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25例临床分析
2014-04-03陈波
陈 波
(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 咸宁 4370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尚无确切病因,近年研究认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肿瘤样畸形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少数病人有家族遗传史。B超、动脉造影、CT/MRI等影像学是CHL的有效检查、诊断方法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介入栓塞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CHL,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25例CHL患者进行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以及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栓塞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并对该病的疗效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CHL患者共25例,年龄在28~60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男18例,女7例。25例患者肝功能与血清甲胎蛋白值(AFP)均正常,经B超、CT以及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瘤体直径1.1~13.4cm,影像显示单个、散在性病灶19例,多发性病灶6例;本组中病灶多局限于肝右叶,有16例;局限另一叶有5例,其中两叶均有4例。
1.2 方法
栓塞步骤: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常规行腹腔干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后,首选5F导管置入CHL供血支血管(必要时配合使用3F SP微导管)。所用栓塞剂为平阳霉素与超液化碘化油按1∶1比例混合,反复抽吸制成混悬乳剂。在数字电视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缓缓注入,直至碘油+平阳霉素悬乳剂完全遍布于瘤体内。其中,2例巨大血管瘤注入栓塞剂后加入明胶海绵颗粒,与稀释过的造影剂均匀混合,抽吸至小容量注射器,在数字电视透视监视下经导管按一定速度注入。注入栓塞剂后为了更好的了解栓塞是否成功,患者保持导管位置不变,再次行造影。
1.3 CHL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一般情况下,除严重肝功能不全、肾衰及心力衰竭患者慎用外,介入栓塞法治疗CHL无绝对禁忌症。
1.4 术后随访
随访病例18人,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2 结 果
2.1 CHL栓塞情况
本组25例,初次手术即栓塞合格者有23例,仅有2例需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时间约l~3个月之后。
术后定期行肝脏B超或CT检查,可见CHL内聚积停留的栓塞剂(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剂停留时间可达1~2月。
2.2 疗效
25例患者碘油介入栓塞术后均定期行B超或CT平扫复查,大多数病例瘤体直径较栓塞前有显著变化,15例瘤体直径缩小达75%以上,7例瘤体直径缩小40%~70%,3例直径缩小20%以上。其中15例患者碘油栓塞术后4~8周内行肝脏CT平扫,CT显示瘤体病灶内有呈高密度影的残留栓塞剂(主为碘油、平阳霉素悬乳剂),增强扫描后,其密度未见变化。CT图像肿瘤直径与术前相比,缩小大于75%者12例,不足50%者3例。4例于介入术后4~12周行腹主动脉造影复查,见CHL病灶瘤体血管与术前相比显著缩小,部分CHL供血血管被阻塞。
2.3 术后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发热多为低热(37.9℃~38.5℃),一般术后3~5d恢复正常。
3 讨 论
3.1 CHL的治疗目的与价值
CHL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生长慢,瘤体较小时,患者无任何不适,偶在体检中发现。对于生长较大的CHL,患者常常有右上腹疼痛、闷胀不适等症状,并有自发性或外伤破裂出血的危险,一旦出血且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因而必须治疗。当瘤体过大、生长过快、肝脏内多发或生长在大血管周边或肝脏边缘靠近膈肌部位时,传统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因此CHL治疗的目的在解决常规手术的风险情况下,缩小瘤体,阻断其血供,同时防止破裂出血的危险,并缓解临床症状。本文25例患者结果表明,经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CHL后,与术前相比,瘤体明显缩小,患者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并发症少,达到临床的目的,且微创手术恢复时间短,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
3.2 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治疗效果及其机制
CHL形成与肝脏门静脉无关,也不是新生毛细血管单纯性的恶性增长, 主要以肝末梢小动脉扩张呈膨胀性生长,无血管瘘出现。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乳剂沿血流选择性的沉积于CHL内,充分填塞瘤体,且停留时间较长,保证术后栓塞的成功性;进而由于碘油破坏血管壁内皮组织,导致血栓形成、闭塞血管,促使血管瘤纤维化、机化,提高并进一步增强术后栓塞疗效。平阳霉素是一种温和的血管硬化剂,CHL栓塞治疗中加入平阳霉素能强化栓塞效果,使用平阳霉素治疗CHL的机制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破坏血窦内皮,导致血管内膜炎使其闭塞,从而达到并巩固其临床疗效。
总之,动脉栓塞介入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中远期疗效佳的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