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晓治疗白塞病诊疗思路

2014-04-02江春春

河北中医 2014年6期
关键词:白塞病肝肾溃疡

江春春 苏 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上海 200071)

苏晓治疗白塞病诊疗思路

江春春 苏 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上海 200071)

贝赫切特综合征;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苏晓

苏晓从医近30年,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第八届内科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苏老师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治与教学指导经验。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苏老师治疗白塞病诊疗思路总结如下。

白塞病又称白塞综合征,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复发性的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病常累及关节、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反复。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患者,发病年龄20~45岁,国外男性发病率比较高,而在我国则是女性患者占多数,但是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和内脏受累较女性高3~4倍[1]。

白塞病与中医学《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中“狐惑病”所记载的症状颇类似,“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究其病位,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当外淫湿火热毒之邪入侵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素体亏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毒邪浊气循经走窜,循肝经虚火上炎,则目赤;随心火上炎可见咽喉溃烂,甚至声音嘶哑;下注肝、肾二经则见阴部溃疡。白塞病初期、急性活动期多呈现热毒壅盛之实证,中、晚期多见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证,久病体虚,损及肝肾,阴阳互损,缠绵难愈。

1 诊疗思路

1.1 虚实辨证

1.1.1 从实论治 苏老师认为,白塞病病因为湿热火毒之邪内蕴,在《诸病源候论》中也可见狐惑病的病因论述“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基本病机为机体湿热郁蒸,化腐为虫,虫毒腐蚀咽喉、二阴所致。“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世谓风中有虫,凡虫自风生固矣,然风阳也,独阴不生,必有所凭而后化。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为虫矣。设风不由湿热,而从寒凉者,肃杀之气纵然腐物,虫亦不化也,由是知此病也”。实证常见于白塞病的初期和急性活动期。常见证型有湿热蕴脾、肝胆湿热、湿毒瘀阻三大证型。湿热蕴脾证常见反复发作难愈的口腔溃疡,伴有呕恶纳差,脘腹痞闷,肢体重困,口中黏腻,口渴或渴不多饮,大便溏泄,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肝胆湿热证多见反复口腔溃疡、眼炎,伴有头晕,胁肋满闷,呕恶腹胀,口苦纳呆厌油,或寒热往来或睾丸肿胀热痛或阴囊湿疹或带下黄臭,小便淋浊,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肝利胆。湿毒瘀阻证常见口腔或外阴部溃疡深且面积大,疼痛剧烈,伴口气秽浊、发热,或见脓血便,舌紫黯有瘀点,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化瘀。

1.1.2 从虚论治 湿热邪毒内蕴脏腑是白塞病的基本病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趋下,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从病因学角度看,湿邪有内外之分。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输布障碍,凝聚而成。外湿属于六淫之一。无论内湿外湿,湿邪深入脏腑,日久化为湿毒,伺机作变,致病程缠绵难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若患者素体阳气亏虚,湿热火毒袭之,内外合邪,日久损及脾肾,导致脾肾阳虚。叶天士在《温热论》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临床表现为:①阳虚寒凝,气机阻滞,多见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腰膝痠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②脾失健运而见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呃逆,久泻久痢,下利清谷,甚或五更泄泻;③水湿代谢障碍,常见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白塞病缠绵难愈,日久难免湿热毒邪耗阴伤气,损及肝肾,导致肝肾阴虚。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胁肋隐痛,肢体麻木,腰膝痠软,失眠多梦,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治宜滋补肝肾。

1.2 五脏论治,以心、肝、肾为主 究其病位,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外淫湿火热毒之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或素体亏虚,脏腑本身气血阴阳失调,浊气毒邪循经走窜,随心火上炎可见咽喉溃烂,甚至声音嘶哑;循肝经虚火上炎,则目赤;下注肝、肾二经则见阴部溃疡。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主血脉和主藏神的功能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心火炽热,或因六淫传里化火,或情志郁火内发,或因过食辛辣之品,或过度温补,导致阳热内盛,心神被扰,心火循经上炎则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泻心火。常用药有百合、淡竹叶、连翘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肝经炽热,或因情志不遂,或因肝郁化火,或因热邪内犯,气火上炎,火性炎上,肝火上攻头目,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肝。常用药有柴胡、野菊花、蒺藜、决明子、密蒙花、蔓荆子、羊蹄、虎杖、蒲公英等。

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故为“先天之本”。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元阳属火,元阴属水,故亦为“水火之脏”。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脏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殖。《黄帝内经》指出“肾开窍于二阴”、“肝脉络于阴器”,阴部溃疡与肝、肾二经关系最为密切。肾藏精,肝藏血,肾精亏损,肝血不足,阴部失于荣养,复受湿热毒邪下注,而致阴部溃疡。治宜滋补肝肾。常用药有生地黄、川牛膝、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等。

1.3 辅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本病临床表现除主证外,亦可见兼证,若湿毒阻络,痹阻关节,患者会出现单个或多个关节疼痛,或见肿胀,以下肢关节为主,临证加用金雀根、威灵仙、羌活等祛风除湿药。严重者出现关节积液、滑膜炎,临证加用葶苈子、芥子消肿。古籍有记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天南星。《临证指南医案》中曾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久病入络,血脉瘀阻,痹阻不通,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临床可见消化道溃疡、血栓性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动脉瘤、四肢麻木疼痛甚至偏瘫等,故临证中常配伍川芎、鸡血藤等活血补血药。《本草正》记载“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川芎辛香温燥,走而不守,散而不滞,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而抗凝,另外其所含阿魏酸有抗血栓作用,能治疗血管炎及缓解关节疼痛[4]。

2 验案举隅

徐某,男,24岁。2012-06-13初诊。主诉:反复口腔、外阴溃疡10年余,加重3个月。患者自2002年开始出现口腔、外阴部溃疡,反复发作,伴关节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甲氨蝶呤、美洛昔康治疗,疗效不显。2012-03症状加重,发热,皮肤毛囊炎,针刺反应阳性。2012-04就诊于某院,当时双下肢伴发结节性红斑,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核抗体(ANA)(+)滴度1∶100(核仁型),抗核抗体提取物(ENA)(-),补体正常,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尿常规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51×109/L,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患者要求转院治疗。再至另一医院,诊断为白塞病,予醋酸泼尼松片15 mg,每日2次口服,沙利度胺片50 mg,每晚1次口服,秋水仙碱片1 mg,每日1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每日2次口服。当时因T细胞斑点(+),曾用异烟肼0.3 g,每日1次,抗痨治疗至今。刻诊:口腔、外阴溃疡,两眼涩痛,视物不清,伴双手血管炎,口干,少量毛囊炎,关节疼痛不显,纳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白塞病。中医诊断:狐惑病。证属肝肾不足,阴虚内热。治宜补益肝肾,养阴清热。药物组成:生地黄9 g,百合15 g,金雀根30 g,淡竹叶30 g,苦参15 g,土茯苓15 g,连翘9 g,黄连9 g,吴茱萸3g,赤芍药9 g,白芍药9 g,川芎9 g,淮山药15 g,密蒙花12 g,陈皮6 g,佛手6 g,生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服14剂。2012-06-29二诊,服药后症减,口腔、外阴溃疡较前改善,双手血管炎减轻,大便畅,夜寐欠安。初诊方加蒲公英30 g、首乌藤30 g、磁石30 g。服14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服二诊方14剂,巩固治疗。

按:本例为多年白塞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日久难免湿热毒邪耗阴伤气,日久损及肝肾,导致肝肾阴虚。初诊方中生地黄、淮山药滋补肝肾;百合、淡竹叶、连翘清心泻火;密蒙花清肝明目;金雀根、苦参祛风除湿;川芎、赤芍药活血化瘀;黄连、吴茱萸和胃。始予补益肝肾兼清心清肝之品,肝肾亏虚得以调整,内热得以清泄,患者口腔、外阴溃疡逐步缓解。

[1] 闫向勇.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病1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28.

[2] 孙志伟,王翠莲.川芎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6):783-784.

(本文编辑:习 沙)

△ 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上海 200071

江春春(1987—),女,医师,硕士。从事风湿免疫科临床工作。

R593.2;R751.05;R773.905;R781.905;R249.8

A

1002-2619(2014)06-0807-02

2013-08-12)

猜你喜欢

白塞病肝肾溃疡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都是“溃疡”惹的祸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白塞病肺损害的CT表现
中医辨证治疗白塞病举隅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高冬来副主任中医师治疗白塞病经验
运用补泻兼施法治疗白塞病体会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