恩施州成为华中地区最具成长型的民俗生态旅游基地,精心培育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且形象特色鲜明的“绿色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着力打造恩施清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具体就是围绕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土司城、清江闯滩、神农溪、坪坝营等旅游精品,整合全州旅游资源,辐射周边地区,逐步构架恩施旅游“T”型结构。“十二五”期末,全州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2万人次,其中20万人次海外游客,342万人次国内游客;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占全州GDP的7.5%,其中入境旅游创汇2500万美元,国内旅游总收入19.4亿元。[1]

表3 鄂西圈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情况表

五、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开发与发展思路

(一)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精品旅游路线

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独特,民族体育项目丰富,要把体育文化旅游路线作为主要开发路线。进一步加大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整合,加大与旅游景点的融合力度,开发具有土家族本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相关产业建设,积极打造恩施州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把恩施州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打造成对外宣传恩施的文化窗口。

(二)联合打造跨省市旅游,同时加强地区内的旅游线路建设

从地域上看,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东与宜昌交界,南临湖南湘西,西与黔江、万州区接壤,北靠神农架。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因此跨省市联合打造省市旅游是恩施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途径,可以开发恩施景点、三峡水利工程、神农溪、神农架旅游线,把恩施景点纳入"大三峡"旅游区。同时也要抓好州内支线旅游的建设,提高旅游品质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三)创造的健康环境,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改善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合理开发民族体育资源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协调好体育旅游产业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四)吸引多渠道投资,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造血功能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要走上市场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投入还需要更多的民间资本、企业、国外资金的投入和其他投资基金的加入,逐步形成成熟的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市场运作机制。因此,除了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外,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还需要积极的做好与市场的融合,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力争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谁投资,谁收益”的良好机制。

(五)培养专业人才,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专业人才是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恩施州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需要有体育旅游及其附属产业的专门人才进行科学开发和管理,打造恩施州体育旅游的品牌,成就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事业的进步。而专业人才的匮乏正是恩施州体育旅游业的瓶颈,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培养或引进专业人才使其与资源协调发展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1] 恩施州人民政府.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R].2012.

[2] 恩施州年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 韩红英.加快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5(12).

[4] 钟卫刚.构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

[5] 李卫国.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4).

[6] 邓凤莲,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和开发支持系统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责任编辑:毕 曼

2013-10-1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Q105);恩施州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鄂州科业[2012]13号)。

李金容(1980- ),湖北利川人,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体育。

G85

A

1004-941(2014)01-0150-03

猜你喜欢

恩施州恩施旅游业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恩施年俗——点路烛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