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的桥梁
2014-04-01
作为亚洲最主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第四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于2014年1月在新加坡举办。随着对高品质亚洲艺术作品的强烈关注及亚洲与国际艺术世界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在新加坡建立这一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为亚洲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
亚洲概念强力回归
2014 年1月16日至19日,第四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办,作为亚太区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当代亚洲艺术博览会,虽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还未能比肩,但自2011年创办以来,它将重点置于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将“我们就是亚洲”的定位口号准确传递给全球。
回顾2013年1月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在5天的展览期间迎来了40,500位观众、600位艺术家、来自28个国家的130家画廊。参展作品的品质以及销售的情况得到了展商、收藏家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而在今年,观众突破了45,700人。同时,今年的作品成交结果也显示了它为艺术市场所创造的强大正能量:Michael Schultz画廊以58万欧元售出了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大未来林舍画廊售出了赵无极的作品(120万美元);常青画廊以13.5万英镑售出了英国当代雕塑艺术大师Antony Gormley的作品以及邱志杰的画作《笑的政治》(8万新币);小山登美夫画廊(Tomio Koyama Gallery)售出了4幅奈良美智的作品,每幅作品售价为1.1万新币。
“艺术登陆新加坡”创始人及总监罗伦佐·鲁道夫表示 :“艺术登陆新加坡在2014年再次印证了它如何成为收藏家、艺术家、画廊、策展人和艺术爱好者在亚洲的对接会。‘我们就是亚洲是3年前我开始策划展会时的目标,但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真正的身份。艺术登陆新加坡通过与最好的画廊和艺术专家们的合作,已经成为了促进该地区当代艺术发展最忠实的支持者。”
第四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带领以新加坡及亚太地区为主的参展画廊和立足亚洲的核心概念强力回归。今年在参展的100多家画廊中,亚太地区的占近80%,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比例的回归画廊,特别是以新加坡为主空间的画廊,由2013年的22家增至29家,是该博览会有史以来最强的阵容。今年不可错过的精品画廊包括:阿拉里奥画廊(首尔、北京、天安)、ARNDT(新加坡、柏林)、德萨画廊(香港)、现代画廊(首尔)、Kaikai Kiki Gallery(东京、台北、柏林)等。
“我们引进了由亚太地区最令人兴奋的画廊所组成的参展商委员会。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将新加坡作为艺博会主办地,这个国家为艺术提供的良好结构和定位一直吸引着各类天才来此创一番事业。人们回到艺博会是为了欣赏亚洲最好的艺术品以及新加坡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罗伦佐·鲁道夫。
整合亚洲艺术资源
“国家及区域艺术平台”是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对亚太各地区艺术发展的一个新贡献。它以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及区域为主题,介绍其各自的艺术脉络,本次包括东南亚、印度、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亚8个平台。“艺术登陆新加坡”与各地区、国家的策展人及艺术专业人士合作挑选艺术家,打造美术馆级的展示,为艺术收藏家和爱好者们提供机会发掘新兴艺术家及他们最新的创作。
罗伦佐·鲁道夫解释:“当我们说起亚洲,我们所谈及的不是一致性的、单一的亚洲当代艺术风貌。这个地区是高度差异化的,尚未形成开放、交流频密的艺术圈和市场,很多人(尤其是以西方人的视角看)未能掌握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差异,亦未能对个别市场有深度的了解。”鲁道夫也提到:“根据这点,我们认为艺博会有义务担任桥梁和引导者的角色。这些以策展形式来呈现的亚洲区域平台将有效展示那充满活力及多元化、动态的艺术面貌。我们相信此系列平台会引起协同作用并且成为联系业界与艺术团体的桥梁。观众透过这个崭新的展览部分将更深入地了解亚太区独有的当代艺术现状。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市场架构让我们能够稳固地立足于亚洲,让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有条件整合区内的人脉及资源,带动思维上的转变。”
国家及区域艺术平台总面积占艺博会展览空间的20%,约1800㎡。来自各平台内的知名策展人共同参与展品的甄选过程。为了给观众带来充满惊喜的展示以及让作品能够依据相关背景来呈现,各平台采用类似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即一种开放及流畅的形式。
其中“东南亚”作为面积最大的一个平台,一次性展出东南亚八国的30余件艺术品。该平台取代了2013年的印度尼西亚平台。另外,过去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中由本地策展人策展、专门展出新加坡艺术家作品的“新加坡平台”(Singapore Platform)也取消了。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被并入新设的东南亚平台中,观众今年可以看到李绫瑄(Sundaram Tagore Gallery)、曾凯丰(Fost Gallery) 、朱婧和Jolene Lai (Galerie Sogan & Art) 的作品。另外还展出了马来西亚艺术家Haslin Ismail (G13 Gallery)和林道杰(Richard Koh Fine Art)的作品。而来自缅甸的Yone Arts带来的艺术家Soe Naing,在展会期间进行了行为艺术表演。菲律宾艺术家Mark Justiniani (The Drawing Room)和泰国艺术家Kamin Lertchaiprasert (Numthong Gallery)也为观众展示了两件精彩的混合媒体装置作品。
中国的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秋林、王国锋、卢征远、廖斐、张雪瑞等。陈秋林的装置作品《豆腐百家姓》充满了对传统以及生活于这种传统的人们的留恋。豆腐上的字是一百个最常见的中国姓氏。作品的这一元素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家庭姓氏,意蕴这是一部有关影响每个村庄、每座城镇普通老百姓的历史的作品。普通、日常、常用和广泛普及的东西,再次通过豆腐得到强调。它是中国菜肴最基本的原料,很难找到没有品尝过豆腐的中国人或没有一套烹制这种主要菜肴独特方法的地区。在一幅没有人物的画作中,陈秋林设法召唤她的家人、朋友、邻居以及所有奔向某个未知而崭新的未来的普通人。
其他的艺术平台由指定的专家、策展人通过展示4至6件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各自所在地艺术现状的快照。其中包括负责柬埔寨平台的澳洲独立策展人Roger Nelson、负责印尼平台的权威艺术评论家Jim Supangkat、马来西亚平台的东南亚艺术史学者Simon Soon、缅甸平台的独立策展人庄蔚珊、菲律宾平台的艺术教授Patrick D Flores、泰国平台的Gridthiya Gaweewong、澳洲平台的Aaron Seeto、印度平台的艺术家及独立策展人Bose Krishnamachari、日本平台的森美术馆馆长片冈真实、韩国平台的当代艺术理论教授Kim Sung Won、台湾平台的收藏家及策展人曾文泉。中国平台由曾参与多个国际双年展的知名独立策展人黄笃策划展示。
黄笃
亚洲艺术的市场催化剂
I art: 请谈谈你作为2014年“艺术登陆新加坡”中国平台的策展人和管理者的一些感想。
黄笃:我是一个独立策展人,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很高兴能受邀参与这个平台管理者的工作。对我来说,“规划”就像一个冒险之旅,在这个旅程中寻找艺术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个人想法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它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令人惊叹的探索。我喜欢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需要与不同的人、艺术家、机构和空间去进行交流。交流使人避免疏远、解决问题和应对各种状况;至于艺术评价,我更喜欢对艺术作品独特的感觉进行想象,因为它可以即时地为观者建立一种兴奋的体验,因此我非常喜欢这种具有探索和实验性、前卫感的工作。基于2014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的中国平台,我对于主题、艺术家和他们艺术作品的推荐和选择,是用学者的角度来看,然后回顾作品,去研究它原本的想法、它的概念意义、是否能针对其文化的目的、是否有自己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等等。基于这个方法,再去计划和安排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中国平台”。
I art: 你如何理解“国家或区域的平台将促进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
黄笃:2014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添加了一个名为“国家及区域艺术平台”的新项目,策展人从自己的国家或地区选择艺术家,旨在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动态的艺术发展和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在这里出现的中国平台,将不可避免地吸引中国及世界的艺术家、画廊、策展人、评论家和藏家。事实上,通过这一形式,在学术和商业上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它创建了一个更加宽阔的国际平台。
I art: 你怎么看待亚太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
黄笃:当今的生活充满了变化与多元化,在亚太地区(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产和表达的方式被新一代艺术家彻底改变了。他们摆脱以往的艺术逻辑,即对自我的限制;他们脱离原本依赖的传统意识形态和其表现形式。相反的,他们强调个性化的语言和艺术实践的微观方法,通过他们的主观干预、分析,表达社会的日常生活;并将其交换、转置、翻译为具体心象和事件。在他们的作品中,你会看到独特的视角和个人化的叙事方式—从完整的优雅到破碎的美丽、从材料的本质到无固定形式的视觉展现、从公共空间的行为干预到人性的涉及,等等。这些都反应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与此同时,它也演示了这个开放性的、灵活性的时代,这是亚太当代艺术最基本的特性。(编译/撰文:张思 图片提供: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