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国际竞争力比较

2014-09-20张栋华袁汝鹏

关键词:波特钻石竞争力

张栋华,王 皓,袁汝鹏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国际竞争力比较

张栋华,王 皓,袁汝鹏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企业、产业、区域、国家等各个层面上,竞争力却日趋激烈。竞争力的话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内被广泛提及并讨论。本文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国际竞争力背后的理论模型以及国际竞争力的评估三个角度出发,对当前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以下现象:(1)并没有统一、清晰的国际竞争力概念;(2)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往往是为了迎合政治上的需求;(3)不同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解释说明;(4)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竞争,国家竞争力;竞争力模型;竞争力指标;竞争力要素;可持续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在企业、产业、区域、国家等各个层面上,竞争力却日趋激烈。竞争力的话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内被广泛的提及并讨论。政治上的需求促进了竞争力概念的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厘清竞争力理论的存在问题,并阐述竞争力概念和当前的研究趋势。

二、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2005年,The World Economic Forum[1](WEF)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的制度、政策以及其他要素的集合体”。[1]该机构认为竞争力与生产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率水平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该定义意味着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其国民往往也有更高的收入,生产率的水平也决定了投资的回报效率。因为投资的回报率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驱动力,因此,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在中长期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往往也更加迅速。

从WEF对竞争力的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到:竞争力的概念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成分:尽管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决定了它维持其收入水平的能力,但它也是决定投资回报的决定因素之一,而投资回报又是阐述经济体增长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另一机构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目前在《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对竞争力的概念有两种定义:一个是综合型定义,一个是学术型定义。[2]综合型定义是:国家和企业能够运用自身的实力实现经济繁荣或者获取利润的能力;学术型定义是:国家竞争力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领域,分析国家创建和维护其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为人民创造更多财富和幸福环境的经济现实和理论政策。

竞争力不只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实力的展现,而且应考虑到竞争力的“软因素”,如环境、生活质量、技术和知识等。

爱尔兰国家竞争力委员会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ncil,NCC)将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成功销售货物和服务的能力,它是国家经济生存和未来繁荣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Our Cities:Driver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2009)。NCC(2004年年度竞争力报告)对竞争力的定义是:竞争力是指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成功并且引领更好的生活标准的能力。[3]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驱动,特别是企业层面上的竞争力以及鼓励创新和投资的商业环境,其中创新和投资能够引致更高的生产力增长、收入获得和可持续的发展。该定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此定义侧重的观点是,从长远来看,竞争力本质上是生产率的增长。生产率不仅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也是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在长期条件下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此定义侧重于成本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最后,该定义强调,提高竞争力不应该造成社会对部分产业和行业的歧视,经济活力和社会进步应该携手共同发展。

NCC(2006年年度竞争力报告)对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影响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给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机会的全部要素集合。[4]

经济增长是一国所有地域增长的总和。一国潜在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地方和区域的竞争力和为创业、创新和投资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而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表现能力,并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供其公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更容易找到工作机会。竞争力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标准持续提高以及非自愿失业处于尽可能低的水平。同时,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竞争力往往用通过比较通胀率和出口需求的下降或仅仅比较相对的通货膨胀率被衡量(2009Law)。[5]国际竞争力是指经济能够供应逐渐增加的总需求和维持出口的能力。竞争力的丧失通常以增加进口和出口下降为信号(Black et al.2009)。[6]

三、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当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并发展了国家竞争力理论。竞争力模型是基于将不同的竞争力要素进行选择并分组,最后汇聚到一个总的系统当中。广范围的、复杂的竞争力决定因素应该并予以充分的挖掘。为了确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大量的要素以及往往并不兼容的标准应该得到全面的考虑。

图1 Porter的钻石模型

波特(1998)的理论[7]: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介绍了“钻石模型”,它包括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四个关键要素,认为体现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相互关联的因素是:(1)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及其竞争对手;(2)需求条件;(3)相关的支持性产业;(4)要素条件。虽然在正式模型中没有被阐述过,但波特也承认,政府和机遇的作用在国家竞争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钻石模型是国际商业研究中能够阐述在指定产业中,包括哪些国家竞争力要素的少数模型之一。很多研究人员基于波特模型评估了国家竞争力的概念 (Grant 1991a;Boschma 2004;Krugman 1994;Berger 2008等),[8-11]或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测试(Sledge 2005)。[12]他们中有些人对钻石模型提出了批评,有些人则试图对其进行改进 (Grant 1991a;Boschma 2004;Rugman,D’Cruz 1993。[8][9][13]

Bosch and Prooijen(1992)[14]批评道:在钻石模型中缺乏对国家文化方面的关注。欧盟必须基于不同的国家文化来应对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在欧洲国家之间,这些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引致了在竞争优势方面的不同。

Grant(1991)在实证水平下得出,钻石模型理论被选择和定性应用时,其预测有效性的强检验并没有得到通过。[8]

Krugman(1994)并不同意波特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类似于企业之间的竞争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既可以导致双方共同发展,也可以导致一方经济增长,一方出现经济衰退,而对前一种情况来说,并不类似于企业竞争中的零和博弈。[10]

Rugman and D’Cruz(1998)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将国际因素考虑进去,进而创立了“双钻石模型”。[13]所谓双钻石指的是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部分。该模型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果它分析的经济体超过了一家,分析的模型就不仅仅是“双钻石模型”,而是“多钻石模型”。

因此,Moon等(1998)创建了一般化的双钻石模型。[15]经过扩展和调整过的竞争力优势模型对比波特的钻石模型有三大优势:(1)模型中包含跨国公司;(2)该模型很容易操作应用;(3)政府活动被看做是一个内生变量。但是,描述聚类和产业边界仍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并且产业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容易定量评估。

一些关于国家层面上,而非国际背景和非注册跨国公司的限制,已经被双钻石和一般双钻石模型所解决。[11]

Cho and Moon(2000)提出了合成竞争力模型“九要素模型”,该模型将物质要素和人的要素包括在内。 九大要素被归类为4类——环境、资源、机制和科研,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国的竞争力水平。在该模型中3方面被考虑:(1)包含4类物质要素——决定了一国竞争力水平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国内需求。(2)人力要素能够有效地调动上述被提及的4类物质要素,从而创造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竞争力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是:具有普遍高水平教育、激励以及奉献精神的人群。这些人被分为4种类型:从事基本经济活动的工人,制定和贯彻执行经济计划的政客和官员,专业管理者和经常开发新技术的工程师,做风险投资决策的企业家。(3)指外部要素。只有当人力要素准备和有能力利用机遇时,这样的机遇事件才能够加强一国的竞争力水平。

图2 九要素模型

波特的钻石模型和九要素模型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九要素中的四个要素与钻石模型中的要素是完全一致的(资源禀赋,相关与支柱性产业,国内需求和机遇),九要素中的商业环境要素与钻石模型中的战略、结构和企业竞争对手要素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九要素模型强调从资源禀赋中分离出来的人力要素的作用。

Cho and Moon(2000)介绍了从亚当斯密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的演化情况。[16]

Weihrich(1999)运用SWOT矩阵代替了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分析德国的竞争优势和劣势。Weihrich总结道,尽管波特的模型为分析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提供了有用的框架,但该模型并没有寻求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发展相应责任的替换战略,并以此创造和维系一国的竞争力优势。[17]

通过使用战略管理(SWOT)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这种方法并没有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压缩,而是对其进行了补充。SWOT矩阵比波特的模型多了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一国的优势和劣势并将这些优势和劣势整合到全球的机遇和威胁分析当中,SWOT能够为开发可替代的国家战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Sledge(2005)总结道,通过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解释描述一国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尽管数据的某些方面不符合模型的精确性要求,但该模型能够鉴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12]Freeman(2004)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批评,并指出竞争力不能被工资率、价格和货币汇率所解释。[18]他还分析了不同国家之间科技基础设施的差别程度,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在国际竞争力上面。

Mutsune(2008)分析了贸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决定竞争力的要素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进行分类。[19]Gerasymchuk and Sakalosh(2007年)检验了经济竞争力、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问题、基础信息以及电信技术之间的关系。[20]Raval等(2009)认为,教育基础设施是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1]

Rutkauskas(2008)认为国家(区域)竞争力测算指标被假定为三维指标,它取决于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活动,国际经济关系、法律、财政、生态、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环境竞争力。[22]

爱尔兰国家竞争力委员会(NCC)运用竞争力金字塔模型来评估国家竞争力。金字塔中排名靠前的是生活水平标准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国家。实现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商业表现(如贸易和投资)、生产率、价格、成本和劳动力供给。这些可以看作是当前竞争力的度量。还包括未来竞争力三大支柱的政府投入,即营商环境 (税收,法规,金融和社会资本)、基础设施和教育基础设施。这些应该依次被解决。

图3 NCC竞争力金字塔

NCC(2009)运用150个相关性指标来分析爱尔兰国家竞争力。这些范围从过去竞争力成功的测算,如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到推动未来的竞争力发展的政府投入,如教育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的政策投入。

四、国际竞争力的评估

国际竞争力评估及其比较的基本标准可以在全球或者区域范围内进行,并且可以帮助一国、一洲、一地区明确其竞争力优势或者促进投资。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对比能够发现其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并帮助分析经济中滞后的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估标准推动了竞争力指标的范围,以及经济体从当前发展到未来发展所面临挑战的讨论。

Berger(2008)认为国际竞争力可能有意义,如果它被当作一个相对的作为比较基础的概念。[11]

当前大部分国家竞争力的排名取决于评估机构对评估方法的选择(Tvaronaviciene等2008)。[23]

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经济论坛 (WEF)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已经研究了很多使国家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和长期繁荣的因素。2005年以来,WEF提出了全球竞争力指数(GCI)的概念并在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正式应用。GCI指数是一个高度综合指数,它既包括国家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层面,也包括宏观经济层面(Schwab 2009a)。[24]全球竞争力指数(2012-2013年),覆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148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现象,只有通过在不同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一国长期条件下的生产率才能使一国竞争力得到提高(Schwab 2009b)。[25]GCI是将许多影响竞争力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所有这些要素被分组为竞争力的12大支柱,尽管竞争力的12大支柱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是分别被描述的(这样的分析往往更接近某一个国家在哪些领域需要实际改进的地方),但它们并不独立:它们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往往互为因果关系。12大支柱又被聚合成三个子指标,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对三个子指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对处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基本要求子指标是最重要的;对处于效率驱动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效率改进子指标是最重要的;对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而言,创新与企业成熟度指数是最重要的。

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中心研究发布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WCY),该《年鉴》包含了60个经济体。《年鉴》以测度不同竞争力方面的329个准则为基础的国家综合表现为基准(Garelli 2009)。[26]

WCY中的方法,基于竞争力指标的四大支柱,其中每一个被划分成五个子类别,这就构成了20个次级子指标,当计算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时,其中每个次级子指标被给予同等的权重5%。在报告评估的指标中,2/3的数据来源于国际和国内统计部门,属于硬数据,1/3的数据来源于调查报告,属于软数据。

表1 12大支柱与3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表2 IMD评价要素内部结构

WEF和IMD的报告中有两个差异。首先,WEF涵盖了更多的经济体,达148个(2012-2013年),比IMD的59个经济体多得多(2013年);其次,对“软”和“硬”数据的侧重点是不同的——WEF更加注意调查数据 (软数据),IMD更加强调从国际、国家和区域组织搜集到的“硬数据”。

OECD发布了国际比较指标,该指标在广泛的区域内能够评估经济体的表现和结构政策。

Robert Huggins协会创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指数,欧洲竞争力指数 (ECI),以及欧盟25个成员国加上瑞士和挪威的国家指数。欧洲竞争力指数(2006-2007)覆盖了118个地区(其中包括诸如拉脱维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等小国家),ECI指数的区域数据构成来源于三个变量分组:(1)创造力;(2)经济表现;(3)基础设施以及开放性(Huggins,Davies 2006)。[27]

位于比利时的竞争力委员会以确保欧洲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以综合的途径得到提高。欧洲竞争力报告(2009)包括欧盟总的竞争力表现以及竞争力内部和外部的细节情况。[28]

尽管国际竞争力评估的基本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但明确它的局限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提升,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越来越少关注国家竞争力的排名,相反重点关注的是全球城市范围内的排名。城市正逐渐被视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以现代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中城市在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以及企业对他们的所在地拥有更多的选择时,有竞争力的城市已成为吸引人才和投资的“磁石”。The Robert Huggins协会公布这些具有最大潜力以提高他们在未来的竞争力的地区的单独列表。

其次,竞争力的定量评估使我们能够确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但特定的竞争力问题是难以得到量化的(如教育质量和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或存在对竞争力测度的及时性和具有国际可比性数据量化等困难(Annu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6)。对国家发展评估的不同方法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比较结果(Tvaronaviciene等2009)。[29]

第三,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和政治的表现、社会目标以及他们不同的地理区域和资源禀赋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评估。

类似的问题正在不断被提及,由机构所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是否适用于实际分析目的(Grybaite,Tvaronaviciene 2008),[23]以及这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寻找问题(Lapinskiene,Tvaronaviciene 2009)。[29]

Cho and Moon(2005)的观点是,已有的竞争力报告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在比较各国的竞争力时,应考虑到按照经济规模和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对国家进行分组。[30]

另一方面,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Petit(2006)认为各国必须利用自己具体的经济竞争实力以适应国际化和新的竞争事件的挑战。[31]每个国家的竞争力结构存在巨大差别,是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全部或大部分领域中都保持有竞争力(Rutkauskas 2008)。[22]此外,拥有相当大程度不同的层次要素的国家能够通过综合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得到相同的值。每个国家必须了解自己的竞争力水平,并寻求到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机会(Lapinskiene, Tvaronaviciene 2009)。[29]

无力的事实是,适当的一般评价方法至今尚未被推出,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国家可以被其他国家作为“最佳实践”所效仿。

五、结论

综上所述,竞争力和竞争力模型的概念还远未达成一个共识。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其竞争力定义侧重点必然不同。二是对统一研究对象的竞争力而言,其竞争力概念也并不相同:不同研究机构对竞争力研究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情况(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以及政府机构)并不相同;同一研究机构对同一竞争力的定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补充、修订而变得不同。究其原因可能包括: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不被重视的要素,得到迅猛的发展进而被补充到新的竞争力概念当中。第二,竞争力中的不同要素所占的权重不断的发生变化。第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进而竞争力的定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1]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5-2006[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IMD.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12[R].2012.

[3]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ncil.Annu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4volume 1benchmarking Ireland's performance[J].2006.

[4]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ncil.Annu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6volume 1benchmarking Ireland's performance[J].2006.

[5]Law J.2009.A Dictionary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Black J,Hashimzade N,Myles G.2009.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Porter,M.E.1998a.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Nov/Dec):77-90.

[8]Grant,R.M.1991a.Porter's"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ssess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07):535-548.

[9]Boschma,R.2004.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Regional Studies 38(09):1001-1014.

[10]Krugman,P.1994.Competitiveness-a Dangerous Obsession,Foreign Affairs 73(02):2844.

[11]Berger,T.2008.Concepts on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 9(01):3-17.

[12]Sledge S.Does Porter's diamond hold in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J].Advances in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2005,13(01):22-32.

[13]Rugman A M,D'cruz J R.The"double diamond"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J].MIR: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3:17-39.

[14]Van Den Bosch F A J,Van Prooijen A A.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uropean nations:The impact of national culture-a missing element in porter's analysi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2,10(02):173-177.

[15]Chang Moon H,Rugman A M,Verbeke A.A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Korea and Singapor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8,7(02):135-150.

[16]Cho T,Moon H C.From Adam Smith to Michael Porter:evolution of competitiveness theory[M].World Scientific,2000.

[17]Weihrich H.Analyz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Germany with the TOWS Matrix-an alternative to Porter's Model[J].European Business Review,1999,99(01):9-22.

[18]Freeman C.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4,13(03):541-569.

[19]Mutsune T.The state of 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rade performance indicators[J].Advances in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2008,6.

[20]Gerasymchuk V H,Sakalosh T V.COMPETITIVENESS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MPACT EVALUATION[J].Business:Theory&Practice,2007,8(04).

[21]Raval D,Subramanian B,Raval B.Managers as Champion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Strengthening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J].Southern Business Review,2009,34(01):37-50.

[22]Rutkauskas A V.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risk[J].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08,14(01):89-99.

[23]Tvaronavi?ien M,Grybait V,Tvaronavi?ius V.Economic and other development aspects of Baltic countries:estimation issues[C]//5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Business and Management":Selected papers.2008:107-115.

[24]Schwab K,Sala-i-Martin X,Blanke J,et al.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C].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25]Schwab,K.(Ed.).2009b.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09-2010:Contributing to Long-Term Prosperity ami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

[26]Garelli S.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9[J].Lausann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9,543.

[27]Huggins R,Davies W.2006.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06-07.United Kingdom: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 Ltd.39p.ISBN 1-902829-03-4.

[28]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11p.ISBN 978-92-79-12982-7.

[29]Lapinskien?G,Tvaronavi?ien?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ross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key factors drivi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ountries[J].Verslas:teorija ir praktika,2009(03):204-213.

[30]Cho,D.S.Moon,H.C.2005.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mplications for Different Groups and Strateg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1(01):1-11.

[31]Petit P.The competitiveness and divers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economies[J].Transfer:European Review of Labour and Research,2006,12(04):593-607.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Dong-hua,WANG Hao,YUAN Ru-peng
(Graduate School,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116025)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are increasingly close.in business,industry,regional,national levels,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The topic of competitiveness at the macro,meso and micro areas are widely mentioned and discussed.In this paper,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behind the assessment of thre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erspective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ere analyzed and we found that: (1) there is no uniform,clear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2)the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often politically to meet the demand;(3)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from different angles expla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xplanation;(4)the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etition;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mpetitiveness mode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elements of competitiveness;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F424

A

1674-0882(2014)03-0092-06

2014-03-05

张栋华(1986-),男,山西朔州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

王 皓(1973-),男,辽宁大连人,教授,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赵晓洁〕

猜你喜欢

波特钻石竞争力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我爱读的《哈利·波特》
成为哈利·波特
鹌鹑蛋里的钻石
勇敢的哈利·波特
比钻石更值钱的
变成一颗钻石
被调包的钻石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