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实录 《拿来主义》的坏逻辑

2014-04-04黄玉峰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脑髓糟粕

文_黄玉峰

课堂实录 《拿来主义》的坏逻辑

文_黄玉峰

史料里面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如果鲁迅仅仅提供这个观点,那就没有任何新思想。

一、去芜存精不是新东西

黄玉峰老师(以下简称师):

今天我们上的课文,是鲁迅非常有名的杂文《拿来主义》。

大家刚才看了一遍,我把文章再读一遍。

请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文章里只要你留一段话,你留哪一段?

(教师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提的问题,如果文章里只要你留一段话,你留哪一段?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一:我觉得要我选择的话,是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为什么要留这一段?

生:因为这一段表达了作者的核心意思。

师:那么,你说说看,用你自己的话说,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一:对外国的东西,要辨别以后再拿给自己用,分出好坏,要辨别其精华和糟粕。

师:简单地说,他提供了怎样的思想?

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但是这个观点不是鲁迅首先提出的,很久以前就有了,我们看看。(展示PPT)

《四库全书》:“苟汰其芜杂,存其菁英。”

刘知几《史通·直书》:“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时有获宝。”

司马光《书〈心经〉后赠绍鉴》:“盖尝遍观佛书,取其精粹而排其糟粕耳。”

《文心雕龙》:“权衡损益,斟酌浓淡。”

苏轼:“博观而约取。”“凡物皆有可观。”

严复《天演论》:“西人强者兵,所以强者不在兵。”

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吸收改造外来文化最成功者,莫过于宋明新儒学对佛教的扬弃。“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与佛教之宗传,合而为一。此先儒爱国济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谅者也。”

师:我们不再列举了。史料里面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如果鲁迅仅仅提供这个观点,那就没有任何新思想。如果没有新思想,那这篇文章也就没什么价值了!《拿来主义》一定不仅仅是因为说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得到如此推崇,到底是因为提供了什么新东西?

二、逻辑上的问题很多

师:现在我们先回过头将这篇文章的思路理一下,看它怎样写下来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鲁迅从“闭关”开始讲,“闭关”碰壁了,中国才打开门户。打开之后,先“送去”,我们看看第一段说的“送去”什么?“单就学艺来说”,这个界定很重要,也就是说本文是集中讨论文艺的。送去文艺的东西,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古董,第二书画,第三件梅兰芳的戏曲。

大家想一想,这样“送去”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应该批判?

生二:我觉得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

师:为什么?

生二:这是文化交流,对我们自己也没有坏处。并没有“送给人家”。

师:说得好!文化上的送去,与物质的送去不一样。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种文化交流是没问题的。我们今天不是一直在“送去”吗?1999年是中法文化年,2005年是中俄文化年,2010年是中意文化年,2011年是中澳文化年,我们现在还有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鲁迅对此进行讽刺似乎没有道理。

师:好,我们看接下来第三段讲什么?

生三:送去煤。

师:对,如果说,前面说的是送去精神的东西,那么,这里是说送去物质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里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自相矛盾?

师:我请大家星期天回去看看形式逻辑,各位看了没有?议论文是说理的,逻辑对我们理解议论文很重要。现在我们睁开逻辑的眼来看看这篇文章。何谓逻辑思维呢?遵循形式逻辑思维的规则叫逻辑思维。它必须遵循这样几条:

对象是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

前后是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

是有条理的,有充足理由的。

换言之,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前面说的“这个什么”,后来又变成说“那个什么”。保证话题和言说对象的同一性。

徒步徽杭古道

请注意这里,“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篇文章鲁迅特别强调的是“单是学艺”上的“送去”和“拿来”,包括最后他说的“新文艺”,都是指文化上的东西。

但是后来他却举了个送煤的例子,这是物质的例子,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

生四:这与前面讲文化是两件事情。

师:我们说了,如果遵循逻辑的话,前面讲文化,后面也应该讲文化,但是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来看,他先讲尼采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去获取,最后死了。我们不去讨论尼采到底是怎么死的,按记载尼采是1900年中风死的。他确实精神有病,但他的死并不是因为他“自诩是太阳”。

接下来文章又说:中国“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你们觉得这能作为论据吗?论据需要什么条件?

生五:我觉得论据应该围绕论点展开,论点是在谈文艺。

师:对,也就是说他讲了个不相干的事情来作为论据。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注意一下,他这个论据不是现存的事实,而是他假设的。严格来说这个东西不能够作论据的。你看“有人说”,是假设的,也许有人只是为了说明中国地大物博,并没有说我们要把煤送出去的。所以用这个论据来证明,理由是不充足的。事实是虚构的。

我介绍给大家一个理论,叫做“滑坡理论”。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要反对安乐死,他就说:如果安乐死,子女就会害死他们的父母亲。再比方说他要反对考试改革,就说一旦改革肯定会造成很多不公正。反正就是按着他自己的思路不断滑坡。鲁迅就是按照这种逻辑来演绎的,并且在这虚假的证据上,顺着滑坡,描绘了一幅很可怕的佳节大典子孙乞讨图。这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

我们看一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往下看,请读。

生:(朗读)“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

师:这里出现“所以”,是“果”,那么前面一定有“因”,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前面的“因”是:因为闭关,因为送去,因为送来,所以我们要拿来。这个因为与所以的因果关系是不是成立?

生:(齐声)不成立。

师:好。这叫推(导)不出。我们再往下看。接下来鲁迅用了一个大房子作类比。请大家看看这段话里的句子与上面有没有矛盾。

生六:我觉得,“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与“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之间有矛盾。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根本不要用脑髓。

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和放出眼光,用脑髓拿,前后矛盾,这个地方违反了矛盾律。矛盾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时间里面的判断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能同时肯定。

另外,还有什么不对劲的?

生七:这里他举的例子是大宅子,讲外来文化、西洋文化时。

师:那大宅子指的是什么?

生七:传统文化。

师:对,他这里讲的是传统文化,又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就是A就是A,要讲现代西方文化就讲西方文化,要讲中国文化就讲中国文化。在思维过程当中保证对象概念过程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前面是说什么后面也要说什么,前面说这个,后面不能说那个,这是同一律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师:不错,请大家把最后一段再齐声读一下。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不是大破大立,是破而不立

师:现在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刚刚谈的,鲁迅写这篇文章有很多违反逻辑的地方,但是又有他很热情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有精华的地方,又有有问题的地方。鲁迅怎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前面与后面不相同的,矛盾的,不统一的东西?

刚才我们曾说到,如果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前面一大部分可以删掉。那么,前面的部分真的可以删去吗?鲁迅的重点是放在前面还是后面?鲁迅是因为什么而写这篇文章的?

他是光想着分析清楚“文艺中的拿来主义”这个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动因?

生:……

师:我说,他的写作目的是前面的那些东西。

大家对历史了解得不多,可能较难回答这个问题。鲁迅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展示PPT)

“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我所想到的、所要说的,无论是浅薄的、无论是偏激的,都要用笔写出来来表达我的愤闷。”

好吧,现在我们站在鲁迅的角度,再来看这篇文章!

鲁迅曾为自己的文章的逻辑问题做了辩护。(展示PPT)

“人们每当批评文章的时候,凡是国文教员式的人大概是着眼于通与不通,中学生杂志还为此设立了病院。然而作中国文是很不容易通的,高手如太史公司马迁,倘将他的文章推敲起来,无论从方法修辞的一种立场去看,都可以发现不通的处所。”

现在,站在鲁迅的角度,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下来的?

首先,闭关主义碰壁——变成送去主义——可送去主义也不好——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不好。那怎么办呢?于是鲁迅设想,假如有人要反驳我,现在不是也有“奖赏”吗?也有“送来”吗?那不好吗?

于是鲁迅说,这不是“抛来”,这是“送来”,这是“抛给”,不是“拿来”——而我们要“拿来”。

那么什么是拿来呢?拿来就是“占有”和“挑选”。

那么什么是“占有”和“挑选”呢?就是要分别对待。如此的话,关键是要沉着、勇猛、辨别、不私——最终的目的是成为新人,成就新文艺——这是鲁迅的思路。

所以在鲁迅说来,这篇杂文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不必全盘否定!

鲁迅所言的“新文艺”是什么,他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研究。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是大破大立,但是我们看到他破的对象是很明确的:梅兰芳、刘海粟的对外交流,煤的输出,甚至还有他看不惯的娶富家女的有钱人。但是,立的对象其实并不明确。到底是传统文化,还是西洋文化?哪些算是鸦片、姨太太,哪些算是有营养的鱼翅和白菜?这些都没说。“立”的部分看起来很感人,但是远没有“破”的部分实在。所以这篇文章实际起到的作用不是大破大立,是破而不立。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脑髓糟粕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爱情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