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 的教育还能走多远
2014-04-04邱培智
邱培智
“听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我们人生的前18年,接受频率最高的语音信息要数“听话”一词。
从呱呱堕地开始,大人们便抱着我们摇来摇去,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听话”二字;当我们学会走路,想弄明白鸡蛋是否能摔破时,爸妈便大惊失色地警告说“别乱动”,要“听话”;当我们敢从沙发上跳下来时,大人们便呵斥说“不好好坐着会摔伤”,要“听话”;当我们会在地板上、墙壁上乱涂乱划时,也被认为是不“听话”的表现。上了幼儿园,因为扯着嗓门说话,边走边跳,坐不安稳,老师便大声地训斥我们要“听话”。上了小学,我们更被老师严格要求:坐有坐相,走有走样,说话要小声,听课要认真,作业要依时,稍有偏差,老师就评定我们不“听话”。初中了,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然而我们的一切被规范得更加贴切而周到,只要敢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便被划入不“听话”的行列。大人们说,高中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几年,得珍惜,我们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其间,只因为跟几个同学骑着自行车到郊外野炊,只因为想跟异性同学聊聊天,只因为想报考自己感兴趣的学校与专业,我们也一样被斥为不“听话”……
他们总会有十足的理由——
父母说: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就这么一个独苗,管教不好,成不了才,就全军覆没,实在是输不起呀。孩子小,能懂什么,做父母的有责任对子女实施管教,养不教父之过嘛,甚至在必要时实行严格管制也未尝不可。人的惰性与生俱来,特别是小孩,要盯紧一点,要让他(她)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歪脖子小树等它长大就扶不直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他(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何况现在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没上好的学校,没读好的专业就等于失业了。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素质,除文化课成绩要好外,琴棋书画等都得学一学,以让孩子受用终生。别提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他(她)能懂什么?主要还得靠做父母的加以引导,毕竟我们是过来人,看得比他(她)远,而我们送他(她)到各种补习班,不也是为了发现和培养他(她)的兴趣和爱好吗!
学校说: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往大里说,就是教育方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不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实际上,我们更要按照教育部门和当地社会的需求行事。譬如当地看重高考升学率、初中平均分、小学及格率,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向这方面倾斜,其他什么素质教育之类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我们的升学率、平均分、合格率比以前又进了一步,就根本不用担心谁指责我们忽视了诸如艺术等其他教育。而要做到让领导满意、群众高兴,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就是狠抓学风建设。因为学风好了,成绩就提高了。抓学风建设,这不难,只要心狠一点,多制定一些校纪校规,跟踪落实就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能怎么样?学校想把他们塑成什么样子他们就变成什么样子,变傻变呆也不是一件难事。现在除《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各校都大显神通,从中引申出一系列细则,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被严格规定。这不仅是良好校风、学风形成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与家长负责任的需要。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如以前,社会治安的复杂性也迫使我们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简单地说,就是务必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安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安全出了问题,一票否决。
老师说:分数当然重要啦,分数不过关,我们要下岗。不是我们境界不高,不是我们不理解教育,是现实需要,我们必须不择手段地保证升学率、平均分、合格率。学校这里评,那里也比,不是几个钱的问题,是面子问题。你说,我们一个小人物能改变什么呢?教育环境如此,我们哪里还敢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校风学风搞好了,学生听话了,我们的工作就轻松了。听话的孩子谁都喜欢,教师也特别省心省事。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如何训练出一班听话的孩子?最简单易行的做法就是严,宽容什么的,是供写总结时用的。特别是小学的孩子,虽然他们在家里作威作福、无法无天,但在学校里你吓他几次,罚他几次,保证他规规矩矩。我们最不喜欢那些活泼的孩子,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让他活泼,你就得受苦受累。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及格率就得不到保证,所以,一般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时乱提问题。我们不是不知道,那些有个性的孩子特别难得,更可贵,但谁有那么多精力应付他们?况且学校也不给我们一点余地,当某个孩子课间操时肢体动得不是时候,或午睡时偶儿抬起头、课间时喊的音量超出学校规定的分贝、去撤尿时跑得急了一点,班级就被扣分,这个月的先进就没了希望。还有就是,社会及家长也绝不宽容学校和老师,孩子在学校里跑,不慎摔了跤,学校要赔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作为班主任,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课间基本不让学生离开教室和教室前的走廓,放学后不允许学生停留在学校,否则一旦出问题,一个月的工资根本不够某个孩子摔上一跤。
家长、老师、学校们“三管齐下”,我们耳根不间断地响彻着“听话”与“不听话”。正如其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听话”了,于是,父母成功地克隆了我们,老师成功地复制了我们。后来,我们成了我们的父母,成了我们的老师,甚至“复活了”我们的祖先。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仍以“听话”与“不听话”来界定,在很多时候、很多评价的关键环节,教育的目的仍是培养孩子践行服从、追随与孝顺,而不是创新和探索,这样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究竟还能走多远?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教育办)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