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C两优26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4-04-03彭伟正易卫平彭选明庞伯良谢洪科易靖超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秧田结实率晚稻

彭伟正,易卫平,彭选明,庞伯良,谢洪科,邓 波,易靖超

(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125)

C两优266是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经多代选育的R07266恢复系与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C815s不育系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省预试,2011年进入省区试,2012年通过省续试和耐低温及生产试验,201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选育经过

1.1 父本R 07266的选育

R07266是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易卫平研究团队利用辐射诱变和常规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经多年选育而成。2006年夏利用60Co-γ射线300 Gy辐照处理(R416×明恢63)F2代混收单株干种子,当年在湖南长沙多本种植(F3M1)100株,成熟后混收干种子,同年冬在海南单本种植(F4M2)800株,入选长粒、外观米样优、株高适中、株型松散适中、株叶型好的单株14个。2007年夏长沙单本种植株系(F5M3),并与C815s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其中以株系R07266(简称266)表现综合性状优,叶鞘、叶耳、谷粒稃尖无色, 穗部结构合理,中穗型。同年冬在海南单本种植(F6M4),并进行杂交优势鉴定,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杂交优势强,穗大粒多,综合性状优。

1.2 母本C815s的选育

C815s是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1996年冬季用两用核不育材料5SH038(安湘S/献克//02428)F6作母本,培矮64s作父本杂交,经海南短日低温,长沙夏季长日低温、秋季短日低温和人控水温池处理的增压选择,经5 a定向培育,2002年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株型理想,优质,广亲和,颖花张开时间长(2.5 h),柱头生命力强且持续时间长(6 d)等特点,其异交结实率可达60%以上,配合力强[1]。该不育系株高85 cm,株型紧凑,叶片直立,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叶色嫩绿,叶鞘、叶耳、稃尖紫色,叶片厚而坚挺,茎基部节间短,分蘖力强。在长沙3月30日至7月10日播种,播始历期63~97 d,一般分蘖15~16个,成穗12~13个,平均颖花数185个/穗左右,颖壳淡绿色,有短芒,谷粒长10.0 mm,千粒重24.5 g,属中稻籼型不育系,感温性较强。目前,该不育系已选育出一大批如C两优396、C两优87、C两优343、C两优608为代表的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两系杂交稻组合。

1.3 C两优266的选育

C两优266是用R07266(简称266)作父本与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C815S作母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迟熟晚稻新组合。2007年冬在海南进行杂交优势鉴定,表现杂交优势强,穗大粒多,综合性状优。2008年夏季于韶山少量制种,同年冬在海南进行育性、纯度优势比较鉴定。2009年夏长沙进行品比试验,表现生长优势强,丰产性好。同年冬在海南异地品比试验,表现丰产性好,比对照威优46增产幅度大。2010年参加湖南省晚稻迟熟组预试,比对照威优46增产极显著。2011年进入湖南省晚稻迟熟组区试,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极显著。2012年进入湖南省晚稻组续试,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同年在湖南省生产试验。2013年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13022)。

2 主要特点

2.1 特征特性

C两优266株型集散适中,田间长势较旺,繁茂性好,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茎秆粗硬,成穗期剑叶直立,浓绿半卷状,叶下禾;穗层整齐,中穗型;谷粒长型,短顶芒,稃尖紫红色,后期落色好。2011年湖南省晚稻区试:株高109.2 cm,总粒数154.9粒/穗,实粒数118.2粒/穗,结实率73.1%,千粒重26.8 g。2012年湖南省晚稻区域试验续试:株高106.28 cm,总粒数155.32粒/穗,实粒数124.51粒/穗,结实率80.56%,千粒重26.24g。两年区试:平均株高107.7 cm,有效穗19万穗/667m2,总粒数155.1粒/穗,实粒数121.36粒/穗,结实率78.3%,千粒重26.5 g。

2.2 产量高

2009年夏参加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晚稻品比试验,产量为566 kg/667m2,比对照威优46增产8.89%,同年冬海南异地品比试验,产量为608.5 kg/667m2,比对照威优46增产17.6%。2010年参加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晚稻品比试验,产量为565 kg/667m2,比对照威优46增产6.9%;2010年参加湖南省晚稻迟熟组预试,产量为501.28 kg/667m2, 比对照威优46增产4.08%,增产极显著;2011年参加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一晚品比试验,产量为644.1 kg/667m2,比对照C两优343增产9.15%;2011年参加湖南省晚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522.66 kg/667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6%,增产极显著,8个试点,增产点次为75%;2012年进入湖南省晚稻区域试验续试,平均产量为545.08 kg/667m2,高产点达632.5 kg/667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1.06%,8个试点,增产点次为75%。两年区试平均产量533.85 kg/667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2.33%,日产量4.41 kg,比对照高2.57%。

2.3 品质优

2012年由湖南省区试统一送样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结果为:出糙率82.5%,精米率73.8%,整精米率69.8%,3项指标达国标1级;透明度2级,胶稠度65 mm,直链淀粉含量16.5%,3项指标达国标2级;粒长6.9 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4.7%,碱消值3.5级。

2.4 生育期适宜

2010年湖南省晚稻预备试验生育期与对照威优46相同。2011年湖南省晚稻区域试验8试点,平均生育期120.8 d,比对照天优华占长0.2 d,2012年湖南省晚稻区域续试8试点,平均生育期121.6d,比对照天优华占短0.8 d。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21.2 d。

2.5 抗病性和抗倒性好

2011年湖南省区域试验统一鉴定:苗叶瘟平均4.7级,穗瘟平均7.0级,稻瘟抗性综合指数5.0级;白叶枯病抗性5级;稻曲病抗性3级。8试点均无倒伏。

2012年湖南省区域试验续试统一鉴定:苗叶瘟平均4.67级,穗瘟平均5.0级,稻瘟抗性综合指数3.93级;白叶枯病抗性5级;稻曲病抗性5级,耐低温能力中等。8试点均无倒伏。

稻瘟病抗性两年多点鉴定:叶瘟平均4.69级,穗颈瘟平均6.0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4.47级。白叶枯病抗性平均5级,稻曲病抗性平均4级。两年区试16试点均无倒伏。

区试和大面积生产试验的结果表明:C两优266丰产性好,品质优良,茎秆粗硬,抗倒伏能力强,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适宜稻瘟病轻发区种植。

3 栽培技术

C两优266适宜在湖南、江西及长江以南低海拔稻区作双晚栽培,也可作一晚栽培。一般栽培技术与天优华占、C两优343相同[2]。主要注意如下几点。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播种季节进行安排,在湖南一般作双季晚稻区宜在6月18日左右播种,作一季晚稻区宜在5月25日左右播种,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防种子带菌。采用湿润育秧方式,大田用种量1 kg/667m2,秧田播种量9~10 kg/667m2,稀播匀播育壮秧。湿润育秧的秧田基肥,施复合肥20 kg/667m2,在播种前1~2 d,即在耙田或耘田时施肥,在秧苗2叶一心期,施尿素5 kg/667m2,促进分蘖发生和生长。拔秧前4 d,施尿素4 kg/667m2,作送嫁肥。播种后秧田保持湿润,出苗期采用湿润灌溉,3叶期后浅水勤灌,促进根系发达。

3.2 适时移栽,适度密植

移栽时秧龄控制在30 d以内,每株带3~4个分蘖。插植规格:低、中肥水平田17.1 cm×20 cm,高肥水平田20 cm×20 cm,插足基本苗60 000株/667m2左右。秧苗栽植不宜过深,促分蘖早生快发。

3.3 科学施肥,早发稳长

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而速,中后期视苗情酌情补施。一般施有机肥1 500~2 000 kg/667m2,耙田前施复合肥30 kg/667m2左右作基肥。移栽7 d后施复合肥15 kg/667m2,尿素10 kg/667m2。孕穗期视苗情酌情施肥。没有脱肥迹象则不再追施。

3.4 科学管水,保根活力

移栽后采用浅水活苗,薄水发根促芽。分蘖期干湿交替促分蘖,当茎叶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5%时开始晒田,以泥土表层发硬为度,营养生长旺盛的适当重晒。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层。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脱水过早,以防早衰。

3.5 防病治虫,保产丰收

播种前要用药剂浸种消毒,秧田期间重点防治稻蓟马、稻蟓甲等虫害;本田期间重点防治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可选用杀虫双、阿维菌素、锐劲特、乐斯本、敌敌畏、扑虱灵、速灭威等药剂防治。病害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可用井冈霉素、纹曲清、粉霉灵、三环唑、加收热必、加收眯等药剂防治。

4 制种技术

4.1 选择理想的区域和季节

选择自然隔离条件较好,温光灌溉条件较好的丘陵、山地,以避开串粉风险;授粉扬花期无38℃以上高温,日均温2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无连续3 d以上雨日的地域和季节,提高制种母本的异交结实率。

4.2 合理安排父、母本播种期

根据父母本的播始历期,确定合理的播差期,父本R07266长沙、韶山,夏制一般以5月15日至6月5日播种,两期父本间差期5 d,第1期父本播期应比C815S提早2 d,根据C815S感温性较强和R07266抽、齐穗速度快的特点,第2期父本播期应比C815S提早5 d。

4.3 父母本种植规格

既要最大限度的增加母本的种植比例,增加母本颖花数,又要保证足够的父本花粉量,提高母本的异交结实率。父母本行比宜1∶9或2∶12,父本按20 cm×25 cm规格双本插植,母本株行距15 cm×15 cm或14 cm×16 cm。

4.4 全程除杂

父、母本于秧田期除去叶鞘色、叶色、叶型与标准株不同的秧苗;始穗期将抽穗早于群体5 d以上,稃尖色、粒形、株形、叶形、叶色等与标准不同的单株整蔸拔除。齐穗期将迟抽穗5 d以上,稃尖色、粒形、株形、叶形、叶色等与标准不同的整蔸拔除;成熟期将粒形、稃尖色、株高、株形等与标准不同的明显高的单株整蔸拔除。

4.5 喷施九二0

施用九二0的前提是彻底清除各类型的杂株,以确保种子纯度。父、母本见穗10%左右喷施第一次九二0,间隔3 d再喷施第二次。喷施用量为6~8 g/667m2,浓度为20~30 mg/L。

4.6 授 粉

母本始抽穗后,每天在盛花时用尼龙绳或竹杆赶粉1~2次,赶粉时间选晴天10:00~12:30较好,连续授粉5 d左右,能显著提高制种产量。

4.7 防病治虫

秧田期重点防治稻蓟马、稻蟓甲,本田期间重点防治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灌浆成熟期主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母本成熟后及时收割。

[1]陈立云.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9-60.

[2]王建龙,胡培松,贾先勇,等. 高产优质杂交晚稻中3优81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湖南农业科学,2013,(17):1-3.

猜你喜欢

秧田结实率晚稻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感怀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野栽杂交分离群体定位水稻结实率QTLs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不同品种油用型牡丹的光合与生理特性及其与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安福县:发放晚稻测土配方施肥卡
不同熟性披碱草自交、异交及开放授粉结实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