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应“正能量”地理解反思性教学*
2014-04-03韩飞
韩 飞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浙江 义乌 322000)
一、“正能量”在思政课反思性教学中的引入
上世纪90年代,反思性教学理论被引入中国,立刻就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之后,熊川武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当中,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实现教师以自己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逻辑推理的技能和反思批判的态度去回顾、诊断、监控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师自我素质和实践效能的提升。
思政课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是“致力于消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分离,需要教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学会创造。”[2]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强调将教师的“实践”与“反思”相结合,不再单纯注重教育知识的教学,而更注重培养教师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决策与反思的能力,提倡行动研究。”[3]29
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做到将“实践”与“反思”相结合,那就需要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补充正能量、汇聚正能量。正能量,指的是一切能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起含有“正能量”的批判精神,才能通过不断进行的教学反思,促使自己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二、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
在当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正能量”的思政课教师除了能够获得反思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和成长经验外,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疑问和困惑,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教师实际素质水平之间产生的矛盾;反思性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论等。
(一)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
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都分别出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不同二级学科,还有一些教师是从伦理学、教育学、西方哲学等其他学科转入进来,这就导致不同的教师会对思政课反思性教学产生各自不同的教学理念。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实施反思性教学应该把反思的重点放在思政课的知识梳理上,主张更加重视在交往价值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去重构思政课的知识教学,以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好地向大学生们传授思政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并保证后者可以较好地领会和掌握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的内涵及其特征。另一些教师则认为反思的重点应当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如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等,使过去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单一通道向着师生互动的双向通道改变,以此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又有一些教师提出把教学经验作为反思的首要对象,认为教师只有通过将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其他人做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摆脱个人在教学经验上的自我束缚,实现有明确目的的教学反思和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拓展。现在许多青年教师正是经常通过观摩名校名师的优质课视频教学等方法来对比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获得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多更新更高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政课反思性教学通过研究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并强调以反思性教学为特征,主动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发展型培训职业后教育。其目的是要在教师成长的每个关键时期,促进这个循环,防止教师“职业退化”现象。[4]220然而,反思性教学作为核心因素在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会对教师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理论素养和经验技能要求,这也必然和每个教师的自身实际专业素养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哈贝马斯认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5]215而这种激励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希望通过一种外在刺激来帮助自己增强内驱力和提升智力劳动价值的教师,却不能直接有效地为其他习惯于循规蹈矩、并且缺乏内在自觉或创新内驱力的教师产生明显作用。因为后者大多会坚持自己业已定型的教学思维,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不愿意额外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反思性教学、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具备掌握从整体上监控自己教学过程的能力,以达到可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去调节教学活动的目的。可思政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有足够充分的条件去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部分教师因而不知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平衡尺度,甚至在课堂管理上稍有不慎还可能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等不良后果。于是这类教师执意认为在思政课上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徒添课堂管理的人力成本,又得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手段的争论
在思政课上实施反思性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争议,即对每一名思政课教师而言,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被当作目的,还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教师认为,思政课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上级领导制定的一个重要目的,它旨在通过不断开展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等活动来实时动态地调整并提升教师在思政课上的教学合理性,以满足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这些视反思性教学为目的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正改变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他们不再强调教学必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致力于实现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某一项教学活动任务构建起新型主体间性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扮演一种行为导向的角色,并且不再直接去向学生灌输、指挥、干预他们的学习活动。
可有另一些教师从熊川武教授提出的“教学主体借助行动不断探究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6]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与“目的”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发展的手段,如同杜威所提出教学要强调反思性,也是为了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合理展示自己的能动性特征。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就必须坚持以专业教师作为单主体,“应该毫不动摇地把着力点放在教育者主体身上,并使教育者主体认识到,这是自身的责任,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根本好转。教育者必须坚定这样的自信。”[7]
三、以“正能量”引导思政课教师正确理解反思性教学
对上述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们必须首先具备含有“正能量”的批判精神,才能指导自己去正确地认识、理解和运用反思性教学,掌握反思性教学的精髓,形成目的统一的教学理念;才能从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需要出发去科学地思考和研究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一)“正能量”促使教师将反思性教学看做是对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认识,实现在教学理念上的目的统一性
在现代教育中,学校系统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应当仅仅被视作是一种权威等级关系,这样的关系甚至将把人教育和培养成缺乏批判性、反思性和创新意识的“片面的人”,或是如同马尔库塞所谓的“单面人”。因此,在“正能量”的引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同他所合作的或教育的对象,都学会去正确看待人的本质,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把人的自我价值当成是一种市场上的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价值、把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义为如何使学生能够在市场上成功地销售自己的工具理性。在以人为本的“正能量”教育理念指导下,反思性教学要求一方面能够发挥思政课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特色,允许形成适应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利于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展开;但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思政课教学理念在终极目的上的统一性,要始终坚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
(二)“正能量”引导着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价值合理性的教学模式,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的转变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群体性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合理性不是单一的目的合理、或单一的手段合理,而是坚持在当前社会和学校的“正能量”引导下,实现其目的合理性与手段合理性的统一。这种含有“正能量”价值合理性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并坚持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不论哪种关系的对话,它都是围绕着“正能量”的传播而平等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因此,“正能量”帮助思政课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中心地位,开始重构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互关系。“正能量”的主体间传递,使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和学生、同事、学校乃至社会组织之间既是伦理观念上保证互相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又是价值理念上坚持彼此关心和友好互助的。
(三)“正能量”引导着思政课教师去懂得为何要在反思性教学中让自己承担责任、并如何开发自身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授克里克山克认为“关键是审慎地研究教学和教师所形成的终身信念,教师知道他们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思过程,教师能学会做出理性的选择行为。缺乏理性就会成为机会、非理性、自我兴趣和迷信的奴隶。”[8]34现在对于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一门具有特殊政治导向功能的学科课程,它所依靠的只能是教师这个“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通过以身作则地树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样,并在实施反思性教学活动时有创新经验地制定出为特殊教学目标和有关学生选择合适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所必需的灵活性和判断力。为此,任何一名肩负着传递正能量,欲积极培养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和灵魂的青年大学生这一神圣使命的思政课教师就首先要让自己真正理性地认识到个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仅是有局限的、甚至有时候还是片面的,必须不断进行包含“正能量”的教学反思,要求自己形成起一种比过去更为强烈的教师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好反思性教学作为不断提升教师和大学生的正能量、改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郭君.高职院校是现在在理论课反思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职教论坛,2010,(5).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梅新林.中国教师教育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瑞典)胡森等著,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Z].海南:海南文史出版社,1994.
[6]唐保升.反思性教学之“反思”[N].中国教师报,2011-09-2(6).
[7]顾钰民.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评析[J].教学与研究,2013,(8):105.
[8]Cruickshank, D. (1987).Deflective Teaching. Reston, VA: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