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佛罗伦萨 古典在时空中的延异
2014-04-01
德里达在描述意义的生成状态时提出一个自造词汇“延异”,指出意义的存在是一种时间与空间中的运动与关联性生成,因此,意义也就不再恒定与单一。这一点在今天面对当代艺术的存在时,仍具启发与思考价值。于展览而言,面对当下纷繁芜杂的艺术样式与作品,策展人能否找到作品间延异的潜在关联类似于在一次言说中话语是否具备力量感。艺术家们带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与愿望去构思与创作他们的作品,而策展人则凭借其话语权将这些作品当作是创作一种具有阅读与视觉效果的意义体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展览的目标与模式开始从“向外输送型”发展到“自我言说型”,逐渐完成了从“制造意义”到“意义生成”的转变,东西方文化不再囿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更加注重共同语境下的话语营建。于是,不同地域的双、三年国际展览也就在此种情况下层出不穷,北京双年展、佛罗伦萨双年展等均属此列。
此种语境下,为呈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形态与面貌,促进中意文化艺术的沟通与交流,受双年展主办方邀请,我获邀担任第九届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2013)中方策展人与国际遴选委员会委员。佛罗伦萨双年展由创始人Pasquale和Piero Celona于1997年创立,是意大利三大双年展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平台和艺术节日之一。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于2013年11月在佛罗伦萨达巴索古堡展览中心(Fortezza da Basso)举办,学术主题定位为“Ethics as the DNA Art”(伦理作为艺术的DNA),以促进对数字化时代艺术新范式的研究。本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希望激发出精确的、清晰的和众多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穿越“Ethics DNA Art”所呈现出的当代艺术角色的深层认知;期望通过展览探讨当代艺术伦理美学的传统与新人文主义的疆界,通过对我们现有艺术文化的思考重新阐释人文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众所周知,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这里是古典艺术的摇篮,与同样作为东方文明古都的北京遥相呼应,它们同是古典精神的容器,亦都在与当下的对话中呈现自身的历史,在这样的一种时空的对仗与错落中,策展人如何把握艺术的异质感与时代的鲜明性显得尤为重要。去过佛罗伦萨的人都会体会到哪里深厚的艺术传统,但也会感觉它更像一个与时俱进的老者,丝毫不显保守与固执。在这里,古典、现代、当代艺术共存,呈现出丰厚的立体感。佛罗伦萨双年展正像其所在的城市一样,具有一种宽厚的包容性,这是一种从历史中走来的艺术品格。它也许不像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那样强调艺术的前瞻性与时代性,但它更呈现出一种艺术语境的厚度与艺术发展的逻辑性,近些年佛罗伦萨双年展亦开始强调艺术的当代性,但未见当代艺术与前代艺术的割裂感与颠覆性,这也许可以从今年的主题“Ethics as the DNA Art”(伦理作为艺术的DNA)中窥得一斑。
“Ethics as the DNA Art”(伦理作为艺术的DNA)是本届佛罗伦萨双年展的主题,旨在通过交叉学科(伦理学、生物科学)概念拓展艺术本体思维与延展艺术存在的边界,这也符合当代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在一个展览主题中同时出现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概念,看似有些矛盾,但这种“异质”反倒具有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在当下伦理概念的再次提出无论是对社会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将其与基因概念联系起来,其实是将艺术再次与生命联系起来,当然此生命有别于20世纪早期主体性哲学所指的肉身层面的意义:而是指在探寻艺术作为某种生命体在存在与延续过程中,呈现的一种体征及其背后的遗传符码,此时的DNA因其附着的母体而具有文化伦理的指向,文化DNA成为策展人切入的视角,当然文化的基因有很多,我们不可能描绘整个基因图谱,而只能选择策展人视野所及范畴中的某些意义节点。针对对本届佛罗伦萨双年展的学术主题“Ethics as the DNA Art”,策展人对中国艺术主题展做了如下设计:一、这次选择的十二位艺术家作品涵盖水墨、油画与观念影像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在国内艺术家最为常用的表达手段,因此具有代表性。也许有人会说国际当代艺术方式早已超越这些手段了,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真实的“现状”。
七位水墨艺术家王劼音、魏青吉、李孝萱、雷子人、朱雅梅、钱忠平、白苓飞的作品涵盖了观念、语言、趣味等几个角度,基本代表了传统的水墨媒材在当代嬗变的几个方向;四位油画家,被做了一个传统的“对偶”句:即薛松与王斐的“传统文本”对仗何汶玦与吕山川的“日常景观”;观念影像选择的是韩啸,其探讨的是作为伦理与DNA 载体的身体问题。二、这十二位艺术家年龄从40年代到80年代,他们来自国内的东西南北,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策展人需要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时间与地域性中所存在的“时空差异”。 在第九届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洛伦佐奖颁奖礼上,中国艺术主题展参展艺术家薛松、魏青吉分别获得综合媒介类、纸上作品类佳作奖。中国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展现出的艺术水准受到展会方的高度评价及世界各地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当代的艺术展览并不能单单指向个人化的作品,也不应仅限于作品所采取的媒介与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其与社会的交互能力。其实,每一个展览都是一次“言说”,首先要明确说什么,然后斥诸于说的方式与技巧。只要这内容具备人性的普世价值,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方式与交流接受的障碍,都会在面容殊异的人会心一笑后荡然无存。如此,从故宫到皮蒂宫便在咫尺之间,而非北京到佛罗伦萨的万里之遥。(撰文:武洪滨 编辑: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