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

2014-04-03吕志轩胡继连

关键词:德州市食用菌栽培

□吕志轩 胡继连

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

□吕志轩1胡继连2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德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规模、档次、总产稳居山东省第一。根据钻石模型,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构成了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生产要素是基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是瓶颈,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形成了鲜明特色,政府则是重要保障,而机遇为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巩固和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应做好统一规划,适当控制发展速度,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

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一、引言

德州市食用菌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世纪初进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在食用菌产业向工厂化生产转型的机遇下,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由“滚雪球”式的渐进式发展转变为“爆炸式”突飞猛进式发展,已成为德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到2013年,德州市食用菌栽培面积已达2380万平方米,年产量已突破36万吨,总产值达28亿元,共有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26家,培植省级龙头企业2家,年产万吨以上企业6家,建设标准化园区32处,带动全市5万户农民增收,食用菌规模、档次、总产稳居山东省第一。2013年9月,德州市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是长江以北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北方食用菌强市地位已经形成。

迈克尔·波特在充分吸收与借鉴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了钻石模型,用以解释某个区域的特定产业为什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1]他认为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经济环境中的四项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这四项关键因素构成了具有相互影响、双向作用的钻石体系,对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最大、最直接。此外,政府和机遇两个变数,作为钻石体系的辅助因素,能够对四项关键因素产生重要影响。波特认为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强化和促进,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共同产生了该区域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成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波特的钻石模型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和产业竞争优势、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新方式。孔祥飞、赵璟(2008)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阮睿(2013)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随州市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3]本文采用钻石模型分析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的经济环境,分别探讨四项关键因素和两项辅助因素在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以为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提供指导。

二、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主要是人力资源和自然禀赋,后者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1.初级要素

自然条件优越。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0万亩,林地资源200万亩;全市年平均气温12.9℃,年平均降水量547.5毫米,日照率60%,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德州市是食用菌栽培最适宜的地区之一,生态条件适合菌类生长,正常生产和反季节栽培均优于其它地区,产品质量在全国领先。

农业基础较好。德州市是农业大市,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是全国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作物秸杆、玉米芯、棉籽壳、酒糟、木屑、木糖渣等各类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丰富。齐河县借助丰富的林业资源,率先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林菌间作模式,间作面积200万平方米,被称为“全省林菌间作示范县”;禹城市借助功能糖都的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废料木糖醇渣生产食用菌,变废为宝,把十里望乡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平菇生产之乡,全乡平均每年平菇投料达2万吨以上,由于原料价格优势明显,该乡菇农毛利润收益稳定在50%左右。武城县被命名“中国食用菌之乡”,齐河县被评为“山东省食用菌生产十大基地县”,宁津县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

劳动力成本较低。德州市总人口56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6万人。食用菌生产属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德州市具有充足的低工资劳动力,食用菌产品比西方国家或发达地区成本更低,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

2.高级要素

(1)科学技术。德州市许多县市区都和大专院校以及食用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他们广泛合作、交流,使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品位不断提高。

加强技术研发。近年来,德州市自主研发的平菇德平一号、双孢菇258、北虫草均取得了品种审定,且产量高、品质好;“德州市有机食用菌综合高效技术开发”等一批食用菌研究成果取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

改造和应用先进技术。一是传统产区,菇房不断改进。菇房栽培在德州市由小弓棚到有墙的低棚,再到日光温室几经变迁。目前双孢菇栽培主要采用改良西班牙式菇房栽培,该模式年可生产3茬双孢菇,反季节栽培每公斤15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①二是新兴工厂化产区,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德州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温湿度调节自动可控,液体菌种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集成应用,实现了标准化、集约化、周年化生产。②

创新栽培模式。德州市不断探索菌粮、菌菜、菌菌间作模式,除齐河县的林菌间作模式、禹城市利用工业废料木糖醇渣生产食用菌外,还有夏津县利用废弃地瓜窑种鸡腿菇,利用旧垚厂的窖洞栽培茶树菇等栽培模式。

注重品牌培育。在搞好食用菌深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强食用菌产品采后处理,搞好保鲜运销,积极推进包装标志上市和品牌化销售,提升食用菌产品档次。目前,德州市食用菌产品有2个取得有机食品认证,17个取得绿色食品认证,武城县的“贝州”食用菌远销欧盟和美国,齐河县的“康瑞源”牌食用菌为进京免检产品。

(2)人力资本。多年来,德州市培育了一大批种植专业户和食用菌能人,他们的生产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日趋成熟,对德州市传统产区的食用菌生产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如齐河县大黄乡的张汉兵,从租用恒温库种菇开始逐渐扩大规模,建成康瑞源食用菌产业园。该园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吸收农民大户入股,凝聚社会资金,为农民参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创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该园由30余个农民大户入股,组成11家企业入园,由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技术、菌种,打统一品牌,包销产品,园区总占地1100亩,总投资11亿元,年可栽培食用菌52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2亿元。

德州市每年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并且通过科技下乡、电视技术讲座等形式累计培训菇农和生产技术人员10万人次。各地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食用菌技术人才的交流,武城县聘用山东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宫志远研究员常年做技术顾问,禹城市的范光林和闫敦云则走出国门,到美国去种菇,并且挣回了可观的外汇。

(3)资金支持。德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以奖代补”资金,其中30%用于扶持食用菌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协助基地申请上级扶持资金,武城县、齐河县分别连续三年获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食用菌项目扶持,累积扶持资金3000万元,有利的推动了两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4)基础设施。德州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京沪、德石铁路在此交汇,京沪高速铁路、京沪(台)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德(州)石(家庄)高速公路、德(州)滨(州)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穿越辖区,104、308、205国道在本区过境,德(州)烟(台)铁路以及德(州)商(丘)铁路正在建设中。2006年德州市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二)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以前,菇农种菇,从菌种到栽培经历各个环节,事无巨细都要办。目前,德州市已有一级菌种企业2家,二级菌种企业3家,齐河县建设了大型标准化菌袋厂,武城县建设了大型发酵车间。现在,菇农只是将菌棒带回家出菇,其它的事由菌种厂来办,将菇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德州市食用菌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格局。例如,2010年,武城县在李家户镇实施现代农业食用菌项目,他们从源头入手,一抓标准化菌种厂建设,二抓筹建集约化作料厂,三抓多功能恒温菇房创新,创出了具有武城特色的适合农民发展的食用菌新路子,有效解决了原有生产模式作料难、质量差,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等制约瓶颈,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带动全县食用菌面积300万平方米,万户菇农受益,人均增收上万元。

专业合作社初具规模。2011年10月成立了德州市瓜菜菌产业协会,通过扶助、指导、扶持食用菌专业合作的发展,充分发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作用。目前,全市共建设食用菌协会及专业合作社组织29家,拥有社员3万多人。

专业市场发展缓慢。目前德州市的食用菌销售仅限于在蔬菜市场划出相应的区域进行交易,多数地区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批发及零售市场。

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德州市食用菌生产以鲜销为主,加工企业少,仅有丰裕和长春两家,而且以制罐和腌制为主,缺乏深加工企业。

(三)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

区域化布局特色明显。目前德州市已基本形成武城县的双孢菇、真姬菇,禹城市、夏津县的平菇,齐河县的金针菇、杏鲍菇,乐陵市的香菇,德城区的金针菇、姬菇等几个特色明显的规模化产区,并且白灵菇、灵芝、猴头、茶树菇、蛹虫草等高档食、药用菌品种都有种植。

工厂化生产蓬勃发展,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形成。目前,全市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10余处。例如,齐河县以山东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带动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入园企业有11家;经济开发区引进的投资15亿元的雪榕食用菌公司,2012年8月份投产,二期、三期计划2014年建成,可日产食用菌200吨,为亚洲最大;武城县丰裕集团在日产3吨的工厂化食用菌项目的基础上,日产30吨的二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宁津县引进的日产20吨和10吨的众兴及绿泰菌业两家企业均已投产;禹城市引进的日产30吨的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即将动工兴建;夏津县引进的由福建客商投资兴建的工厂化食用菌项目亦达成投资意向。康瑞和丰裕两家公司已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雪榕公司当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缺少像邹城市、莘县那样的发展规模,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凸显;缺乏像广饶县的“荣丰”、邹城市的“华源”那样竞争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品牌。

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持续推进。德州市制定了“突出有机、主攻绿色、全面实现无公害”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依据《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及《有机、绿色、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标准》,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结合“两区同建”③,按照“建设一批,提升一批,滚动发展,持续推进”的原则,以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为引擎,把产业招商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拉动力,把培植本地能人、大户作为推动力,充分发挥现有园区提升档次水平的内动力,到目前,共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园区基地32处。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随着工厂化生产的加速发展,存在盲目增量、同质化竞争等现象,造成行业内整体利润率下降,食用菌生产已进入微利时代,逼迫某些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食用菌企业减少产量,甚至关门停业。针对此趋势,武城丰裕三期项目推行“公司+标准化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统一供料、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原则,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品牌为周围农民服务,带动农民发展大宗食用菌生产。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也准备带动大黄社区村民发展100个香菇棚,由公司实行五统一服务,进行品种差异化竞争。

传统种植亟待升级。由于一些低档次食用菌产品和周期较长的食用菌品种无法进行工厂化生产,传统种植方式仍较普遍,如平菇、香菇等产品。这些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程度低,难以规范管理,并且容易发生质量问题。

三、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辅助因素

(一)政府因素

管理机构健全。德州市历来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1997年成立了德州市食用菌工作站。目前全市有5个县市区(武城、齐河、禹城、德城、夏津)成立了专门的食用菌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其中武城食用菌办公室常年由一名副县级干部亲自抓,齐河县食用菌办公室与蔬菜局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由于行政推动和服务力度大,德州市食用菌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领导重视。近年来,德州市每年都召开一次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市政府把食用菌产业的五年发展规划列入政府规划,通过产业顶层设计,引领全市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招商引资力度大。德州市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环境适宜、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的有利条件,先后引进了雪榕、丰裕、众兴、绿泰等多家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齐聚德州。

(二)机遇因素

政府支持力度大。中央连续11年出台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2014年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食用菌产业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独立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之外。食用菌的生产承工启农,它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见效快,它的原料是废弃物,它的废弃物又是极好的有机肥,充分体现了现代高效农业的特点,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链条,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将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山东省从2010年开始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德州市武城县和齐河县的食用菌发展都得到了项目支持。2014年年初召开的德州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进食用菌产业园区化、专业化发展,新增食用菌面积150万平方米,总面积突破2500万平方米。德州市地处中原,为进京必通之地,适宜发展工厂化栽培珍稀菇类,供应京津沪大城市的高消费人群,德州市食用菌产业应乘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东风,产业升级顺势而为。

“两区同建”,锦上添花。近年来,德州市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手抓农村社区建设,一手抓产业园区建设,“两区同建”同步发展。2012年建成农村社区378个,15万农户住进了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建设产业园区876个,30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两区同建成为德州发展的新亮点,得到了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先后给予深入报道。食用菌产业以其“承工启农”的独特生产方式,即适合工商资本投入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又适合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是“两区同建”中首选的产业项目。目前,德州市共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园区基地32处,随着“两区同建”的深入推进,德州发展食用菌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食用菌大市地位将进一步奠定,“德州食用菌”将成为德州一个新的城市名片。

食用菌生产效益高。在齐河县和德城区,有一些农民利用旧式的蔬菜大棚种平菇,每个50米的棚投料三万斤,就能产3-4万斤平菇,从2004年到现在平菇平均价基本维持在2元钱以上,菇农投入2-3万元能赚回10多万元。齐河县的“林菌间作”,每平方米效益在30-50元左右,仅此一项可使全县人均增收150元。武城县的“西班牙式菇房”,建棚和投料共需要3万多元,但由于采用层架式栽培,使空间变小,便于二次发酵,每年可产三季双孢菇;又采用了新品种258(为2796和一法国品种的杂交品种),所以使单位面积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每季每平方米产量在15-20公斤,收益可达60-80元。还有那些多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大户,其年收入可达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山东利民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张培峰,把自主技术和高新技术嫁接,利用恒温库周年栽培杏鲍菇,是黄河以北规模最大、投资最小、栽培最成功、效益最高的栽培模式。他们以鲜菇保鲜上市,每斤的价格都在8元以上,产品主要供给各大城市的超市和出口东南亚,其年收入在120万元以上。山东黄河绿洲食用菌有限公司的李永强在济南腊山租用防空洞反季节栽培的鸡腿菇,主要供应香港地区,每斤的价格也都在8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其年收入在150万元以上。所以,食用菌是一个朝阳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中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构成了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生产要素是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需求因素是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是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是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的鲜明特色,政府是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保障,机遇为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巩固和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德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1.做好统一规划。着眼顶层设计,发挥优势、优化布局、调优品种,打造品牌,瞄准京津沪等特大城市消费市场,以发展工厂化栽培珍稀菇类,突出武城县双孢菇基地、齐河县林菌间作基地、禹城市的平菇基地的先发优势,推广应用相对已经成熟的栽培模式(工厂化栽培、标准化菇房栽培、林菌间作),建设相对集中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形成食用菌新兴产业带和簇群。

2.适当控制发展速度。食用菌的市场需求尽管趋旺,但其市场容量毕竟有限,特别是鲜菇需求受许多条件的硬性限制,过多的生产供给必然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一旦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有可能造成食用菌基础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因此,要加强市场容量调研,寻找适度规模,切忌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以保证价格相对稳定,确保产业的经济效益。

3.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食用菌商品的流通体系是德州市食用菌产业结构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必须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食用菌现代物流方式。借助靠近京津两个特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农超对接营销、超市定点生产契约销售等稳定供销关系。

4.加快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业。一是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的技术保障能力,可挂靠相关科研机构,定向下达研究项目,采用委托代理方式,出题目、立课题、求创新,鼓励食用菌生产企业,走纵向合作之路,共同出资,开发食用菌深加工工艺技术。二是尽快建设和完善食用菌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出清晰可辩、方便适用的食用菌加工产品标准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注释

①该模式主要集中在武城县。

②例如,山东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不断把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嫁接创新,他们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探索出了食用菌栽培的最佳配方,使工厂化金针菇生产转化率维持在100%水平上,比同行业转化率高20%以上,而且采用袋栽技术比瓶栽技术生产的金针菇柄长质优,相同包装比其它地方的每箱价格高出30元左右,使其收益率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目前康瑞公司正在与上海昌高公司洽谈合作建设工厂化食用菌项目,引进的设备和工艺在世界上都是顶尖领先水平,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③两区是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孔祥飞,赵璟.基于钻石模型的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8,(9).

[3]阮睿.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基于随州市食用菌产业的钻石模型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3.32(3).

2014-06-11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经济岗位专家项目(SDAIT-07-011-11)。项目主持人:胡继连(本文通讯作者)。

1.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23;2.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吕志轩(1978- ),男,德州学院科技处,研究方向:产业组织;胡继连(1963- ),男,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F326

A

1008-8091(2014)03-0026-05

猜你喜欢

德州市食用菌栽培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油麦菜栽培要点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自然栽培的味道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夏季苦瓜栽培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