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病因病机浅议

2014-04-02于晓丽

黑龙江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病源水饮痰饮

于晓丽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痰饮的致病范围广泛,现代医学中与痰饮有关的疾病不胜枚举,从小到一般感冒、咳嗽,大到现代医学目前还无明显医疗成效的恶性肿瘤、或心血管相关疾病如中风,都有可能是痰饮所致。痰生百病食生灾,无一病不关乎气,无一病不关乎痰,以及百病皆因痰作崇(百病,自然是指多种难治之病症)等广义痰病的论述,就其学术主导思想而言,那是无可置疑的[1]。

痰饮是由人体津液凝聚变化而成。其形成,在外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及思虑、恼怒、惊恐等七情因素有关,在内则主要与五脏(心、肝、脾、胸、肾)功能失调及气化、水液代谢障碍相关。

《诸病源候论》一书,以张仲景的痰饮之说为基础,吸收魏晋医家对痰病的新认识,立足于《内经》以来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原则,对各种因痰饮而致的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为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仲景认为,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如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饮内停都可引起痰饮的产生。尤其以脾失健运,三焦气化失调,水饮停聚为主要原因。

1 痰病的病因病机

1.1 病因

1.1.1 气脉闭塞,津液不通 《病源》中提到“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食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气的运行正常与否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血脉为心所主,津液的运行则与脾主运化,肺主通调,肾司开合和三焦主决渎等脏腑功能有关。在肝失疏泄、气脉闭塞的病理过程中,由于七情内伤,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生痰最为常见。诚如《素问·调经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这里“气”指气机而言,肝气郁结,气郁生痰之理必寓在中。李用粹《证治汇补》中也说:“惊怒优思,痰乃生焉。”

1.1.2 脾胃虚弱,涎液结聚 《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记载:“痰者,涎液结聚”,而涎液结聚成痰,则由于“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 《诸病源候论》 提出的脾胃虚弱生痰说之后,成为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2]。过饮水浆和饮食失节对于脾胃虚弱之人,不能运化水谷津液,导致痰的形成。

1.2 病机

痰病的形成,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实则由于气脉闭塞,津液不通,则水饮之气停留在胸腑,结而成痰;虚则由于脾胃虚弱,或过饮水浆,或饮食失节,致使不能克消水浆而成。《病源》基本是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痰阻气机下利等方面论述痰病的致病机理。

1.2.1 外邪内痰相挟为患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风邪痰气,乘于腑脏,脏腑之气虚实不调,故气冲于目”;《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中面候提到“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

痰结致脏腑功能失调:《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候》“胸隔痰饮渍于五脏,则令目眩头痛也”;《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脏内客热,与胸膈痰饮相搏;熏渍干肝,肝热气冲发于目,故令目赤痛也,甚则生翳”。

1.2.2 痰结而致阴阳气血失和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邪外客于皮肤,内而痰饮渍于腑脏,血气不和,与阴阳交争,故寒热往来”;《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 在外感和内伤疾病过程中火热之邪所致最常见,机能亢奋,产热过多,火盛可煎熬津液,水火博结,炼津成痰,如常言火盛生痰,湿热酿痰之类皆是。这一机理与心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心为火脏,火热之气通于心之故。痰火扰心,温热酿痰,蒙蔽心包的机理皆出于此[3]。

1.2.3 痰阻而气机不利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候》“胸隔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2 饮病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暴饮水浆 《病源》中所论述的饮病的病因主要为饮水过多,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致各种病症。如流饮候:“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而“遇血气痞涩,经络不行,水不宣通,停聚溢于膀胱之间”则令人短气。流饮宿食候:“由饮水过多,水气流行在脾胃之间,脾得湿气则不能消食”。

2.1.2 脏腑功能失调 若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劳逸失度、生活失节等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从而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水湿在体内蓄积,停滞而致痰浊内生,故有“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之说。情志内伤则导致气机逆乱,气道闭阻,气滞津凝而助长饮病。思则困脾,脾失运化;怒则伤肝,郁气不畅,疏泄不利;惊则伤肾,蒸腾气化不利;悲则伤肺,肺不宣降,均可致津液运行障碍,聚而成饮。有的医家认为“暴饮”并不能致痰饮病,它只是在中阳虚衰的情况下诱发痰饮病,但张仲景在论述大黄蛰虫丸证中的“七伤”问题上,已经把饮伤作为一个单独的病因来叙述,与《内经》和《诸病源候论》关于暴饮致痰饮病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

2.2 病机

病机由饮水过多,水饮内停于胃肠、胸隔或两胁之间,加之血气否涩,经络不行,或风寒相搏而成,《病源》:“诸饮者,皆由荣卫气否涩,三焦不调,而因饮水多,停积而成痰饮”。所以,饮病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流饮宿食候》和《留饮宿食候》中提到“饮水过多”或“饮酒后饮水多”,水气流行或停留在脾胃之间,“脾得湿气则不能消食”而致。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中阳不足,不能行水,则造成津液凝聚,形成饮病。另外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肺失肃降,水饮内聚;肾气虚弱,气化失司;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等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饮内聚,发为饮病。

以上论述的是《病源》中所提到的痰饮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但痰饮病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诱因, 如外感风寒、“冷暖失和”、或误进寒物饮邪暴冷、烦劳太过等;误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失调,脏腑失调,误治失治等所致。病机为水饮内蓄、水热互结、津液损伤、枢机不利、湿热蕴结、寒湿郁阻、水谷不分、阳虚水停。

痰饮致病最重要的特点是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即无论痰饮流行留滞于机体的哪个部位,都会阻碍这些部位气血的正常通行,影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产生咳、喘、肿、满、悸、眩、呕、痛等变幻莫测之证候。因此中医痰病学所研究的痰病、病症以及某些夹痰之证,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涉及临床各科,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痰病学说的论述颇多,如“百病兼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五脏六腑具能生痰”,以及“痰饮为患,十人居其八九”、“痰生百病食生灾”等。实践证明,古代医家的这些宝贵的学术见解确系经验之谈。

[1]朱曾柏.论中国医痰病学说的形成及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1996,2,2(1).

[2]韩五九.论五脏生痰之说[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2).

[3]何建升.痰病学浅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4).

猜你喜欢

病源水饮痰饮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喉痹候”导引法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胀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导引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