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观察
2014-04-05白冰超毕宇峰指导
白冰超,闫 隽,毕宇峰(指导)
(1.陕西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医疗处,陕西 西安710003)
我们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8岁,平均(45.3±16.7)岁;病程16天~3个月,平均1.8个月。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4.1±14.5)岁;病程16天~3个月,平均2个月。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发病16天~3个月之内,为恢复期。患侧面部活动仍欠灵活,患侧眼睑闭合无力,吃饭微夹食,鼓腮微漏气,饮水微漏水,伴有身困乏力、头晕等。患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患侧眼睛闭合不全,微露睛,示齿时口角及人中沟均向健侧歪斜,患侧翳风穴压痛(-)。
排除标准: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等。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针刺治疗。取阳白、攒竹、瞳子髎、太阳、睛明、四白、颧髎、迎香、地仓、水沟、承浆、夹承浆、口禾髎、下关、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血海(面部穴位取患侧,远端肢体穴位取双侧),穴位分为两组,每组主穴和配穴8~10个,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用平刺或斜刺0.5~1.0寸,采用中等或较强的刺激量,于地仓、颊车、阳白、攒竹等处加电针,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刺激,通电15min左右。合谷、足三里,用补法,血海用泻法,面部穴位均用平补平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日1次,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10次为一疗程。
治疗组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刺络拔罐前,加强解释介绍工作,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畏惧心理。患侧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等穴(每次选用2~3个穴位)用复合碘医用消毒棉签常规皮肤消毒,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穴位被刺部位,右手拇、食两指持毫针快速点刺数下,以局部有出血为度,再用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罐以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部位上,出血量以3~5mL为宜,5~10min后起罐后擦去血迹,再用酒精消毒,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2~3次。拔罐当天局部避水避风。
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大于等于95%。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说话或笑时微有歪斜,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75%~94%。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表情肌活动较前进步,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30%~74%。无效: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小于30%。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8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愈显率43.33%,总有效率93.33%。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
5 典型病例
闫某,女,26岁,2012年12月23日就诊。左侧口眼歪斜1月余,发病后曾于当地医院住院常规治疗1个月余,面部症状有所好转,但左侧面部活动仍欠灵活,左侧眼睑闭合无力,吃饭微夹食,鼓腮微漏气,饮水微漏水,身困乏力、头晕等。血压130/80mmHg,舌暗淡有瘀点,脉沉细涩。中医诊断为面瘫恢复期(气虚血瘀)。西医诊断为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治以益气活血通络。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20天痊愈。
6 讨 论
周围性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2]。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致[3]。面瘫恢复期正气亏虚、络脉瘀阻并存,因而治疗宜补益正气、活血祛瘀,扶正与祛邪并重。刺络拔罐具有解闭通结,逐淤化滞,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祛风止痛等多种作用。刺络即是络刺,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等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使毒邪随败血而出,瘀血去则新血生,经脉得以濡养。拔罐是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皮肤,而行气活血、舒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刺络拔罐时,由于血液的排出和局部的温热作用,可将侵袭到经络中的风寒湿邪驱除于体外,改善经络滞涩不畅,疏通筋膜肌肉的血液流注,祛除恶血,促使有害有毒物质的排出,使瘀滞之邪得以宣泄,局部气血得以运行、筋肉得以濡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其次,火罐内负压可以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剌激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进而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局部的营养与代谢,增强肌纤维收缩,消除炎症与水肿,从而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3]金泽,金载润,金亨镐,等.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