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教会在定县的生计教育
2014-04-05高宁
高 宁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下称平教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于1926年选定定县为平民教育试验区。经充分讨论,平教会同仁认为平民教育应首先开展识字教育,随即开展农民文字教育的研究,并陆续成立了多所平民学校,普及识字教育。但是随着识字教育的推行,平教会发现定县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经济破产日趋严重。衣食不饱的农民显然不会关注平民教育。意识到这一情况,平教会于1929年设立了生计部推行生计教育。该部由农业经济学博士冯锐主持,主要负责农业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并建立合作组织,以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生活。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处于困顿中的农村得到恢复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为平民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拟对平教会的生计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研究。
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进农产质量
动植物品种的改良是生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平教会在改进定县农产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植物良种的改良与选育
平教会分别在定县城内、高头村与翟城村设立3大主要农场进行育种、园艺方面的改良。
棉花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定县主要输出农产品中占重要地位。经调查发现,定县的棉花不仅品种不好,产量也不高,但“从没有一个人替他们想法去改良,以致品质和收量,只有退化没有进化的”[1]。了解到这一情况,平教会便将高头村600亩的农场中的200亩用于棉花育种改良。到1932年,定县农场已育出“114号中棉”和“平教棉”两种优良品种。经试种发现“平教棉”具有“抵抗当地为害最烈的卷叶虫侵害的能力”[2]195,非常受当地棉农欢迎。1933年平教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研究,育成了脱字棉。经平教农场及农家几年的试验,成绩颇佳,其产量比旧有棉种增产40%[3]227。遂自1936年起,定县正式大面积推广脱字棉,“推广计26村,共11 473亩。收获后,农民因产量增加而多收入132 000余 元”[2]196,为定 县 人 们 的 生 计带 来 极 大利益。
平教会对定县主要农作物如谷子、小麦育种工作也十分重视。定县农场经过3年反复试验,培育出22号大谷,它的抗旱能力与抵抗黑穗病的能力都非常强,这样的种子,不仅可以省去除虫药的手续与费用,而且比定县普通谷子增产18%以上[4]411。两相比较,选种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平教会对于小麦种子的改良,先后育成了72号白皮麦和38号红皮麦。两个品种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强,且“产量较普通麦种增加20%和18%”[4]326。另外,各大农场还有高粱、玉蜀黍等试验,主要工作也是选种,如培育出的高粱品种3-3等。
在园艺方面,主要利用定县城内的农场。平教会迁到定县后先后进行过白菜改良、梨树整枝等的实验。据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显示,在定县农家经常食用的蔬菜中,白菜占到了很大比例[5]300。但是定县白菜产量低,多病虫害,平教会便利用城内的农场进行白菜品种及栽培方法的改良,以增加其抵抗力,增进产量。改良出的新品种白菜在相同管理条件下,“比普通品种每亩增加25%。病虫统计改良种占16%株,普通种占25.35%株”[4]327。梨树的整枝能够“促进果实产量,改良果实品质”[4]327,对比未整枝的梨树,增产24.3%[6]229,使得梨树更加便于管理采收及预防病虫害。另外,平教会还进行过葡萄栽培试验、黑豆骨粉利用等实验工作。
(二)动物品种的改良与引进
平教会在家畜家禽养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猪是定县农家常见的家畜,养猪的多少,对农民一年的收入影响很大。然而本地猪生长慢,个头小,产肉量少。平教会自1929年开始对猪种进行改良研究实验,他们认为“波支猪种,是世界上最好的猪种,并且是最大的猪种,最有名的猪种,它的血统非常的新”[7]。要增加本地猪的产肉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美国的纯种波支猪和本地母猪交配”[8],平教会遂在定县城内农场设改良猪舍20余所进行试验。其方法就是让纯种波支公猪与本地母猪交配,产生出第一代杂交改良猪种。然后平教会对纯种波支猪、本地猪和第一代杂交猪各2头,分别进行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第一代波支杂交猪,在同样饲养与管理条件之下,比本地猪多出肉18.6%[4]412。根据这一经验,平教会将此养猪法推广到了全县试验区。到1932年,定县某中等大小之村中波支杂交猪的数量达到了24头,占全村猪总量的1/5[5]634。1934年,第一代杂交改良猪推广到定县,已有15 959头[4]412。鉴于这一改良方法切实可行,河北省县政研究院决定拨款3 600元,购买波支猪种90头,推广全县,并计划两年之内完成。
养鸡是农村重要的副业之一。鸡种的改良与猪种改良类似,即将美国力行鸡与本地母鸡交配,繁殖出第一代杂交改良鸡。然后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对力行鸡、本地鸡和杂交鸡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发现,杂交改良鸡不仅产蛋多而且价钱合适。于是平教会决定推广杂交改良鸡。鸡舍、孵雏室也经数度改进,成效卓著。此外,平教会对定县乳羊、蜂等也进行了改良。
二、建立合作组织,活跃农村经济
平教会组织农民成立了各种合作组织,不仅避免了农民的高利借贷之痛苦,对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助社是合作组织的最初预备组织,是由定县以前的青苗会延续而来。每当棉花、小麦、谷子等成熟时,这些农作物的价格格外偏低,农民往往低价卖掉,深受其害。成立自助社后,农民入社不必缴纳股金,以资助自助社的名义,以棉麦等农产品,向仓库抵押,通融资金。自助社的成立避免了农民低价卖掉农作物所带来的损失。如1935年定县运往天津销售的棉花,达9 000石,每石棉可多售洋2元5角,即是向自助社抵押所带来的利益[9]15。金城银行、南开大学经济系、平民教育促进会及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在定县城区西李亲顾、东亭、明月店、清风店成立中心仓库5处,分仓库12处,从事抵押放贷[9]15。村民渐渐感到便利,纷纷要求成立自助社,到1933年全县共成立自助社多达300处[6]225。随着农民对于合作的逐渐明了,请求成立合作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平教会领导下的合作社,主要以“服务全村主要经济活动为目的”[4]270,它包括的范围较之于自助社更广,主要向社员提供在购买、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所需要的信贷,并设有可同时办理以上3项业务的机构。合作社拟分为村区县3级,即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然后联络各村成立区联合社,进而联合各区联合社成立县联合社。后在试验中发现,区联合社成立没有必要,遂改为村县2级。村合作社大部分以信用合作为主,如高头村的消费合作社,“直接向出产的地方,照原价买来,很便宜的卖出去,免去了商人在中间赚钱”[10],不仅减低了物价,而且节省了农民的时间买到了真实的货物。县联合社的职能主要是“执行全县合作行政及合作教育;经理全县各社之运销购买事宜;办理各村社之储蓄借款事项”[4]415。由此可知,县联合社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互助社也是合作组织的一种。定县的小陈村便设有生产学校互助社一所,是平民学校志趣相投的同学因生活所需组成。社员共10人,租地100亩共同工作,并经营轧花、织布、制造豆腐粉丝等副业,俨然是一个实现家庭社会化的新家庭。互助社内设总务、经理、农事、工艺、文化5组,各司其职[9]16。这种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村中有田产而无人力,或有人力而无田产者,均有相当大的调剂作用。互助社内因为利益平均,社员们不需要雇人监督,也可各尽所能,在平教会试行的合作社中较有价值。
三、加大推广力度,扩大普及范围
平教会在生计教育的训练推广上有一套自创的程序和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普及良种,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生计巡回学校和表证农家。
生计巡回学校的设立,目标是为训练农民关于农业经济的各项基本知识,并负推广责任,具体办法是“顺一年中时序的先后,在研究区内分区轮流巡回训练,传授切实的技术”[2]173,巡回学校中设教员1人助手1人,专门负责教育事宜,行政事项则由学生办理。学校课程以1年为单位,第一期在春季2、3月,为植物生产训练,如授以选种播种技术;第二期在夏季8、9月,为动物生产训练,如授以防除病虫,铲除莠苗,选择鸡种猪种等方法;第三期在冬季11、12、1、2月,为农村工艺及合作训练,如授以农场管理,家庭记账等方法。功课讲授完毕后,学校会让技术较熟练,热心而有地位的农家将所学技术逐一演示。如果有学术不精熟者,仍然由教员指导。其他农民看到巡回学校学生技术改良,生产增加,利益优厚,于是纷纷加入巡回训练学校学习。
平教会在农场上和巡回学校里进行的“一切改良方法叫农人都能亲见亲睹,然后他们才可以确信无疑”。但是平教会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农民,“若要普及全体农民,还需靠表证农家”[11]。“表证”是平教会“在推行某一良好制度或事物前的一项必须的预备工作”[2]193,即让农民亲眼看到科学选种科学种田的功效。表证农家一般挑选平民学校毕业生和热心的农家,让他们把平教会农场的成果表证给普通农民看,使一般农民了解如何选种,如何栽培,进而“推动全村接受各项设计的农民实际从事建设”[4]324,逐渐普及全体农家。因为表证的农家是诸多农户中的一家,他的生活环境和别的农家没有大的差别,他得到的利益别的农家也会争相效仿。如定县牛村农民刘玉田选种的小麦“定县刘玉田号”,牛村农民吴雨的鸡种改良工作,水磨屯农民李士秀的谷子选种,东里元农民孙育德的棉花选种等,成绩斐然,是表证农家工作成功的几个典型例子。平教会运用的表证农家这一方法,不仅“是普及农业科学推广事业的前锋”,而且“是历史上农业改良的首倡者”,“是真正的社会服务者”[12]。
此外,除了生计巡回学校和表证农家,举办农产展览会也是非常直观有效的推广方法。农民通过观看比较,对于品种的优劣便不难判定。参加展出的农民往往来自农户熟悉的村镇,他们的经验更容易为农民接受和效仿。“庙会是中国自由传播信息的方法”[4]157,1927年秋天,平教会就利用定县庙会示范了农场的研究结果。庙会上汇集了甜瓜、小麦、小米、猪、鸡等农产品,还展示了新型水轮、播种机和犁等农业用具。参加庙会的有4万人之多,“是中国迄今最大的农村庙会”[4]158。平教会还利用农闲开展各种农产展览会。如1927年12月,平教会在定县全区开农产展览会,“参观者有五万余人,各村送来农产,农具,畜牧,工艺,及各种农业图表,凡数千余种”[13]。1929年12月,平教会的生计教育科在定县大道观也举行了一场农业科学的演讲会,分别进行了“改良定县的猪种”、“重要庄稼的选种”、“利用力行鸡来改良定县的本地鸡”、“瑞士乳羊”、“养蜂常识”、“驱除病虫害的方法及改良农具的方法”及“什么是表证农家”的演讲[14]。其间平教会同仁放映幻灯片、电影等,寓教于乐,不仅推广了良种扩大了推广范围,而且丰富了乡民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平教会在定县进行的生计教育,其目的“是为增高农民收入,间接提高其生活程度”[4]P566,虽然受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及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平教会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以推广优良品种来说,其经济效益就十分明显。据统计,平教会在定县推广的优良麦种每亩增产18%~20%,棉花增产56%,稻增产18%以上,白菜增产25%,梨树增产24.3%,猪每头多产肉18.6%,鸡每只每年多产蛋60~90个[4]P411-412。另外,如防治病虫害、推广新式农具、化肥的应用、植树造林等改良农业的措施,对于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进步,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平教会在定县进行的生计教育,其方法“不是探索中国农民耕作的最现代的方法,而是探索现代科学和经验的实际应用”[4]P155。中国农民的贫困意味着他们在许多年里必须仍就使用那些农具、习俗和经验,平教会的任务就是采用中国农民力所能及的改良方法,使这些工具、习俗和经验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比如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由美国引进的力行鸡比杂交改良鸡产蛋多,但是考虑到引进力行鸡价格较贵,相比之下杂交改良鸡成为平教会推广的首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教会的这种农业改良方法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平教会在定县进行的生计教育,不仅使农民了解了诸多农作物种植培育的方法和家禽家畜饲养与管理的知识,也使他们了解了合作组织的利益,使定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为平民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蒋淑舊.平教总会普及农业科学研究场改良直隶定县棉花的方针[N].农民报,1927-02-11(3).
[2]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湖南岳麓书社,2001.
[3]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戴建兵,王晨.抗战前河北外来物种引进浅析(1912-1937)[J].民国档案,2012,(3):79-84.
[8]梁正国.改良定县猪种的实验[N].农民报,1931-10-17(7).
[9]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调查团.调查乡村建设纪要[M].武昌:汉口国华印刷公司,1935.
[10]高头村双平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是怎么一回事[N].农民报,1932-01-09(4).
[1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华北试验区普及农业科学股推广系.什么是表证农家[N].农民报,1928-03-01(2).
[1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华北试验区普及农业科学股推广系.什么是表证农家[N].农民报,1928-03-11(2).
[13]华北试验区事务处.华北试验区三年来大事记[N].农民报,1929-04-11(3).
[14]韩桐.定县农业科学演讲会纪事[N].农民报,1930-12-21(7),1930-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