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
2014-04-05袁锦秀
袁锦秀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宝山200441)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
袁锦秀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宝山20044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用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5%。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好。
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治疗观察
笔者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8岁,平均55.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颈疼痛。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1992年年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取四神聪、颈夹脊、百会、风池,气血不足配足三里,痰瘀内阻配丰隆,肝肾不足配太溪。用华佗牌0.35mm×60mm无菌不锈钢毫针、BT701-1B电针仪。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常规消毒后,相应病变节段颈夹脊穴斜刺0.5~0.8寸,四神聪平刺0.3~0.5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百会平刺0.5~0.8寸。辨证选配足三里或丰隆或太溪,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各穴得气后,取百会与一侧风池,两侧颈夹脊各接电针,用连续波,输出频率和强度以能忍受为度,持续2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1]
显效: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或轻微,压痛、活动度、转颈、低头、仰头试验等体征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休息后可消失,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基本不受影响。有效:眩晕等症状改善,仍需进一步治
疗,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受一定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缓解,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受影响如前。
4 治疗结果
显效55例,占68.8%;有效21例,占26.2%;无效4例,占5.0%;总有效率95.0%。
未出现晕针、断针、滞针、血肿、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不良反应。
5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脑窍失养,髓脑不充所致。百会清利头目,止眩晕。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其前后两穴均在督脉的循行路线上,左右两穴则紧靠膀胱经,故针刺四神聪穴能调节一身之阳气,有醒脑健脑,宁心安神,通督补髓之作用。风池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升发阳经之气血,使上注于脑。颈夹脊穴位于颈项部督脉与膀胱经之间,与全身经络脏腑有着广泛联系,具有行气血、益阴阳、濡筋骨作用。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改善颈部微循环、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列症状得以缓解。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孙宇,陈其福.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014-05-26
R246.981.55
B
1004-2814(2014)10-09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