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睡眠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14-04-04刘艳骄孙书臣洪兰赵阳王志青徐欣林颖娜王芳李涛闫雪吕学玉杜辉李桂侠李世通齐伟静张锦花魏慧军杨杨汪卫东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科医学临床

刘艳骄 孙书臣 洪兰 赵阳 王志青 徐欣 林颖娜 王芳 李涛 闫雪吕学玉 杜辉 李桂侠 李世通 齐伟静 张锦花 魏慧军 杨杨 汪卫东

·学术论坛·

中国睡眠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刘艳骄 孙书臣 洪兰 赵阳 王志青 徐欣 林颖娜 王芳 李涛 闫雪吕学玉 杜辉 李桂侠 李世通 齐伟静 张锦花 魏慧军 杨杨 汪卫东

中国近现代睡眠医学研究萌芽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10年文革几乎停滞发展的状态,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对国外先进睡眠研究进行翻译学习之后,中国的睡眠医学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中国睡眠医学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睡眠医学学科还没有建立,无论是专科数量、人才队伍还是学术水平,与国外蓬勃发展的睡眠医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睡眠医学;中国;学术研究

现代睡眠医学发源于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是现代睡眠医学诞生的摇篮,并引导世界的睡眠科学研究。1937年美国Loomis等人借助脑电图的扫描技术,分辨出觉醒和睡眠的五个循环阶段。1953年美国的科学家阿瑟林斯基和克莱特曼发现了快速眼球运动(REM),并证明其与做梦有关;1957年克莱特曼教授及其学生德门特根据睡眠期间EEG演变特点,进一步讲NREM睡眠分为1、2、3、4期:第1期为入睡期、第2期为浅睡期、第3期为中度睡眠期、第4期为深度睡眠期;1962年法国里昂M.Jouvet在动物记录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间还伴随着肌肉紧张的消失,取名为异相睡眠(PS)。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发现,引起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许多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至此睡眠的发生机制、生理意义和睡眠与梦的关系等研究有了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睡眠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1968年出版的人类睡眠分期的国际标准图谱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进行睡眠监测,成立了专门诊治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由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成为一个独立疾病,从而带动全世界睡眠医学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及悬雍垂咽软腭成形术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疾患,在SAS治疗方面取得突破。过去的25年成为国际睡眠医学进展最快的时期[1-2]。本文对我国睡眠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趋势作简单介绍。

1 中国睡眠医学研究发展简史

1.1 睡眠医学研究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睡眠医学研究萌芽于50年代初,产生于60年代中期,并体现五大特点:第一,以睡眠疗法研究为主;第二,受当时国内与国外关系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主要翻译、借鉴当时苏联及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3-6]发表;60年代中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睡眠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重视睡眠卫生;第四,也能看见一些非常严谨且借鉴时下国际上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50年代时,河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王雨若教授着手开展睡眠基础理论研究,因文革中断。1975年重新开始实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继后有上海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刘世熠研究员、安徽医科大学张景行教授和北京医科大学库宝善教授开展了睡眠基础研究工作;第五,中医失眠诊疗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1975年至80年代初,睡眠研究主要是靠翻译国外的研究文献以及综述来吸引学术界的眼球[7-8]。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睡眠研究者开始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有关睡眠的问题。总体而言,虽然这一时期的自主睡眠研究较少[9-10],但其对国外睡眠研究的翻译和借鉴,对中国睡眠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睡眠研究的初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睡眠研究主要以基础性研究和个案报道为主,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关于睡眠剥夺研究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关于睡眠肽研究[11-15]。临床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出现在门诊中,白求恩医大二院卜国铉等研究认为其多为肥胖的老年人或老年前期患者,经早期行咽部手术可以治愈,并报告了此征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和他们设计的治疗方法[16]。同年连云港市海州医院的韩世洋[17]报告了两例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痊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饶治诚等报告了剥夺睡眠是癫痫脑电图的诱发方法之一[18]。另一方面,失眠的报道也较多,并且重视睡眠与精神、心理的关系研究[19-22]。但是与国外的睡眠研究相比,时至1987年我国没有睡眠研究机构和治疗机构,没有专业刊物和专业学会,粗略的估计研究人员至多不过30人,但是睡眠研究已经起步。1989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黄山举行第一次中国睡眠学术会议暨中国睡眠研究会筹备大会,出席会议50余人进行了学术交流,通过了成立中国睡眠研究会的决定,由刘世熠教授研究员任筹备委员会负责人。从此,中国睡眠研究走向正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脑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为发起单位,开创了现代中国睡眠研究的先河。1994年11月,中国睡眠研究会(CSRS)和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于上海联合召开首次在我国举行的国际睡眠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学者近百人。

2 中国睡眠医学发展现况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睡眠医学学科还没有建立,但是我国的睡眠医学历经了近30年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介绍如下。

2.1 论著发表情况 从1951年至2013年共发表关于睡眠研究的文献约26 260篇,并且每年文献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2000年后每年的发表数量都在500以上;2010年全年发表文章数量超过2 500篇。从文献来源上看,大部分文献来源于学术期刊,其次是特色期刊和国内重要会议。从文献学科分布上看,睡眠研究涉及了40多个学科,非常广泛,其中最多的是呼吸科与耳鼻喉科,有5 200多篇;其次是临床医学4 800多篇,其中呼吸系统2 500多篇,其他各科的分布情况见。发表文献数目超过100篇的机构有16个,包括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

2.2 学术交流方面 中国睡眠研究会从1987年开始筹备至1994年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定期举办各种全国性睡眠领域的学术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各种专题讨论会和讲学活动,是我国睡眠医学发展的主导力量。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成立,定期举办各种会议,主要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专业的发展,进行各种培训,举办专题讲座、高峰论坛、海峡两岸论坛等。此外,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每年举办一次“睡眠科技大会”,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以上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均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中国睡眠医学的发展。另外,除了翻译国外的经典睡眠书籍,我国睡眠医学方面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如《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南》、《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临床睡眠疾病》、《睡眠医学精要》、《中医睡眠医学》、《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基础与临床》、《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学》、《睡眠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手册》、《现代睡眠医学》、《睡眠呼吸病学》、《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技术》、《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技术》、《中国失眠防治指南》、《失眠穴位按摩保健操》等。

2.3 睡眠专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医学学者从欧美归来,开始从事睡眠相关的研究。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黄席珍教授在国内最先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采用多学科协作,开始了睡眠监测、呼吸机、手术、药物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疗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单位的科研、教学、临床人员是国内较早提出开展睡眠研究的单位。目前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家医院建立了睡眠监测室,拥有几千台PSG检测设备。近几年的激光、射频消融手术、频谱手术、口腔矫治器、咽通道管、前鼻腔置管、经皮电刺激颏舌肌等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方法。此外也逐渐开展睡眠医学培训,在空军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睡眠研究人员进修学习睡眠监测技术和睡眠医学的诊断和治疗。除呼吸科外,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心理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神经科以及医学影像学科医师也参与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和科研,逐步形成本病综合治疗的格局。

3 我国睡眠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国外的睡眠医学获得很大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大力支持。199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心肺血液病研究所下设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负责该领域的研究、教育、临床事务及与其他相关部门关系的协调。分别于1996年和2003年制定了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对于推动美国睡眠医学的发展非常有力[23]。在中国,睡眠医学专科建设落后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学科和专科建设有着特殊的管理国情。

3.2 医院重视不够,医生和群众对睡眠疾病认识不足 国内许多医院对睡眠疾病还缺乏认识和重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相对好一些,基本上一些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都有睡眠疾病的相关科室,但是在一些较小一点的城市还没有相关科室和专门治疗睡眠疾病的医生。普通群众对睡眠疾病的认识不足,大夫也常常出现误诊,如将发作性睡眠病当做癫痫来诊断和治疗,认为打鼾是睡得好的表现。因为睡眠医学未能得到很多广泛普及,很多患者甚至病情严重时才得以就诊。这些都会限制睡眠医学的发展,因为睡眠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睡眠医学临床研究和公众对睡眠疾病的社会影响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精神压力过大,中国的失眠发病率较高,但在失眠的精神与心理研究方面也明显不足,国外对于失眠患者很多选择CBT疗法,而中国恰恰多用药物疗法。

3.3 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的睡眠医学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睡眠研究,可能由于90年代以来去国外学习的睡眠专家多从事临床的原因,国内关于睡眠疾病流行病学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也很少。

3.4 专科建设比较落后 目前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家医院建立了睡眠监测室,但由于没有独立的编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有关规定可循,加之专业人员队伍缺乏,很多医疗机构尚不具备发展睡眠医学的基本条件,难以为继;同时,由于理论与技术缺乏互动和交流,再加上在睡眠中心的建设方面经验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睡眠中心或睡眠门诊建设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局面。

3.5 专业人才队伍弱小 尽管每年各个学会都会召开不同形式的学术会议,以促进我国的睡眠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但总体而言,由于我国睡眠医学专科建设滞后,从事睡眠研究的专业化人才极少,大多是在其它相关领域中兼带从事睡眠医学临床与研究工作。有的专家甚至是由于在睡眠领域容易占有至高的学术地位,才从事着睡眠的研究,但实际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或不舍得离开原有的领域,虽然在睡眠领域占有至高的学术地位,但实际上睡眠研究工作却是附带的工作。这必然影响睡眠事业的发展。

3.6 自主研究严重不足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睡眠医学专科建设、学科建设还比较落后,缺乏广泛的临床研究设施与研究条件,专科人才为数不多,因此,我国的睡眠医学发展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临床研究方面,都还难以形成自主研究成果,甚至很难看到关于睡眠研究的高质量原著性文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与睡眠医学科,在失眠的治疗方面形成了中国的中医特色,不仅使用中药、针灸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在中医心理疗法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气功疗法与国外的催眠疗法相结合,在低阻抗状态下进行分析领悟和认知导入,形成了独具特色“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和TIP睡眠调控技术系列,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自主研究文章,例如基于TIP睡眠调控技术临床规范化研究基础之上的,在中医“形神一体化”等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将物理光刺激、音乐体感振动和意念诱导相结合,研制成功“多功能医用睡眠治疗仪”。目前正在国家药监管理部门申请医用许可。

4 未来发展方向

睡眠医学作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横跨诸多学术领域,涉及几十种疾病,其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的睡眠医学的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广大睡眠研究工作者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希望能够引起睡眠学术界的重视[24]。

4.1 促进学科与专科发展

4.1.1 促进二级学科建立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努力申请睡眠医学二级学科,这是未来睡眠医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如果不能建立二级学科,便无以建立临床专科,也可以在这个领域集中更多的优秀人才,没有正式的学科、专科和专门人才,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睡眠医学发展速度。因此,中国睡眠研究会作为我国第一个睡眠专业的学术交流机构,集中了我国睡眠研究领域的主要人才,也是我国睡眠领域的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机构。可通过各种论证会形式,让相关领域领导和专家了解国内外睡眠医学,认识发展睡眠医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公众认知度,形成领导和专家、专家与大众在睡眠医学领域互动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科与专科的建立。

4.1.2 睡眠医学标准化建设 积极制订我国睡眠医学专科建设标准、实验室、研究室建设标准、各种睡眠疾病诊疗规范(含西医、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和诊疗指南等等。21世纪的今天,睡眠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化日益在睡眠医学的科研和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工作是睡眠医学的地基,睡眠医学的大厦盖得越高,标准化的广度和深度也势必更深更坚固。睡眠医学的临床和科研都离不开标准化,只有做好标准化工作才能使睡眠医学进一步发展。

4.1.3 多种形式促进专科建设 同其它专科建设一样,要以专病门诊、专题门诊、专家门诊等多种形式促进睡眠医学专科建设。睡眠医学专科建设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研究的重心应由睡眠监测学与诊断学向睡眠治疗学方向倾斜;②从单纯的呼吸睡眠研究向呼吸睡眠障碍、失眠、发作性睡病等全方位的整合与拓展;③从以诊断学发展为主向诊断和治疗一体化方向发展;④从以睡眠障碍疾病的治疗研究为主,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一体化方向发展,最终向以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另外,睡眠医学的临床治疗学将有可能从以手术和药物为主,向手术、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举的方向发展,与睡眠医学相关的预防、治疗、康复技术也会不断发展。除传统手术、呼吸机的使用与西医西药治疗以外,一些现代边缘学科的治疗技术如心理、催眠、行为疗法等也不断参与到其中来。特别是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技术的参与,给中国的睡眠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中药、针灸、气功、按摩以及传统中医学中的各种养生技术,也可能对未来睡眠医学的临床疗效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4.2 加快专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步伐

4.2.1 加快培养各种类型的睡眠相关人才 中国的睡眠医学的兴起与发展总体上比较晚,现在还属于新兴学科与专科。睡眠医学界对自身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总体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睡眠医学专科人才相对较少,其培养途径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模式,也还没有引起睡眠医学界自身的共识。睡眠学科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对将来睡眠医学研究的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从而突出睡眠医学研究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深度、知识广度和知识交叉特点。睡眠医学研究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则包含临床型、研究型、管理型、技术型、护理型、企业型和其他人才等方面。

4.2.2 不拘一格降人才 由于中国睡眠医学发展总体滞后。所以,专科人才极其缺乏,为了培养上述人才,就要采取各种模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各种培养模式如转科培养模式、进修培养模式、科内培养模式等等。要加强专科人才的梯队建设,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各类人才进行培养,如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技术员、专科护士等,形成人才梯队,以达到最好状态。

4.2.3 开设相关课程 促进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睡眠医学的相关课程,睡眠医学的知识被加在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其他课程里。因此,也希望对目前的医学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增加睡眠障碍的相关课程。

4.3 促进睡眠医学产业发展 临床睡眠医学发展促进了睡眠产业的发展,睡眠工程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当前,国际睡眠产业正在4个方面得到发展:①睡眠医疗工程如促睡眠药物开发、促睡眠设备开发等。②睡眠保健工程如睡眠食品开发、睡眠用品开发、睡眠环境设计等等。③睡眠研究工程如睡眠监测产品的开发,重点是针对专门从事长时间作业人员的睡眠研究等。④睡眠实验工程重点是睡眠实验室的更新换代,睡眠实验室的整体设计,特殊状态的睡眠与觉醒研究,如宇航飞行睡眠的研究、极地睡眠研究等。我国的睡眠医学产业也应遵循着国际睡眠产业的发展趋势,形成睡眠产业链,而在这一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

4.4 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研发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基础研究的突破可以引领临床研究的发展;而临床业务的发展,也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从基础向临床基础发展的条件。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睡眠医学的基础研究无论是队伍、项目,还是资金、人才都比较落后,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不成比例,与我国的GDP增长也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睡眠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睡眠障碍机制的分子及基因工程研究对解决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将提出新的认识,通过改变睡眠基因,增加内源性促进睡眠或促进觉醒的药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除了积极申请国家各种项目与研发基金以外,另一个重要思路,是促进产业进入研究领域,促进临床研究与产业研发的联合,建立临床、产业和基础研究联合体。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企业研发提供动力,产业发展又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开发提供支撑。企业在基金设置上添加关于睡眠医学的研究,没有科研就无法有自己原创的睡眠研究成果,而科研成果可以推动临床与产业的发展。

4.5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有关睡眠医学的培训班。由于我国睡眠医学发展不均衡,即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睡眠医学发展较快,而培训班可以将这个距离拉近,在培训班中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来讲解睡眠医学的新进展,也可促进国际交流。

5 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中国睡眠医学进展迅速,并在继承与创新中求发展,与时俱进。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睡眠医学,并使之走向世界将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坚信,随着睡眠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将为促进世界睡眠医学的发展及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1] Meir HKryger,Thomas Roth,William CDement. 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4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01-746.

[2] 张景行.睡眠医学进展[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1):6-8.

[3] АЕ雅克夫列娃,周景春,滕曙光.巴甫洛夫关于睡眠抑制的学说[J]. 人民军医,1953(8):54-57.

[4] 孙振陆. 巴甫洛夫关于睡眠抑制的学说与睡眠疗法的生理机制[J]. 护理杂志,1955(4):168-171.

[5] Dement W. Kleitman N: Cyclic variations in EEG during sleep and their rekation to eye movements, body motility, and dreamin[J].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1957(9):673-690.

[6] 蔡浩然.睡眠中什么时候做梦[J]. 科学大众,1964(6):237.

[7] 万文鹏,节译.温铎亨,校.药物和睡眠[J]. 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精神病学分册,1975(3):122-126.

[8] 陈永德,曹宝琪,陈彦方,节译.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的近代进展[J]. 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精神病学分册,1975(10):127-130.

[9] 韩耀辉. 睡眠引起呼吸阻塞及与心脏关系[J]. 辽宁中级医刊,1979(8):32.

[10] 徐英含.睡眠中急死[J].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79,8(3):143-147.

[11] 李德明,邵道生.快速眼动相只睡眠剥夺对大鼠记忆巩固的影响[J].心理学报,1981(2):226-232.

[12] 李德明,刘善循. 睡眠剥夺时大鼠电休克闽值的变化[J]. 心理学报,1982(2):111-113.

[13] 刘世熠,张文远,戴秀菊,等. 固相合成睡眠肽的Delta和Sigma活动增强作用[J]. 科学通报,1981(6):378-380.

[14] 刘世熠.睡眠脑机制的探讨[J]. 心理学报,1982(2):19-28.

[15] 李德明,吴振云.一夜睡眠剥夺对大学生短时记忆的影响[J]. 心理科学通讯,1987(3):6-10.

[16] 卜国铉.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困难综合征的治疗[J]. 老年医学杂志,1982,2(2):26-28.

[17] 韩世洋.扁桃体增殖体肥大引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二例报告[J]. 江苏医药,1982(3):22.

[18] 饶治诚,吴维华,董淑祯,等.41例剥夺睡眠诱发癫病脑电图.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1982(1):43-44.

[19] 房季冬. 睡眠和记忆相互作用的生理基础[J]. 心理学报,1984(2):223-230.

[20] 李德明. 睡眠剥夺的心理生理影响[J]. 心理学动态,1983(2):24-31.

[21] 张远惠,刘协和,刘晓华,等.原发性抑郁症多导睡眠图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30-33.

[22] 李德明.睡眠与心理健康关系初探[J].心理学报,1987(1):92-99.

[23] 王实.世界睡眠医学的发展现状[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10(2):122-124.

[24] 汪卫东,刘艳骄.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基础与临床[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leep Medicine in China

Liu Yanjiao, Sun Shuchen, Hong Lan, Zhao Yang, Wang Zhiqing, Xu Xin, Lin Yingna, Wang Fang, Li Tao, Yan Xue, Lv Xueyu, Du Hui, Li Guixia, Li Shitong, Qi Weijing, Zhang Jinhua,Wei Huijun, Yang Yang, Wang Weidong*.*Guang’an 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Wang Weidong,Email:prof_wwd@126.com

Modern sleep medicine research in China originated from nineteen-fifties, and come into being in the middle of nineteen-sixties. After stagnant development state of 10 year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sleep researchers have first began to study and translate advanced sleep research achievement abroad from the middle of nineteen-seven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nineteen-eighties when Chinese sleep research gradually developed. At present, sleep medicine in China has got a certain achievements, while actually discipline for sleep medicine has still not established and some gaps and problems still existed.

Sleep medicine;China;Academic research

十二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BAI10B00,2009BA177B09

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E-mail:prof_wwd@126.com

猜你喜欢

专科医学临床
医学的进步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医学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