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配合治疗颈性头痛60例观察
2014-04-05王娟
王 娟
(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如东 226400)
近年来,笔者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颈性头痛60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8岁,平均52.2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10年。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9岁,平均52.6岁;病程1.5个月~21年,平均10.6年。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有局部或整个头痛,沉困闷胀,痛者居多,刺痛、烧灼痛者少。每年发作2~5次,每次持续2~4个月。发作时多呈持续性,或疼痛呈轻重交替发作,多兼有头晕、汗出乏力、肢冷、烦躁不安、耳鸣耳闷等。②体格检查: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或有后纵轴侧弯,刺突偏歪,棘突旁可有结节、条索、压痛点等。压痛明显并放射到头部或头痛减轻。③辅助检查:X线发现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纵轴侧弯,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有骨质增生[1]。
排除标准:①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等。②排除癫痫、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紧张性头痛、头面部神经痛等所致的头痛眩晕,排除眼、耳、鼻、喉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针刺治疗。主穴取天柱、百会、玉枕、申脉、后溪、颈夹脊,伴肩痛加秉风,伴手臂麻木加小海、支正,伴眩晕、耳鸣加风池、听宫,前头痛加阳白、上星、攒竹,后头痛加大杼、后顶,偏头痛加阳陵泉等。各穴均取双侧。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嘱其全身放松,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或1.5寸毫针在所选穴位上针刺头、颈部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即止,四肢远端穴位一般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对于年老体弱或特殊敏感者行平补平泻法,并留针2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要求酸麻胀重感向头颈部放射。每日1次,两周为一疗程。②中药治疗。用川芎茶调汤。川芎12g,薄荷(后下)6g,荆芥10g,细辛3g,防风6g,白芷12g,羌活6g,甘草3g。外感风寒头痛减薄荷用量,酌加苏叶10g、生姜6g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外感风热头痛加菊花6g,蔓荆子10g以疏散风热;外感风湿头痛加苍术10g,藁本10g以散风祛湿;头痛甚,宜重用川芎至20g,并酌加红花6g,全蝎3g,地龙10g等以活血祛瘀、搜风通络;伴恶心欲吐者加姜半夏10g,姜竹茹6g;目赤者加酒黄芩10g,木贼15g;失眠多梦者加远志15g,夜交藤3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腰痛者加牛膝20g,杜仲10g。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服时用清茶调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服。
对照组:用美洛昔康(扬子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207)7.5mg,日2次,饭后0.5h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5mg,睡前服用1次。
两组均治疗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治愈:头颈部疼痛、麻木消失或偶有不适,能够参加正常工作,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遇劳累、精神刺激有轻微隐痛,能参加一般工作,休息后勿需治疗,头痛即消除。无效:症状未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3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体 会
颈性头痛特点为前头部、顶枕部等处的胀痛、紧缩痛或沉重感,可向项背部或肩部放散,疼痛为持续性,常由于体位及气候变化、疲劳、兴奋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间隙变窄,横突间距离亦减少,使椎动脉屈曲而致血管腔狭窄。另外,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及椎间盘有侧方突出,可压迫椎动脉,当头颈部运动位置发生变化时,可使症状加重,甚至猝倒。
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休作无时,即为头风。外风宜散,故当疏散风邪。川芎茶调散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川芎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2],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性。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通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全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
颈性头痛每遇风寒而诱发,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或全头皆痛,其为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为劳累过度,损伤气血,劳伤筋骨经脉。太阳经脉痹阻,气血不畅,不通而痛。治疗当以疏调太阳,调和气血为法,取后溪、申脉、天柱、玉枕等太阳经诸穴施以泻法,意在祛邪通络、调和气血。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穴,善治头顶疼痛。颈夹脊位于项后相应椎间隙旁,其可祛风邪、利颈项,为治疗颈部疾患的有效穴位。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促进神经根、椎-基底动脉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而头痛得缓解或消除。
因此,用针刺与中药内服治疗颈性头痛,能改善症状,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8-289.
[2]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