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滥输液还得走多久某业内人士表示:大规模取消门诊输液现象难出现
2014-04-05许方霄
■本刊记者 许方霄
滥用药、滥输液是我国医药界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控制当前药物滥用的局面,继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做好2014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后,2014 年3 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在京城率先取消普通门诊输液。时隔半年多,航空总医院的门诊输液情况如何?与以前相较,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少了多少?北京其他医院的门诊输液情况又是怎样?大规模取消门诊输液的道路还有多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前往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及其周边的奥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尚未取消门诊输液的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进行实地调查。
航空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7.61%
在航空总医院门诊楼内,虽经一番寻找,但记者并未找到明确标有“输液区”或“输液大厅”字样的标识。在向咨询台的工作人员打听,并经几位医生证实后,记者得知航空总医院“现在除了儿科和急诊有输液区,普通门诊已经不允许输液了”。
于是,记者来到位于航空总医院1楼的急诊科,发现急诊内设有输液室和急诊留院观察室。唯一一间输液室的空间并不大,输液室内有3 位患者正在输液,几间留院观察室内的输液患者也是寥寥无几。来到2 楼后,记者发现可以输液的地方仅为“儿童输液区”。 该输液区可以容纳三四十人,有五六个孩子在家长的陪护下输着液。
经航空总医院医务人员介绍,记者得知航空总医院有明确规定:门诊(除儿科、急诊、麻醉外)医生不得开具静脉用药处方;门诊医生按照首诊负责制的要求,根据病情需要建议患者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输液或收入住院治疗,病情紧急的转急诊;急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审慎开具静脉输液,对输液患者做到一日一诊,每日一诊,密切关注输液疗效和反应;儿科静脉输液暂时保留,但对输液患儿做到一日关注输液疗效和反应;住院部医生同样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自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撤消了门诊输液室建制后,航空总医院日输液量由原来的300~400 人降到70~80 人,航空总医院药占比整体下降了3%,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5.3%降至7.61%,药品不良反应率下降了51%。航空总医院院长高国兰说:“虽然现在医院还保留了儿科输液,但是也只能开一天的量。”她表示,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儿科输液也有望取消。
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输液,会不会导致大量患者前往周边的社区医院输液?于是,记者前往航空总医院附近的奥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静悄悄的,没见多少患者的身影。顺着大厅的走道往里走,记者发现一间几十平方米的输液室里只有两位老人,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静静地输着液。
选择输液的多种理由
高国兰院长说,虽然输液是从西方引过来的,但是国外却没有输液室。相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都有门诊输液,而且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就医习惯。
记者来到与航空总医院等级相似的,从二级医院刚升为三级医院不久,但尚未取消门诊输液的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进行调查。大兴医院的输液大厅共设132 个座位,虽然时间刚过7 点半,但输液大厅内已经坐着近20 位正在输液和等待输液的患者。2 个小时后,大半个输液大厅被输液患者“占据”,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大多都是为了“保养心脏”和“疏通血管”。一位患者告诉记者:“现在人还不是很多,到11 月份和12 月份的时候,那人才多呢!输液大厅根本坐不开。”垂杨柳医院的输液室为两间相通的房间,共设70 个座位。从下午3 点半至4 点半,输液室内共有18 个患者前来输液。
一位因过敏来院就诊的女士说,身边也有过敏的朋友,输液后很快就好了。所以这次过敏后,她就直接来医院输液了。她又补充道:“刚开始,医生说给我开点口服药,但是为了好得快,我坚决要求医生给我输液。”无独有偶,一位发烧的患者向记者讲述他曲折的输液经历。“上午有点发烧,医生给我开了片剂,虽然我一再要求输液,但医生坚持让我先吃药。直到下午我还是没退烧,于是我再次到医院,要求医生必须给我输液。在输液的过程中,我就能感觉到烧退了。输液就是见效快!”
另一位嗓子发炎,正在输“头孢”的患者说:“‘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是我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怎么快怎么来吧。选择输液也是没办法。”在与正陪着孙子输液的李女士交谈后,记者得知李女士的孙子刚满3 岁,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基本每个月都会感冒。在记者问“孩子使用的是什么药”后,李女士迟疑了一下,说:“具体是什么药,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是些消炎的药吧。”她表示,因为孩子小,抵抗力不强,只有及时输液才能解决。“他上次感冒,只是时间拖得长了点,就引起发烧了。”另一位带着感冒的孙女来输液的女士同样表示,吃药的效果不好,耽误太长时间,这样会使病情更严重。她说:“孩子生病了,还是输液让人放心。”
正在输液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为了预防心脏出现问题,他们夫妻俩每年都会来医院几次,输一种叫“丹红”的营养药,保养心脏。当记者问起“是否认为输液对人体有危害”后,王先生说:“我输的主要就是营养药,能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啊?没什么危害。反而是那些口服药,通过胃会直接被人体吸收。与输液相比,我觉得口服用药的危害更大、更严重。”
在采访一位为了“疏通血管”而正在输液的李先生时,他向记者展示输液的“功劳”。“我手背上的血管以前都是瘪的,你看,现在都膨起来了,这样血管就不容易阻塞了。”李先生还说,“如果不是身体不舒服,谁没事整天往医院跑?谁也没有‘输液瘾’。输了液后很快就能感觉到效果,而且,这么多年了早就习惯输液了。”
一位牙疼的患者表示,她不是很明白“能口服就不注射”这些道理,“医生让输液就输液”。一位咳嗽的男士则在环顾身边其他正在输液的患者后,说:“有这么多人输液呢,应该没事。”
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都不清楚输液存在的风险,一部分患者认为口服药物比输液的危害更大。
输液就是为人体埋下颗不定时炸弹
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在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的最后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选择采用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静脉注射方式。而在我国,输液却是各医院内一处常见的、壮观的“风景”。
据航空总医院呼吸专家邹水兰医生介绍,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倘若输液器具不合格,消毒和配药时操作不规范,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座让病毒、病菌轻松进入人体的桥梁。她强调,即使消毒、操作都合格了,输液也存在着不溶性微粒残留体内的风险。
此外,某业内人士也明确指出,输液具有极高风险,在口服、肌肉注射和输液这三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最高,也最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而且大量的抗生素进入体内会带来抗生素耐药性。对于那些在输液过程中易残留在体内的不溶性微粒,这位业内人士还作出生动而形象的比喻:“这些微粒就像雪球一样,会在人体内到处滚动,而且越滚越大。它们长期蓄积在人体内的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并且不可能从人体内出来。而这个‘雪球’最终将导致心梗、血栓、肺动脉高压等高危疾病的发生。这也就相当于在人体内安装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曾有人戏言,多年后,各大广场上就再也看不到大爷、大妈们排着声势浩大的队伍,跳着欢快的广场舞的场景了,取而代之的将是无数轮椅在广场上四处转动的景象。同时,残疾人汽车也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遏制滥输液尚存诸多困难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 亿人口平均每人输液8 瓶,每年约有20 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2012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注射剂不良反应率高达56.7%。既然输液风险巨大,而且已经有医院率先取消普通门诊输液,是否可以认为不久后各大医院均有可能取消门诊输液,留存国内为时已久的滥输液不良习惯也将得以显著控制?对此,这位业内人士坦言,若要大规模取消门诊输液,遏制滥输液行为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一张‘大处方’的背后均有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支撑。”他说,由于医生的收入是与医院的利益挂钩的,因此,为了获得更多收入,部分医生还是会选择为患者开具静脉药物处方,因为它比口服用药获利更多。此外,为了提高销售量,药企也会提高医生的回扣率。
同时,这位业内人士还指出,要想真正减少滥输液现象,限制医生的权限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即使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也只是表明普通门诊的医生不能开具静脉用药处方,但是急诊科和住院部的医生还是有此权力的。虽然医院对急诊科和住院部的医生们有‘审慎开药’和‘合理用药’的要求,但这个‘审慎’和‘合理’的标准怎么界定?对这些拥有开具静脉用药权利的医生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是医生的医术水平还是其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位正在输液的患者则说:“这个(输液)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是禁止不了的。我个人觉得,要想让医生不开静脉用药,那只有一种办法,让静脉用药消失,不要出现在医院。”
在向大兴医院的医务人员询问“医院是否有取消门诊输液的打算”后,几名医务人员均表示“在医院内没听说过这个说法”。而在垂杨柳医院,当记者问及此问题时,咨询处的医务人员在回答“我们医院输不了液”后就不再搭理记者。
针对触目惊心的数据及当前医院的输液情况,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每家医院都有义务加强对静脉注射剂的监管,肩负起宣传输液危害的责任。正如妇产医院必须宣传母乳喂养一样,各医院也应该向患者宣传静脉注射存在的高风险,将中国百姓从根深蒂固的滥输液思想中解救出来,提高他们的安全用药意识,并能自觉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虽然当前叫停所有医院门诊输液的难度还很大,但是这种符合现代医学规律和医改方向的举措值得各医疗机构大力提倡,莫让一时的戏言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