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心胃相关理论及临床意义

2014-04-02张巧宏樊瑞红

河北中医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主宗气神志

张巧宏 樊瑞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浅析心胃相关理论及临床意义

张巧宏 樊瑞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胃病;心病;中医疗法

心病属中医学概念范畴,中医心病是指一门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根据古往今来浩瀚卷帙描述及临床实践所得将心的生理功能概括为心主血脉、心主神志2个方面。故心之病理、生理也无外上述两端。然而,人体是一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心病病位在心,不只于心。

心胃相关是指心与胃在生理、病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早在《灵枢·厥病》中就有心胃同病的记载,“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有“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的相关条文。文中所指心不独言心,也包括了胃。

探讨心胃相关理论在心病诊治中的指导意义,是心病治疗的另一方向思路。然在具体探讨心胃关系前,应先明确中医理论及相关文献中胃的所指范围。《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这是最早对胃的定义。随后的临床总结中,对胃、大肠、小肠三者功能初步细化,《东垣十书》曰“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二者皆统于胃”,但概念仍不离《内经》所指,故根据脏腑功能的协同作用胃的概念还应包括大、小肠。

1 心胃相关基本表现

1.1 位置毗邻 心居膈上,为君主之官,胃居膈下,为水谷之海,心胃仅一膜之隔。郑寿全在《医法圆通》曰:“心居膈膜之上,下一寸即胃口,胃口离心不远。”两者解剖位置相近,在生理病理上也关系密切,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到的“当心”、“心下”、“心中”实际多指胃脘,而非心。

1.2 经络相关 心与脾胃虽分属上、中焦,但两者之间以脾胃之脉络、经别、经筋紧密相连,经气相通互相影响。《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仁斋直指方》曰:“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而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以经络相连关系密切。这些经络关系构筑了心胃相关的结构基础,经气互通是心胃同病同治的基础。

1.3 五行相关 中医理论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胃属土,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心与脾、胃为母子关系,即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火生土,阳明胃土必得心火温煦而能生化不息,心火也必得脾土滋润才能阳而不亢,母子相生相互制衡,否则将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心病可累及脾、胃,脾胃之病也可以波及于心。

1.4 功能相关 心主血脉,为人体气血之大主,脾胃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两者之间属源与流的关系。

2 心胃相关对心生理功能的影响

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两大功能正常发挥均取决于物质基础气血的是否充沛及正常运行。

2.1 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心藏血脉之气”,中医学将心与血脉间的关系概括为心主血脉,指心脏具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不息营养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脉主要表现在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心气对推动血液运行起重要的作用,《灵枢·邪客》中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可见虽然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但归根结底源自脾胃水谷之气。另一方面心主生血,唐容川在《血证论》曰“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谓之血”,详细描述了血液化生的过程,脾胃乃是血液化生之源。脾胃受纳运化水谷,与心协同化生血液,心气赖脾胃化生的宗气以资助,心血赖脾胃化生的营气得以充养,与脾统血协同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

2.2 心主神志 中医藏象学说有五脏藏神之说,《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提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说明心主神志,统筹管理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神志活动的正常发挥需要充实的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的必要前提,故心主神志也离不开脾胃的影响。

3 心胃相关对于心病诊治的指导意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两大功能失常则表现为心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胸痹的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振,浊阴上犯所致心病,可见胸中阳气是心功能正常发挥的首要因素。从上述心胃相关理论得知,胸中阳气即宗气与脾胃功能直接相关,《难经·十四难》有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营卫二气也皆源自水谷精微,故若脾胃功能失调,则病生诸端,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若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无源,血液不充,脉道凝涩,胸阳不振,血行无力,心失所养;脾虚健运失司,则湿浊不化,凝聚成痰,痰瘀本于津血同源,故痰蕴则血不利;脾胃居于人体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失常,升降失司,膈肌不降,心肺之气受阻,则心脉痹阻不通,心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脾胃密切相关。从调脾胃着手诊治心病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胸痹、心痛治疗共立10方( 包括附方),其中6方使用了瓜蒌、薤白、枳实、厚朴、陈皮以疏通胃气,10方约23味药,从归经来看,约20味入脾、胃、大肠经,其中健脾温中之药也不在少数。

现代研究也证明,胃和心血管系统均受自主神经的支配,两者功能通过不同的递质产生相互影响。胃壁的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诱发血小板聚集,影响心血管的活动[1]。如临床常见患者饱餐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以及各类心律失常。

小结心胃之间生理、病理联系紧密,心病的诊治中除了注重从心着手外,也不能忽视对于脾胃的调理,依据中医整体辨证的理论,为冠心病的治疗另辟思路,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鲁燕侠,蔺兴遥,崔佳,等.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探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1):8-10.

(本文编辑:董军杰)

△ 通讯作者: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天津 300120

张巧宏(198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心脏病方向。

R256.205;R256.320.5

A

1002-2619(2014)06-0836-02

2013-10-25)

猜你喜欢

心主宗气神志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思路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简单搓搓可养生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养心重在养神志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