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2014-04-02曹丽群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食管癌食管恶性

曹丽群

(德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德州253014)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常见的危及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伴随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食管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有关的实验研究,认为亚硝胺类化合物和食物霉变有致癌作用。由于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症状尚不明显,因此,采用食管镜组织活检进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大多伴有胸骨后疼痛或闷胀不适、食管内异物感,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饮水也可出现相同感觉。由于缺乏早期症状,食管癌患者大部分就医时已发展到进展期,少数患者可伴有转移症状,首先累及头颈部,容易引起误诊或漏[1]诊。因此,本文对我院自2012-06~2013-06确诊的4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06~2013-06收治并确诊的食管癌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男23例,女17例,年龄23~75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吞咽受阻10例,频繁呃逆3例,呕血3例,纳差4例,胸背部隐痛7例,伴声嘶呛咳5例,肺部可疑病灶2例,进行性消瘦6例。病理类型:鳞癌35例,腺癌5例。病变位于胸上段12例,中段8例,下段1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食管纤维镜检采取标本,立即进行新鲜处理,由癌变处的对侧纵向切开,随后将其置于一块木板上,常规脱水,冲洗积血,最后使用10%甲醛水溶液对标本进行浸泡,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固定浸泡48 h后,观察粗糙程度、黏膜色泽、形态、病变范围等。食管癌的组织学诊断参考WHO标准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标本在显微镜下可见的早期癌主要包括:①原位癌,25例患者基底膜完整。②黏膜内癌,10例患者在原位癌的基础上出现不规则的条索状。③黏膜下癌,5例患者癌细胞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经病理分型食管腺癌15例,间叶组织肉瘤10例,恶性黑色素瘤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食管不典型类癌3例。

2.1 食管腺癌

本组15例。腺癌组织表现为细胞质较少,细胞核较大,异型性明显,呈明显恶性,核染色质较粗,表现为不规则的腺腔样。并伴有较多以分化好的鳞状上皮细胞,细胞质丰富,核小,显微镜下可视角化物质。

2.2 间叶组织肉瘤

本组10例。其中,恶性间质瘤7例(恶性间质瘤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构成,梭形细胞界不清,呈椭圆形,核膜薄,上皮细胞界多清楚,呈圆形,胞质丰富,核膜薄)。平滑肌肉瘤3例,该肿瘤根源起自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临床一般分化较好,可见小量核分裂。但个别患者可伴有淋巴结转移。临床预后一般较好。

2.3 恶性黑色素瘤

本组7例。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外观呈息肉状、或带蒂的结节状,无色素,肿瘤表面可多见于溃疡或糜烂,但在正常上皮基底层的色素颗粒不易发现,临床预后差。

2.4 小细胞癌未分化癌

本组5例。临床多来源于食管黏膜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病理学表现为细胞形态多样性,在显微镜下可视内分泌颗粒,混有大细胞以及灶性鳞癌或腺癌区,该癌的生存率几乎为零,预后极差。

2.5 不典型类癌

本组3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较一致,细胞质较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界限大多清晰,具有多分化潜能于细胞,胞质红染较少,肿瘤呈蕈伞型,染色质密集,常不见核仁,或溃疡形成,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3 讨论

在消化道肿瘤中,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我国则是食管癌高发地区,位列第1位,因此,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进行分析,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其诊断对于食管癌的治疗以及提高生存率十分重要。在疾病早期,食管癌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进行性吞咽困难,难咽干的食物,伴有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食物通过过程缓慢,伴有停滞或异物感。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2~4:1。根据国际抗癌联盟颁布的临床分期有关癌组织浸润深度的标准,早期食管癌属于原位癌,并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认为,亚硝胺类化合物和食物霉变有关。当人体长期进食过冷、过热、过硬、或过于粗糙的食物时,食管由于长期局部刺激,引发慢性炎症,诱发食管癌的发生。同时,作为年龄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之一,据数据显示[2],40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低龄组,并于70岁以后逐渐降低。众多发病人群中,以老年男性居多。因此,老年患者若出现食管癌早期症状时,应立即常规检查食管,做到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关资料表明,我国食管癌死亡率以中老年人居多,一方面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各器官机能退化,不易早期发现肿瘤,一方面是由于伴随年龄的不断增加体质逐渐变差,容易合并其它疾病,掩盖病灶。尤其是对于颈部出现肿块经多次穿刺为慢性炎症的患者,更应给予高度警慎,以免漏诊,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定期复诊。根据众多文献报道,食管癌发病相对隐匿,有些患者发生远处转移仍无消化道症状,对于临床医生也更多追寻化验、检查结果,忽视症状体征的采集。对疾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同时,伴随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生理论经验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临床重视不充分,伴随临床表现多出现声嘶呛咳,易受先入为主等症状影响,尤其是医疗设备及检查手段的不全面,延误疾病的诊治。同时,与家庭经济有关,患者对早期症状不在意,对颈部肿块不以为然,当来院就诊时,多处于进展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发现老年男性患者颈部伴有肿块时,应立即进行食管检查,排除食管癌的可能性,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 ,因此,临床对伴有无明显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时,更应进行食管检查,确保早发现、早诊治。食管根据解剖学可分为颈、胸(上段、中段、下段)、腹三部。上段自胸廓上口至主动脉弓平面;中段自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平面;下段是肺下静脉平面以下。根据临床发病统计,中段食管癌最为多见,其次为下段,上段最少。按病理形态,临床上可将食管癌分为髓质型、缩窄型、蕈伞型、溃汤型四种类型,恶性程度最高的是髓质型,也是临床最为多见的。早期食管癌指癌组织位于黏膜下层内,未累及肌层,癌在黏膜下可向食管全周及上、下扩散,侵入邻近组织。疾病早期无淋巴结转移,伴随病情的逐渐加重,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为经淋巴,进展期或晚期后,可根据血行转移至肝、肺、骨骼等。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相对比较困难。病理工作者要加强对诊断早期食管癌的认识.综合临床资料及结果,在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3.1 加强资料收集

作为病理科医生应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交流,不要拘于病理申请单上的临床资料,在必要情况下可下病房亲自与病人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嗜好,尽可能多的掌握疾病的肉眼病变特点,对活检标本,可采用卢戈氏染色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法,对病理医师诊断起到重大作用。

3.2 病理切片

采集优质的病理切片,是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关键,活检切片上的鳞状上皮全层包埋方向很重要,因此,在进行标本采集时,黏膜面必须与切面垂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应用放大镜选择包埋方向,一般要求每个蜡块由浅至深须切6~8块不连续切片,同时进行染色深度对比,各环节操作均应精准无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诊。

因此,对于食管癌患者早期做好病理检查,根据临床特殊性及复杂性,在病理诊断中如果发现患者黏膜中存在重度增生、息肉及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应给予高度重视,早确诊,加强随访,做到及时发现改善预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1]魏栋.青年人与老年人食管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04 105

[2]朱青山,申静,王能超,等.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研究[J].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2):168 171

猜你喜欢

食管癌食管恶性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了解胃食管反流病(GERD)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