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其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
2014-04-04郑卫萍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4年6期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巴西单中心1998年至2008年间5 758例肾移植,其中有病理活检证实的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R)335例次。采集LAR发生前、中、后不同时间点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LAR的病程与治疗经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LAR与随后出现的患者死亡或移植肾功能丧失的相关性。结果:215例患者发生过1次LAR,57例发生过2次,13例发生过3次。肾移植术后1年未发生LAR的比例为97.4%,5年未发生LAR的比例为93.7%。每次发生LAR后eGFR都会较前降低,第一、第二、第三次分别降低56±21、44±18、(36±11)ml/(min·1.73 m2)(P<0.01)。大部分排斥反应的Banff分级为ⅠA或更低,但每次LAR发作后肾脏病理慢性化指数和浆细胞浸润都加重。所有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最终都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多因素分析发现组织学评分严重程度〔相对危险度(RR)=3.5,95%可信区间 (95%CI)=1.58~7.87,P<0.001〕、LAR需要血液透析治疗 (RR=3.31,95%CI=1.44~7.59,P<0.001)和甲泼尼龙治疗(RR=2.31,95%CI=1.07~4.94,P=0.03)是肾移植术后5年移植物功能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治疗可降低移植物功能丧失风险(RR=0.46,95%CI=0.25~0.87,P<0.001)。结论:肾移植术后LAR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并可多次发生,与移植物功能丧失比例升高相关。LAR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出现移植肾衰竭的风险较高,应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