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温法研究

2014-04-02蓝忠仁林峻生

河北中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病脉汤主杂病

蓝忠仁 林峻生

(北京天承金象中医诊所,北京 100045)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著作,其中包括内科、外伤科及妇产科等疾病,共22篇。《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在治疗上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用药的依据,奠定了治疗杂病的理论基础,其中温法在《金匮要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我们的学习体会及临床实践,现将其中温法的运用概括归纳如下。

1 解表温里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症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挡乌头桂枝汤主之。”论述了里寒兼有表证的论治。病机为卫外阳气不足,表里俱寒,故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乌头桂枝汤中以大乌头煎起沉寒以缓急痛,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表寒,共达双解表里寒邪之功。

2 温中降逆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由于中焦阳虚,运化功能失司,以致痰湿内阻,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致寒饮随气上逆,形成以呕吐为主的病症。治宜温中降逆止呕。小半夏汤中半夏辛温,涤痰化饮,降逆止呕,为治饮病的要药;生姜辛散,温中降逆,消散寒饮,又能抑制半夏之悍性。半夏与生姜相伍,具有很好的降逆止呕作用。

3 温阳祛湿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寒之与湿,同为阴邪,湿有内湿、外湿之别。寒性收引,湿邪重浊,凡风寒湿邪留于肌表,当温开微汗以祛邪。麻黄汤本为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而设,恐其过汗,反而伤正而湿邪不解,故加白术一味,使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太过;白术得麻黄行表里之湿,使寒湿之邪随微汗而解。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本病为寒湿之邪着于腰部,故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甘姜苓术汤治之,其为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常用之方,也是取其能助阳温经、散风祛湿之功。

4 温经散寒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论述了寒湿历节的证治。寒性收引凝滞,故寒湿之邪痹阻关节,可致气血运行阻滞而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治宜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乌头汤中以大辛大热之川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赤芍药宣痹行血,并配甘草以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川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蜂蜜甘缓,以解川乌头之毒。诸药配伍,使寒湿去而阳气宣通,关节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5 温经通脉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论述了妇人冲任虚寒兼由瘀血所致崩漏的证治,病机为冲任虚寒兼由瘀血所引起,故当用温经的方法,使瘀血得温而行。治宜温养血脉。温经汤中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散寒暖宫;阿胶、当归、川芎、白芍药、牡丹皮养血和营祛瘀;麦门冬、半夏润燥降逆;甘草、人参补益中气。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

6 温经止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经陷,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本条指出妇人经陷的证治。漏下不止,其色黑者,属冲任虚寒,不能摄血所致之证。用胶姜汤治疗以温经止血,阿胶养血平肝,祛瘀生新;生姜散寒升气。使陷者举之,郁者散之,伤者补之,其症自愈。亦寓“陷者举之,郁者散之”之意。

7 温中散寒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本条的病机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治宜补中益气,温中散寒。方中用干姜、花椒以温中散寒;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本条论述因误汗后阳虚寒逆奔豚的证治,其病机有关心肾两经,当内外并治,外用灸法,温中散寒,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中比桂枝汤中多加二两桂枝,取其温性以振奋心阳,降逆平冲。

8 温中补虚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前条以脘腹里急疼痛为主,阴阳双补,后条为气血阴阳俱不足,表现腹中拘急,用小建中汤加黄芪补中益气以缓急迫,温中补虚。正如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所说:“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

9 温中止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脉证治》:“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前条论述了吐血属于虚寒的治法。病机为中焦虚寒,血不归经而致吐血日久不愈。柏叶汤方中取其柏叶之清降,折其瘀上之势而又能收敛以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使中阳振奋而能摄血,再用马通汁导血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温中止血之效。清·张璐《张氏医通》:“血逆不止,当责之于火旺。故用柏叶治其旺气;即兼姜、艾之辛温散结,使无留滞之患;更加马通导之下行。非近世专用柏叶、棕灰、血余之属可比。”后条论述了血虚便血的证治病机为中焦脾气虚寒,气虚统摄无权而血下行所致,治宜温脾摄血。黄土汤方中灶心黄土,温中涩肠止血;配以附子、白术温阳健脾以摄血,共达温中止血之目的。

10 温补血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上2条论述了血虚寒盛所致的腹痛证治,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方法。血虚夹寒,故发生腹痛,且具有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的特点。当归生姜羊肉汤妙用羊肉,取其血肉有情之品,可大补气血,散寒止痛;当归养血补虚;生姜温中散寒。全方共奏补虚养血、散寒止痛之功。体现了《内经》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

11 温化痰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述了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温药是指药性温热的药。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以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如中阳不运,水饮内停,其本在脾,故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化饮;如寒饮郁肺,以致肺气不宣,而出现上逆咳喘、痰鸣如水鸡声等证候,以散寒宣肺、化痰降逆之射干麻黄汤主之。

12 温肾助阳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不足的虚劳证治。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则腰痛,肾气不足,则膀胱气化不利,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用八味肾气丸温肾助阳。

13 回阳救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论述了虚寒性呕吐并见阴盛格阳的证治。呕而脉弱,是胃气已虚,吐则津伤,当小便少,今反复利,是胃所虚,下元不固。若更见厥而微热,则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四逆汤急救回阳。若见手足逆冷而厥者,则表里阴阳之气不相接,故为难治,四逆汤主之。生附子壮火回阳以治厥;干姜温脾暖胃以治呕;甘草安中调上下以治内外也。

14 温下腑实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论述了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本病的主证是胁下偏痛,发热,脉紧,治宜温里攻下。大黄附子汤方中以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并治大黄寒凉之性,三药相合,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是温下剂的代表方。

小结温法是《金匮要略》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温里、祛寒及回阳等方法达到寒去阳复目的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也影响后世医家对温法的重视和拓展,使中医典籍中涉及温法的论述俯拾皆是。因此,对于我们现代医家也应该重新整理和认识温法的重要性,为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编辑:石康)

猜你喜欢

病脉汤主杂病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的《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s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原机启微》眼病辨证思想探讨
诊家当参《脉镜须知》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一)第一部分:版本文献
白虎汤临证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