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效应分析
2014-04-03孙聪,张山
孙 聪,张 山
(1.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2.中央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北京 10008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效应分析
孙 聪1,张 山2
(1.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2.中央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北京 100081)
回顾中外学者在FDI与其环境影响方面的理论,主要针对FDI对环境的四种效应,利用中国近十年的FDI以及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排放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然环境在四种效应方面分别存在着正负效应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管制效应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政策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飞速发展,实际利用金额不断上升,从1979年到2009年我国利用外资累计达9426.46亿美元,规模在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并且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见表1)。
表1 1979—2009年全国实际利用FDI的情况单位:亿美元
据李计广[1]的计算,得出2002年至2010年外资对GDP增长贡献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见图1)。
图1 1979—2009年我国利用FDI情况
图2 1999—2009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
但是在我国吸收FDI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自然环境也由于过去几十年粗放型的增长产生了诸多问题和弊病,加速了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程度,若以工业废气作为衡量指标,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中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在逐年上升(见图2)。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时期,我们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资源与环境利用的挑战。我国粗放型经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日益凸显,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为中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效应,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然而,对于FDI与我国环境污染的相关性不同学者看法不一,FDI对中国环境的影响相关学者也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理论,从四个角度对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中国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及变化的原因和我们应对的政策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此部分阐述在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方面前人的理论框架。
“污染避难所”假说:也称为“污染天堂”假说,是指当一国采取严厉的环境管制时,污染产业的比重降低,从而对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若环境管制宽松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增加污染产业FDI的流入时,则倾向于提高一国的污染水平;即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倾向于设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Grossman and Krueger(1991)[2]在分析NAFTA协议的环境效应时,首次实证考察了环境与收入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这与其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关系的倒形曲线特征相似,Panayotou(1993)把这个发现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即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DI的四种环境效应:Grossman and Krueger(1991)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和研究中首先提出了FDI对环境的影响机制: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Panayotou(2000)进一步补充为四种效应方式: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管制效应。本文将依照此理论框架进行阐述,具体分析将在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中进行。
(二)结合中国现实的理论结论
此部分阐述学者关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的理论和结论。
FDI与中国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杨海生、贾佳[3]等(2005)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的结论。
FDI与中国环境污染存在负相关关系:彭海珍、任荣明[4](2003)在研究上海市1995—2001年FDI和废气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发现随着FDI的急剧增长,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却呈下降趋势,认为FDI的增长促进环境的清洁。Feng Helen Liang(2006)在1996—2003年中国260个城市的大气污染、工业结构、FDI、贸易政策和人口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总的来说,FDI对中国环境是有益的。
根据谭晶荣、张德强[5]的研究(2005),按照我国GDP计算,目前人均GDP所处的污染程度比国外相同时期严重得多,因此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要更为陡峭,且中国仍处在EKC曲线A点的左侧。
那么中国的环境与FDI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FDI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环境的?本文将从四种效应出发进行分析。
三、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技术溢出效应的定义
1998年,Blomstrom将其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进一步解释就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会引起东道国企业在技术和生产力上的进步,但这一影响不局限于接受外资的企业本身,由于技术扩散等原因,会带来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而这种效应的成果无法被原投资者或跨国企业自身全部吸收,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接受FDI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社会效益的提高。
这一效应最早在1960年由MacDougall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自Mac-Dougall提出此效应后,中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理论上已经获得了一致认可,但技术溢出效应到底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产生的结果并不相同。国内外学者使用不同的模型和指标进行分析,结论是正效应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多个或某一行业的面板数据,能够反映较长期内东道国企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验证结果为负效应的研究主要选取的是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只能在时点上研究,说服力比较有限。
(二)FDI在环境问题上的技术溢出效应
1.技术溢出正效应
(1)FDI本身会使用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治污技术,比本地公司更好地遵守标准(by Eskeland&Harrison);(2)FDI的技术溢出可以使更多的企业接触到先进的生产和治污技术;(3)FDI采用先进技术引起的优势促使东道国同产业本国企业与之竞争,提高自身技术。
2.技术溢出负效应
(1)由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可以知道,投资国倾向于将夕阳产业或者边际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而在这些产业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技术是过时的,甚至是有害的,这时的技术溢出也随之就是有害的了;(2)由于低廉的价格优势使得东道国同产业本国企业不得不降低成本与之竞争,因此会削减技术开支。
(三)实证分析
针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多种多样,这里归纳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
具体来说,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分为水平、前向、后向溢出效应三个方面:
表2 不同学者关于FDI溢出效应的研究结果
(1)水平溢出效应:指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学习,模仿与扩散。(2)前向联系: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市场营销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3)后向联系: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生产或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
最新的研究采取了之前国内外多数研究统一采取的一般模型,考虑到技术的水平,前向和后向溢出均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及环境污染对生产率的影响之后,对模型进行了简单修正,在考虑了产业异质性效应和估计偏误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产出为因变量,资本投入、劳动投入、FDI滞后一期的水平、前向和后向溢出效应为自变量,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工业总产值(包括三资企业)、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与粉尘排放量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具体的结论如下:
(1)对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方面:FDI的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后向溢出效应较为显著。溢出效应最有可能出现在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地中间产品供应商的联系渠道,即后向联系中,后向溢出效应增加了各环境污染指标的单位销售额排放量,因此FDI后向技术溢出中有一部分是向上游产业提供了高污染排放技术而提高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在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对环境污染的边际效应方面:技术水平溢出效应虽不显著,却能够减缓环境污染对产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而FDI的前向技术溢出与后向技术溢出对环境污染的边际效应不明显。
四、FDI的结构效应
(一)理论综述
结构效应是指FDI的地域分布与行业组成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夏友富[6](1999)的研究,污染密集产业[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PIIs)]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的产业。特征为:产出大量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物的危害较大;生产技术和过程较复杂,运行过程对工人安全和健康产生威胁;处理和污染防治有一定难度,所需费用很大,营运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
正效应的产生条件为:当FDI的主投资企业不集中于污染型企业或重型污染企业①根据郭红燕(2008)的测算,我国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污染行业集中在采掘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更为趋向于轻污染型企业②同为郭红燕的测算,轻度污染型工业为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印刷媒介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各种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甚至是环保企业、信息型、技术型企业时。
负效应的产生条件为:当FDI的主投资企业集中在污染型企业或者重型污染企业时。
本部分将针对结构效应对FDI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研究FDI产业分布布局与我国的环境状况的相关关系。
(二)FDI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现状及特点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差异巨大,历年的空间分布也存在有规律的变化,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发现符合前人如焦华富的结论,仍然具有沿海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沿海性体现在FDI的分布东重西轻,2010年东部沿海实际利用FDI占全国总实际利用FDI的82.6%,而中西部的近20个省区市,只占用到17.4%。集中性体现在集中于东部沿海四大投资区,分别为:以港澳投资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以台湾投资为主体的闽南金三角地区(福建),以美日欧投资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以日韩投资为主体的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北京、天津、辽宁、河北)。
表3 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
整体上,FDI有从东向西扩张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全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沿线(指铁路),再到全国全方位开放,因此呈现的趋势如下:自1978年以来FDI首先进入两个经济特区,然后是14个开放城市,接着是沿海各省,继而逐步向中西部扩展。于是便形成了如今的FDI在地域上的分布。
(三)FDI在我国的产业分布现状和特点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产业结构整体失衡。FDI主要集中投入在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并且外商投资一般是趋向于投资利润较高、回收期较短的制造业,对其他基础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投资比重较低。并且FDI在工业方面的投资一大部分有出口倾向,即FDI企业的产品出口比重较高,使得中国成为加工环节的工厂和污染排放地。近年FDI中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一半以上。而对于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有小幅上升。我们认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环境污染远高于其余二者,因此认为我国FDI的结构失衡是我国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
表4 FDI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
(四)实证分析及结论
表5 相关性检验结果
选取流入我国FDI第二产业2003—2010年的投资额作为自变量,把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第二产业投资额与固废排放量相关系数为0.806,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第二产业投资额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相关系数为0.793,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所以,我们初步认为FDI在我国严重失衡的产业布局与我国环境恶化相关。
五、FDI的规模效应
(一)规模效应的定义
规模效应是指由于FDI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规模效应有正负之分。正效应是指FDI的流入促进经济增长,一国GDP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也有了更多治理污染的资金,对环境产生正效应。负效应是指FDI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生产和消费的扩大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效应。OECD的研究也指出正的规模效应的前提是东道主国家存在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法令框架,否则收入的增加有可能恶化生态环境,而科学研究证实,规模效应也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字形规律。
(二)EKC曲线的定义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在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年;水污染:1977—1988年)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长而后下降,其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阶段,即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呈倒U型关系。于是,他们在1995年发表名为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文章中提出了这个假说,被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
图3 EKC曲线
(三)中国的EKC曲线研究
下面我们研究中国的EKC曲线,我们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因变量,人均实际GDP为自变量,其中,人均实际GDP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不变价人均GDP。用SPSS软件进行二次项的回归分析。
表6 2000—2009年人均GDP与污染情况
图4 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回归分析图
表7 回归方程T检验
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硫的EKC曲线呈现倒U型,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EKC曲线还没达到拐点。当然,由于选取的数据有限,并且只选取了两项污染物,所以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中国的情况。不同的污染物的EKC曲线的形状及拐点都不同。比如,对于固体废物排放量,中国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左边,负面影响在规模效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同时受到的污染程度高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的EKC曲线更陡峭,中国要达到拐点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实际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条经验曲线,它是客观现象,不是必然的规律。中国并不一定是只有到达发达国家出现拐点的人均GDP,才会出现峰值。我国应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的正效应,加大环保力度和治理污染的资金,降低污染程度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得平缓,峰值变小,很快达到拐点。同时应注意,发挥正效应的前提是中国要有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法令框架,如果污染超过了环境的可承受能力,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不可修复的,污染程度就不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下降。但是环境的承受能力是多少,我们是无法预知的。所以,我国应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图5 工业固体废物产量与人均GDP回归分析图
表8 回归方程T检验
六、FDI的管制效应
(一)管制效应的定义
管制效应指东道国政府引进外资所造成的影响。即东道国采取较为严厉的环境管制时,FDI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比重倾向于降低,管制效应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东道国采取较为宽松的环境管制时,FDI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倾向于增加,管制效应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二)不同学者的观点
在这一效应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了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管制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在假设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与本国企业实行相同环境规制政策的既定条件下,许多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存在这样一种担心:一方面,环境管制的实施会影响企业竞争力,或环境规制及其强度的提高会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支持此观点,如Pethig(1976)和Siebert(1977)等认为,新的环境管制将意味着增加厂商利润最大化问题的约束条件,而含有更多约束条件的同一个最大化问题只能导致同样或者更低的利润。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Porter和Linde(1995)认为,严厉的环境管制可能提升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尽管环境管制增加了厂商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但促使厂商为降低成本而加快创新,最终有可能抵消环境管制所带来的损失,这种创新将为受到管制的厂商带来长久的比较优势。
另一种观点,即“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污染密集型产业倾向于设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认为管制会影响外国投资者是否投资到东道国的决定。尽管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没能发现环境标准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但许多研究仍然表明企业受东道国的影响很大。如Gentry认为,墨西哥的环境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国投资者决定是否承担“环境投资”的关键驱动力。
(三)对我国的研究
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环境的管制力度,FDI引进金额逐年上升,环境污染却未大幅度上升。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更为严格的环境管制减少了FDI的流入量,如杨涛[7](2003)将环境管制和FDI流入量进行回归实证分析,认为环境管制对我国FDI吸收量有负面效应,即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国内有持相反观点的研究,如王一兵(2006)就认为环境管制不会对FDI的引入产生负面效应。不能忽视的是,“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一个前提假设,即除了环境以外,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很多人认为管制对FDI吸收量有负面影响的国内研究都仅仅研究了环境这一个变量。因此,将其他的变量引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看来,管制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趋于下降。但是管制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降低污染的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即问题集中在环境管制是否会对FDI吸收量产生负面效应?我们通过如下的模型进行研究。
(四)模型与方法
为了探究环境管制是否会影响我国FDI并且探究它们之间是否具备因果关系,我们借鉴并修改了前人的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首先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进行验证。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关系表示如下:
FDIt=cf(GDPt,REGUt,AWGAEt)
其中,
▲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亿元),是通过各年我国吸引FDI的以美元表示的金额乘以各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得出。
▲GDP表示国内市场总值(亿元),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我们认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意味着该国投资环境越好,越能吸引外资进入。
▲REGU表示全国企事业单位治理工业污染实际使用资金(万元),用来表示环境管制状况。实际上能够表示环境管制状况的变量有很多,以前的研究也有采用其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如说排污税(费),环境治理投资金额,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金额等。但是由于一些数据统计口径在不断变化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选取这个指标,虽然这不一定是最优指标。
▲AWAGE表示年平均工资,表示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工资意味着较高的企业成本。
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将变量分别进行对数处理,最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FDIt=c(1)+c(2)*LNGDPt+c(3)*LNREGUt+c(4)*LNAWAGEt+ut
其中,c(1)表示常数项,c(2),c(3),c(4)表示自变量系数,u表示随机误差项,t表示年份(t=1992、1993…2010)
2.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
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是:首先估计序列Y被其滞后期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引入序列X的滞后期验证是否可提高Y的解释程度。若是,则X是Y的Granger原因。
(1)变量和数据。
我们选取1992年至2010年的各项数据,详见表9。以及对数化处理后的各年数据,见表9。
表9 1992—2010年我国 FDI、REGU、GDP 和AWAGE数据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2)分析与结果。
1)相关性分析。
通过Eview5.0,首先得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1中我们可以看到,GDP,REGU,AWAGE与FDI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因果分析,因此要继续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如表12所示,调整后的R方较高,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从REGU这项来看,虽REGU和FDI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较低,并且P远大于a,未通过T检验,我们能够姑且认为它们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3)Granger因果检验。
表10 1992—2010年我国LNFDI,LNREGU,LNGDP,LNAWAGE数据
表11 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表12 多远线性回归分析表
为了进一步探求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并更好地解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的结论,我们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Eviews运行结果如表13。
*Lags:3
因为由REGU计算出来的P均远远大于a,所以我们不拒绝原假设,即我们可以认为REGU和FDI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表13 Granger因果检验表
以上的模型分析及结果具有很明显的政策意义。因为环境管制对FDI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虽然两者呈负相关,但相关程度较低,并且也不成为FDI变动的原因,FDI甚至较多地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影响而非环境管制,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强化环境管制,不必过分担心会减少FDI的流量。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1]李计广.入世十年我国利用外资模式变迁[J].国际贸易,2011,(6):52-57.
[2]Grossman G M,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3914,NBER,CambridgeMA,1991.
[3]杨海生,贾佳,周永章,王树功.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99-103.
[4]彭海珍,任荣明.环境政策工具与企业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7):75-82.
[5]谭晶荣,张德强.对我国利用FDI项目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J].国际贸易题,2005,(5):78-82.
[6]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界,1999,(3):109-123.
[7]杨涛.环境规制对中国FDI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5):65-68.
1003-4625(2014)06-0036-08
F830.59
A
2014-04-25
孙聪(1988-),男,河南郾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张山(1992-),女,安徽淮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王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