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小儿脾胃虚弱中的应用
2014-04-01嵇建兰薛春香
嵇建兰,薛春香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400)
小儿脾胃虚弱,多因乳食不节,反复患病,或大吐、久泻、损伤脾胃所致。亦有先天肾气虚弱而致后天脾胃虚弱者。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阳虚。临床多见脾胃疾患,如积滞、疳证、呕吐、腹泻等,症状为食欲减退,烦躁哭闹,腹胀、大便或干或稀,舌质偏红、苔白厚或厚腻,地图舌,夜眠欠安、易出汗。《内经》提出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过程的始终,博采众长,运用中医四诊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判断等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
1 护理要点
1.1 护理评估:详细了解患儿的喂养史;有无腹胀、腹泻、纳差及腹泻的性状和气味、次数;有无电解质及酸碱紊乱,以辩证施护。如果小儿有神情淡漠、囟门凹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等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重症患儿静脉输液时应密切注意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尿量、腹胀等变化,补液速度应适中,过慢则不能纠正脱水症状,过快则会加重心肺负担,引起心衰。
1.2 给药护理:中医给药可分为内服(服用和食用)、外用(佩、浴、坐卧、涂抹等)两类。中药汤剂宜温服,有阳虚体征者的中药宜热服,如有阴虚体征者应温凉服用。因护士和小儿密切接触,故护理人员的细心观察对小儿的辩证施护很重要。小儿如感冒出现汗多、疲倦、纳差、大便不实等脾虚证可遵医嘱予加味玉屏风散;如有胃阴虚证,症见纳差、口干渴、大便干结、唇舌干红,应予以麦门冬汤加减;如有干咳无痰、纳差、夜烦不安、大便干结、唇舌干红、苔燥等肺胃阴虚证可用麦门冬汤加减;如有胃虚寒,泄泻日久,脾阳伤及胃阳,症见脘腹胀痛、喜按、呕吐、泄泻、完谷不化、神疲、厌食、舌淡红,宜用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味。
1.3 情志护理: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情志来调节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情志可分为喜、怒、忧、思、惊、悲、恐七种。正常、和调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过则有伤,小儿对于陌生的环境、所要做的治疗、离开父母,还有的中断学业所产生的恐惧、寂寞、悲伤等负面情绪应予以调节,以利于治疗,应多关心、肯定、鼓励患儿,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中医还强调五音入五脏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音乐疗法,可放儿歌、动画片等。
1.4 饮食护理:脾胃虚弱者,尤要重视乳食护理。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其温热寒凉之性,可调节阴阳,部分小儿乳食护理得法,可不医而愈。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类,避免伤食,婴儿要以乳制品为主,同时要多给孩子喝水。中医饮食护理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食物的属性来施护。
1.4.1 参枣米饭:党参10 g、大枣20 g,置于瓷锅,加水泡发,煎煮30 min,具有健脾益气之功。
1.4.2 山药枣粥:炒山药20 g,大枣10个,大米40 g。将山药、大枣、大米一起煮粥,方中山药、大枣补脾益气、益气养血,大米健脾和胃,含微量元素硒。可治疗小儿虚弱,适合面黄乏力、食欲不好、大便稀溏的孩子服用[1]。患儿还可多食杂粮。如粳米,味甘,性平,宜于补中益气,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腹泻;扁豆,味甘、性微温,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溏,暑湿吐泻。
1.5 临证施护:火罐、针刺、推拿、热敷、熏洗、捏脊、浴面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见效快,很受欢迎。
1.5.1 摩腹: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抚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抚摩,1次/d。
1.5.2 捏脊法:通过按摩督脉和膀胱经,能通经脉、调气血,可以改善食欲,增强体质。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双手半握拳,拇指伸长,罗纹面对食指第二指间关节的桡侧,虎口向前。以双手拇、食指将患儿皮肤捏起,从尾端开始,沿脊柱由下而上,直到大椎穴为止,如此反复3~5次,1次/d。
1.5.3 揉足三里: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摩足三里1次/d,15 min/次,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
2 健康指导
小儿脾胃虚弱,运化机能不足,凡饮食受纳、消化、吸收障碍及诸湿肿满或升降失常、呕吐泄泻,或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所致的气血不足诸证,其致因皆责之于脾胃。小儿时期以虚证居多,中医提倡预防为主,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故平时应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纠正偏食及饮食不节的不良习惯;及时添减衣服,合理安排饮食;提倡母乳喂养,提供幼儿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避免腹部受凉。
[1] 许英章.浅议中医小儿护养学[J].福建中医药,1984,1(4):65-66.