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猗吉家营地台戏抄本考述

2014-04-04

关键词:抄本剧目小说

刘 霄

(1.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临猗吉家营地台戏抄本考述

刘 霄

(1.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吉家营地台戏表演形式古朴、原始,音乐唱腔简单、独特,并且还伴有相应的仪式程序;本文从地台戏手抄本入手,结合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对抄本的外观形制、剧情梗概、故事本源、创编手段、剧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证与研究。

地台戏;抄本;程式化;祭祀;仪式

地台戏又称故事戏,流传于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因其场面不在舞台,而是以“龙虎旗”“圈地”或者“划地”演出,且依附于上元节“闹社户”的迎神赛社活动,故本地人又亲切地称之为“地台子”或“闹故事”。地台戏现存抄本3种,共记录戏目34出,大部分是反映历代征战兴废的题材,以隋唐五代故事居多,还有少数先秦戏、三国戏等。

一、抄本形制及保存情况

地台戏现存三个抄本,均以纸张背面抄写,单页双折,麻线装钉,用蓝色、黄色、格子粗麻布包装,封面无字。

蓝皮抄本长25cm,宽23cm,厚2.8cm,麻线装订,宣纸对折,背面有临摹字迹,竖行楷书墨笔抄写,纸张受损较为严重,字迹清晰,但有缺失,每面16-18行不等,每行20-25字不等,无句读,舞台提示简单,大部分剧目上方用红纸粘贴标明,红纸上亦写有剧名,共计28出剧目;黄皮抄本长30cm,宽28cm,厚3cm,麻纸对折,折处亦标有剧名。纸张背面印有蓝色制式表格,表格竖栏中印有“姓名”、“地等”、“亩数”、“每亩应征粮额数”、“共应完银米两石数”等条目,横格“地等”一栏中分“军中”、“军坡”、“民中”、“民全”、“民花”等级别,每一等级下记录地亩数,并且在每一面个人相应的地等亩数栏下加盖有“吃粮证”的小篆印章,所有字迹均为繁体书写,疑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土地改革时期的遗物。戏文用正楷墨笔抄写,保存完好,共70页,140面,每面10-13行不等,每行20-23字不等,句读清晰,标目、补漏较为详备,抄写30出剧目,山西大学姚宝瑄教授曾以此抄本为准加以整理、补校;格子抄本长27cm,宽26cm,厚3cm,麻线装订,草纸对折,折处磨损严重,字迹缺失,纸张背面乃商人入股账簿。戏文用正楷墨笔抄写,圈点、标目、改错、补漏则用朱笔,共67页,134面,每面10-12行不等,每行21-23字不等,抄写26出剧目。三种抄本中均缺《破方腊》一剧,现已由吉生杰、吉忠民(抄本持有人)父子凭借记忆整理出来,并加以排练,恢复演出。各抄本虽然在外观形式、剧目数量、标目圈点等方面有所出入,但是戏文内容并无甚差别,大部分以反映明代以前的军事战争题材为主,武打场面火爆,鲜见女性。剧目按照事件发生的历史朝代可以分为:

(一)先秦故事5种《:反五关》、《九龙柱》、《匕首剑》、《清河桥》、《马陵道》;

(二)东汉故事1种《:草桥关》;

(三)三国故事3种《:水战》、《截江救主》、《磐河》;

(四)隋唐故事11种《:临潼山》、《尉迟洗马》、《斩雄信》、《取洛川》、《雁塔寺》、《访白袍》、《薛魁上坟》、《火龙塔》、《彩仙桥》、《白鹿原》、《界牌关》;

(五)五代故事4种《:雅观楼》、《上院驿》、《苟家滩》、《马踏五营》;

(六)宋代故事2种《:三打祝家庄》、《破方腊》;

(七)元末明初明故事3种《:破宁国》、《铁石桥》、《串龙珠》;

(八)清代故事1种《:月明楼》;

此外,还有神魔剧《收魔家四将》、《降火龙》,朝代不明的家庭生活小戏《亲家母打架》和残剧《土地堂》。

抄本一直由“故事会”保管,故事会是吉家营村民为了组织、排演地台戏而成立的民间社团,一般在农历新年后组建,设有会长——“故事头”,全权负责本年度的演出活动。上世纪40年代末,戏箱破旧不堪,时任会长的吉生杰(吉忠民的父亲)召集十二位故事会成员商议,最后由各家出粮贰石贰斗到西安城隍庙商店购置新戏箱,抄本此后便与戏箱一并归故事会保管。上世纪60年代“文革”开始,村东村西两社分裂,故事会、戏箱、剧本被列入“四旧”,戏箱、剧本收归大队,故事会解散。吉生杰、吉忠民父子在时任村支部书记吉学武的帮助下,偷偷从戏箱中取出剧本,抄写保存。吉生杰过世后,吉忠民熟记唱词,并将抄本藏于房屋顶棚,才使其留世。拨乱反正后,故事会重新成立,吉忠民被选为会长,长期负责教授、排演地台戏,抄本一直由其保存。

二、剧目内容及其故事考源

《洗马》剧写李渊命尉迟恭在御果园重新演示赤身洗马、单鞭夺槊救主之事。抄本中的故事情节来源于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第57回,剧本将“王云”写成“王允”,并且增加了杀死建成、元吉“玄武门之变”中的内容,结尾以高祖赦罪、追封敬德、传位世民这样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形式收场。可见,抄本并非忠实于原著,而是经过传抄者的重新改编。

《取洛川》剧写罗成战苏烈之事。故事情节主要是由民间演出艺人根据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编纂添加而成,抄本围绕争夺洛川展开,增添了罗春回秦王处请救兵、罗成与尉迟恭杀败苏烈进入洛川等关目,剧中没有罗春劝罗成还乡的情节,并且将罗成“马陷淤泥被乱箭射杀”改为“君臣同进洛川”的大团圆喜剧结局。

《雁塔寺》剧写唐王雁塔寺祭灵遭太师围困,赵宗、段秀实、马君武护驾解围之事。故事情节主要取自梆子戏传统剧目《唐明皇祭灵》,剧本中人物姓名多有错误,大概是民间艺人借名模仿而作。

《访白袍》剧写尉迟恭月下访贤,薛仁贵淤泥河救驾之事。故事梗概源于清乾隆年间演义小说《说唐后传》(又称《薛仁贵征东》)相关章节,剧中人名、地名又与小说有别。

《临潼山》剧写李渊临潼山遭杨广截杀,得秦琼相助脱险的故事。主要情节取材于小说《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抄本从李渊携带家眷返太原途中遭截杀写起,到秦琼助李渊打败杨广止,其中劝杀二将和秦琼射红蛛救青龙的唱词与梆子剧颇为相似,应为改编作品。

《白鹿原》剧写何隋假扮小王替主赴死事。故事情节取自秦腔同名剧目,今有陕西艺术研究所陶隆富口述抄录本存世。剧情与传统剧码相似,只是人物姓名多有错误,应为民间艺人仿名而作。

《斩雄信》剧写瓦岗寨众兄弟生祭单通之事。抄本情节取材于小说《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作品从尉迟恭擒单雄信写起,情节与传统剧目相似,其中单雄信与李世民、徐绩、罗成、程咬金对话的唱词与京剧《锁五龙》大致略同,可见两剧之间有交流关系。

《火龙塔》剧写薛丁山用穿云箭破敌将邹来泰的火龙塔解除唐军围困之事。故事取材于小说《说唐三传》第34、35回内容,情节明显经过民间艺人改编,与小说原文不符,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彩仙桥》剧写订帅西征救父之事。故事取材于小说《秦英征西》,又将梆子同名剧连台本戏第三本《锁阳关》中的内容移植入剧,且剧中人名、地名多有误,似为民间改本。

《界牌关》剧写征西途中的三场战事,其中罗通盘肠战王伯超描写较为详细。抄本故事源于小说《薛丁山征西》,剧中人名、地名与小说有别,界牌关战王伯超的情节与梆子戏传统剧目《盘肠战》基本相同。

《薛魁上坟》剧写薛蛟、薛葵清明祭祖相识,伙同薛刚擒杀奸贼张泰之事,故事取材于梆子戏《薛刚反唐》,剧情有异,剧中人物名称多有错误,概为艺人仿名创编。

《苟家滩》剧写王彦章攻克高平关枪杀高思继,后被诸藩王困于苟家滩,兵败自杀之事。剧情源于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第42回,剧中人物、地名多为同音错字,且戏文开始处增加了攻打高平关作为铺垫,似为民间艺人根据同名剧作改编而成。

《上元驿》剧写李克用部下护主逃脱朱温追杀之事。本事见于新旧《五代史》中的“上源驿事件”,故事情节取材于小说《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史演义》,剧情与同名梆子戏相似,是民间艺人改编。

《雅观楼》剧写李存孝与朱温打赌夺印之事。故事情节取材于金元杂剧《压关楼叠挂午时牌》以及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剧情与同名梆子戏相似,具体细节又有差别,是艺人改编加工而成。

《马踏五营》剧演火山王杨滚归附赵匡胤之事。故事情节与同州梆子《马踏五营》基本相似,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们尚武崇功、安身立命的社会心态。

《马陵道》剧写孙膑诱庞涓入马陵道射杀之事。本事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抄本故事依据史实编纂,与小说《东周列国志》相关情节更为接近。

《清河桥》剧写楚鬬越椒清河桥比箭被射杀的故事。本事见于《左传·宣公四年》,抄本故事出自小说《东周列国志》,剧中岳福霸返乡路遇猛虎,猎人养由基打虎救人被招为婿的情节与史实、小说均不符,应为民间传说或艺人杜撰。

《匕首剑》剧写荆轲刺秦之事。本事见于《战国策·卷31》[3]和《史记·刺客列传》,抄本中的故事情节则源于小说《东周列国志》,与传统梆子剧码相同。

《水战》剧写关羽水淹曹营擒庞德之事。本事见于《三国志·卷36·蜀书六》,抄本故事取自小说《三国演义》第74回,剧情简略、模糊,事件因果、时间地点、具体过程都没有交代清楚,大抵出自艺人改编。

《截江救主》剧写赵云截江夺斗之事。本事见于《三国志·卷36·蜀书六》,[5]抄本故事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第61回,剧情与小说略同,只是将张昭之计错按到周瑜身上,孙尚香写为“孙金莲”。

《磐河》剧写赵云退敌救公孙瓒之事。抄本故事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回,剧情与小说大致相同,人物姓名多为同音错字,且将“鞠义杀公孙越”改为“颜良、文丑射杀”。

《破宁国》剧写朱元璋攻破宁国府计收朱亮祖事。宁国战役始见于《明史·列传第二十》,抄本内容与同名梆子戏情节相似,剧中大时代背景发生在朱元璋称帝后明显与史实不符,人物姓名多为同音错字,是艺人仿名改编作品。

《串龙珠》剧写徐达率众造反之事。抄本内容与同名梆子剧情相似,故事情节正史无载,亦不见于各类俗文学作品,大概是艺人根据民间故事、传闻改编而成。

《铁石桥》剧写花云死节之事。本事见于《明史·列传177》,明李东阳乐府诗《花将军歌》、张凤翼《虎符记》传奇中也有记载。抄本情节改编自梆子折戏《箭射花云》。

《反五关》剧写黄飞虎造反投奔西岐之事。故事取材于小说《封神演义》,但情节经艺人改编与小说略异,而且多有交代不清的地方。

《九龙柱》剧写闻太师征西为国捐躯事。故事取材于小说《封神演义》又有改编,剧中加入了闻仲收邓忠、辛环,命其向西周下战书的关目,且绝龙岭上少了燃灯道人、云中子摆“九龙阵”的情节。

《收魔家四将》剧写观音菩萨派金吒、木吒、哪吒、红孩儿四位弟子下山收服祸乱人间的魔家兄弟,故事情节与梆子戏传统剧目《收四魔》无关。抄本内容无明显出处,概源于民间艺人自编。

《降火龙》剧写南海观音派岳飞、二郎、哪吒、韦陀、黑虎灵官、孙悟空收服火龙之事。情节无明显出处,华县影戏、通渭社火曲子中有同名剧目,情节基本相似,只是在出场人物的数量及登场次序上有别。

《破方腊》剧写梁山宋江派燕青、孙二娘、顾大嫂、杨雄等人征讨方腊,孙顾二人中方腊飞刀身亡。后宋江又送书信往二龙山卢俊义处搬兵,卢领兵攻方腊中雕翎箭亡。最后鲁智深、武松合力擒杀方腊。剧本与小说《水浒传》多处情节不符,出自艺人们的改编、杜撰。

《三打祝家庄》剧写梁山宋江第三次攻祝家庄之事,故事情节与小说《水浒传》相去甚远,并且加入一打祝家庄内容,人物姓名多有错误,民间色彩浓厚。

《月明楼》剧写康熙私访与酒楼老板打斗之事。抄本内容出于梆子传统剧目《明月楼》,故事情节又略有不同,剧中人物姓名多有错误,大概是艺人口耳相传的结果。

《草桥关》剧写姚奇得冠恂相助杀杨令夺草桥关之事。抄本内容出自秦腔同名剧目,故事情节却大相径庭,人物姓名多有错误,概源于民间艺人的改编。

《亲家母打架》剧写胡氏探女与亲家失和,后经众人劝说重归于好。抄本情节源于同名梆子剧,《缀白裘》六集卷三、京剧《戏典》二集中均有记载,今陕西艺术研究所存抄录本。

残剧《土地堂》只有短短数行,也是一出家庭生活剧,描写了一位怨妇与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残文抄录如下:

□□生唱:美貌佳人二八年,独坐房中泪涟涟。

提起男儿真□□,□□劳扯太无端。

当初一日把媒举,把奴娶在他家言。

自从□□过门后,吃酒宿娼又耍钱。

田产地土都废尽,回家还要□骂言。

等他回来休书写,且到娘家快活完。

秀才上唱:秀才□学把书念,耳红面热心不安。

左眼不跳右眼跳,乌鸦头上声声喧。

连连不住喷嚏打,情知家中有人言。

……

三、剧本的创作特点

地台戏是吉家营村民祭祀祖先和各路神灵所献演的仪式性戏剧,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后由故事会组织排演,上元节前后正式演出,并伴有请神、装扮、游村、祭祀等程序。据现有资料推测,抄本的始作俑者应为粗通文墨的下层民间艺人,他们缺乏理论与创编技巧,只能将相似作品、故事、传说加以改编、利用,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适用于仪式剧的编剧方法,形成大量程式化的套路与语言,为民间艺人创编剧目扫清了障碍,他们将不同的人物、情节套用到这些模式之中,创造出各种适合祭祀表演的剧本。与成熟剧本相比地台戏抄本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抄本中没有任何曲牌、板式,表演时有简单唱腔,上下句形式反复吟唱 唱词以七言叠韵诗贊体为主,基本句式为“二二三”,如《访白袍》中薛仁贵开场唱词:

自幼生来胆气豪,弓马武艺比人高。

只因当军投错主,不由叫人泪淘濠。

姓薛名礼字仁贵,士贵手下为领兵。

奸贼做事太无理,不该暗里把我欺。

大功昧了七十二,些小功劳记不清。

今晚来到海神庙,歇息歇息再预备。

这种七言唱词朗朗上口,曲调性不强,便于吟唱。抄本中也有偶尔添加一到两个字的情形,均不影响演唱效果。《亲家母打架》一剧较为特殊,不但通篇字数不一,而且剧情、主题与其他剧目格格不入,保留梆子腔剧本样式。

(二)抄本不分场次,没有时空转换的概念,以演员频繁地上下来表明 一出地台戏通常要演三小时左右,开场前先由执纛旗者圈地划场,乐队、演员就绪,鸣锣响炮,锣鼓声奏起,报子打报下场,然后兵卒、武将依次上场站列左右,主要人物自报家门,念定场诗。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演员上场都要有“走场”(绕场中心走一圆形)、“背翻”(双手掌心相向举于胸前,由内向外翻转,民众将“打背翻”视为“见面礼”,类似于生活中抱拳行礼;武将上场又有亮相示威之意)、“展翅”(右腿向后翘,双手向外平分)等动作,唱段结束或打斗停止后,演员暗自下场,时空转换比较模糊。如《临潼山》中李渊遭杨广截杀,二人厮打,交战几回合,双双下场。秦琼上场开唱:“秦琼打马离山东,山陕事世大不同。山东本是龙戏珠,临潼红蛛咬青龙……”。它的时空转换不是根据场次、布景的变更来说明,而是直接由演员直接唱出,这使得后人在观阅剧目时感觉晦涩、模糊,情节不够连贯。

(三)抄本中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一般情形演员登场亮相时以独唱形式表明身份,自报家门;若两人同时登场,可以合唱,也可以分上下栏对唱;如果多人同时上场,则以先后轮唱或合唱形式结束。如《铁石桥》中反面奸雄陈友谅登场自报家门,兵卒押解朱文逊、花云登场:

文逊(唱):回头我把将军叫,小王有言听心间。

进账只用好言告,饶咱不死放咱回。

花云(唱):千岁把话讲错了,微臣与你说分明。

进账只用百般骂,纵死阴曹不投城。

文逊(唱):进的帐来双膝跪,不称千岁称皇伯。

王(唱):一个站立一个跪,跪的何人站的谁?

文逊(唱):跪的愚侄朱文逊

花云(唱):站的花云将指挥

唱词中先后用了独唱、对唱、轮唱形式,抄本里还有两人以上的合唱形式,如《收魔家四将》中的四魔、《三打祝家庄》中的祝家四子、《降火龙》中的四将、六将、八将等等。多样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受唱腔、创作水平所限,地台戏终究是以场面为主,叙述战争过程是其重点,为了使单一的唱腔能够叙述大段故事,艺人们将程式化唱词配合各种演唱形式用来叙述故事情节。

(四)抄本中的舞台提示、念白简略,仅能起到串联上下文的作用,缺乏艺术美感与阅读情趣 剧本中只对人物上下场及打斗过程给予简单说明,没有成熟戏剧的科介范式,表演起来比较简单、粗糙,如《雁塔寺》中朱延玉与赵中、马君武打斗过程的舞台提示:[王下,赵、朱同上][战,朱败][赵带箭][下,马君武上][下,又上][战,朱被拿][下,王、赵同上][马、段同上][朱延玉上,跪],人物频繁更替,场面热闹异常。各剧中的念白也异常简单,大多出现在点将、军报等场合,甚至有些剧目一唱到底,不用任何旁白,如《洗马》、《清河桥》、《访白袍》、《白鹿原》等。《月明楼》、《九龙柱》、《亲家母打架》三剧中出现了大段叙述性旁白,与抄本整体风格不一。上述情形表明抄本是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地改编、扩展而成,他们往往只注重激烈的战争、武斗场面,对于舞台效果、表演技巧等方面相对忽略,形成了原始、粗陋的表演风格。

(五)抄本中除《临潼山》、《亲家母打架》外都没有脚色行当划分,皆以所扮角色的真实姓名入剧如[刘备上][王彦章上],而不是像元杂剧、明清传奇中[末扮刘备上][净扮王彦章上]。剧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以武生、红生、二净居多,其他行当诸如武丑、武旦只出现在很少的几出剧目中。当地艺人还将主要人物以外的众将官称之为“下四将”,并且用“搭”、“吆”、“喝”“旗”四个字来概括他们的舞台职能。在真实演出中,角色一经故事头分派,便固定下来,如某人饰演方腊,以后这一角色年年都由他来扮演,父死子继,如果无子则可以传与本村侄子或外甥,以家族式的地缘传承为主。行当扮演是程式化、规范化的高级表演形式,也是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特征,它将人物按照性格、年龄、职业、性别划分为若干类型,再由演员分科训练、模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与艺术再造过程。地台戏中的人物扮演形式还停留在简单的化妆、模仿上,这种情形下剧本往往关注的是事件的完整性,不太注意演员的装束、行为、表情等性格塑造;然而脱离行当体制的束缚,作品选题范围大大拓宽,艺人们可以选择多种文学样式加以改编、利用,不再受场面、人数等因素的制约。

四、小结

综上所述,吉家营地台戏抄本是以七言诗贊体形式编写的民间祭祀演剧本,剧中的故事大部分来源于明末清初的演义小说、弹词话本、讲唱文学;题材以军事斗争为主,单线叙述,矛盾冲突简单,情节固定化,人物形象类型化,唱词道白通用化;与成熟的剧本样式相比,地台戏抄本不分场次,演唱形式多样,人物装扮不分行当,舞台提示单一粗朴,没有曲牌、板式,表演时以单曲反复,类似于“吟诵”;种种特点表明,地台戏在剧本结构、乐调声腔、人物扮演上均处于戏剧发展的低级阶段,它既符合仪式戏剧的一般特质,又有后世梆子剧的风格,对研究二者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缪文远,缪 伟,罗永莲译.战国策·燕策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晋)陈 寿.(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On the Transcript of Linyi Jijiaying Ditai Opera

LIU Xiao
(1.Institute of Opera Relic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2.Sh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Taiyuan Shanxi,030001)

Jijiaying Ditai opera has a primitive and simple performative form,and its singing is simple and unique accompan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ritual procedur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earance,plot,origin of the story,creation and drmatic features of the transcripts,combined by its performative form and singing.

Ditai opera;transcript;stylization;sacrifice;ceremony

I207.37

A

1674-0882(2014)03-0038-05

2013-12-05

刘 霄(1980-),男,河北沙河市人,在读博士生,馆员,研究方向:民俗学及戏剧曲学。

〔责任编辑 郭剑卿〕

猜你喜欢

抄本剧目小说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有关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