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剧技术的应用与困境
2014-04-02付宇
付宇
摘 要:心理剧是近年来国内高校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新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技术,虽然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和应用时间尚短,却因为该技术所具备的特点及新颖性而广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欢迎。结合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对心理剧技术的理论及应用进行简单总结与梳理,并对心理剧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与困境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93-02
近年来,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一系列极端性校园安全事件暴露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随着人们对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当前,各高校均建立起了“校—院—班—宿舍”四级或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日常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工作也逐渐完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困扰,更应该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心态,使他们能够合理应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要做到和做好这一点,传统的课堂知识普及和以语言方式为主的咨询辅导,存在着效率低、影响小、覆盖面窄的问题。心理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寓教于乐且辐射面广,在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式之一。国内高校中,虽然应用心理剧这一团体辅导方式的时间尚短,但其推广及应用的速度却十分迅速,且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一、心理剧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状况
心理剧是由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acob 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并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治疗方法。区别于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咨询方式,心理剧是人们通过表演,对现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再现,从而发现他们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宣泄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洞察,并获得对自身问题和自我更深层的理解,进而发展出积极、健康、具有建设性的新的行为模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随着心理剧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心理剧已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心理剧技术广受欢迎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一是主体性。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二是体验性。体验性是心理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灵魂。参与者无论是亲身参演心理剧,还是作为观众,都在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情境中,通过体验产生领悟、获得启迪。三是情境性。心理剧取材于参与者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这样的情境刺激下,当事人通过“移情”唤醒真实的情绪体验,在有“我”参与的真实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心理剧技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心理剧成了近年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相当受欢迎的新形式和亮点之一。今天的心理剧在吸收话剧表演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融合了舞蹈、绘画、音乐等表达形式,因而深受参与者的认可与喜爱。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剧不仅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延伸与补充,还成为日常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为例,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各高校都会悉心组织心理剧比赛与演出,心理剧作为融表演和团体辅导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被自治区内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同与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因为有了心理剧技术的实施而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
二、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心理剧的运用使学生在心理发展中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心理剧以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的调整为基础,通过创设模拟情景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主动修正不合理的观念行为,练习新的、恰当的行为模式,学生由此获得自我了解与领悟,并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及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心理剧技术在问题学生干预中,还可以防止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问题如亲子关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发育困惑问题等,总会让他们感觉有些难为情,尤其面对老师,他们无法敞开心扉,这种情况常常成为心理辅导的阻力,而在心理剧表演与展示中这种阻力得以弱化或去除,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存在的问题,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3.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传统的咨询方式较为被动,而心理剧技术具有积极主动且受众面广的特点。它不仅能使参与演出的人得到启发和成长,也能对更多的观众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心理剧在内容的组织上更有主动性,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可配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的心理剧疗法。正因为心理剧的内容与主题多来源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这种心理辅导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剧一方面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安全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模拟情境中每一位参演者和观众都能构建起真诚、互助的互动模式,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参与者心理发展具有双重教育意义,与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治疗形式相比,这正是其优势所在,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和缺失,这一技术在实际的操作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误读与偏颇。
三、心理剧技术在应用中的困境及思考
心理剧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年,目前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专业人员缺乏。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人员配比相比较差距更甚。为了做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都是由学生辅导员去完成这一任务,这些教师大多只接受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培训,没有专业的心理剧治疗培训。这样,就无法确保心理剧技术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科学性、有效性,心理剧的辅导效果也必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限制。
2.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相对缺乏。心理剧技术的运用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国内普及与实施为时尚短,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剧的理论还存在一知半解的状况。现有的大多数介绍心理剧技术的资料都是国外或者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主要倾向于理论的介绍与探索,具体实践及应用方面的成果相对缺乏。因为没有扎实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知半解地去套用某些理论及案例,这就使得心理剧倾向于表演,而使其治疗功能弱化。
3.合格的心理剧剧本短缺。目前心理剧剧本大多是将学生的生活与问题编成故事或剧本,然后演给学生看。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心理剧只是一种情景话剧或小品,表演过程中没有创造与生成,参演学生的互动也是被动而为而非主动发生。这样的心理剧虽然也有一定的镜像效果,但已经违背了心理剧重视经验和感受的体验性原则。学生的愉快情绪基本都是对表演或参演者的兴趣,而不是心理剧辅导效果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个体成长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4.文化适应性的问题。心理剧技术源于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技术,其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一种临床心理治疗模式,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剧的实践则主要是一种非临床的预防发展模式,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简单照搬国外心理剧理论与操作经验必然导致问题与混乱。同时,西方文化追求个体的平等,对于心理剧表演中的“空椅子”技术、角色互换和扮演技术等,他们能够很容易完成,而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中长尊幼卑观念的存在,使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会产生不自觉的抗拒,从而影响心理剧的治疗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心理剧在许多高校也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心理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心理健康宣传的形式,既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达到对参与者心理困惑进行有效指导的效果。只有充分提高认识,重视发挥心理剧的应用,才能真正使这种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到广大同学中去。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和改善他们实施和运用心理剧技术的水平,使心理剧技术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作用,改变目前心理剧咨询和治疗收效弱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柳岚心.心理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7.
[2]邓旭阳,桑志芹.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73.
[3]袁淑.依托心理情景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9-61.
[4]高建昆.论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